為什麼自楊玉環後1200多年也沒出現“第五大美女”?

鄉村外婆家


四大美女,世人皆知。



沉魚西施,落雁王昭君,閉月貂蟬,羞花楊貴妃。

但是最開始其實並不是這四位美女。

那麼是誰呢?

二十世紀初在西夏黑水城出土的南宋年畫四美圖為―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班婕妤)、綠珠。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還有一個版本就是―王昭君、趙飛燕、卓文君、綠珠。

此外明清時期還有一個版本―褒姒、妲己、楊貴妃、西施。

那麼是什麼時候有了現在的版本呢?

十九世紀初根據文獻記載一本名曰《白雪遺音》的書籍列舉出現在版本的四大美女。

《白雪遺音》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素曲的總集。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西施、貂蟬、王昭君、楊貴妃這四位呢?





西施浣紗―體現了女性的如水一般的女子形象。

貂蟬拜月―體現了女性憂國憂民的女子形象。

昭君出塞―體現了女性剛強的一面的女子形象。

貴妃醉酒―體現了女子雍容華貴的女子形象。

那麼為什麼自唐朝以後再沒有美女上榜呢?

第一點俗語講好事成雙,對於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普遍喜歡用雙數,例如四大神獸、四大名著、唐宋八大家之類的。

第二點正如上文提到這四位女性其實已經代表了所有女性身上的美德。

西施本為一普通女子但是為了國家服從安排而西施的沉魚之美又暗暗迎合瞭如水一般的柔美,水―只要合理的引導水就會往何處流,恰恰暗喻西施如水一般。


貂蟬本為三國王允府上一女子,當貂蟬得知王允為董卓之亂而苦惱之時,貂蟬拜月祈求上蒼的保佑,憂國憂民的形象躍然於眼前。

昭君本為宮中女子因沒有給畫師好處費而被畫師故意畫醜,從而導致未被皇帝選上妃子,當匈奴單于請求和親之時,昭君毅然決然的選擇出塞,此時皇帝一看昭君的容貌後悔不已,昭君正是用行動證明自己剛強的一面(隨便說一下圖片中昭君出塞懷抱琵琶的形象其實是不對的,那個時候漢朝還沒有琵琶。)。現在大家都認為是畫師毛宗壽故意把昭君畫醜的其實不然,毛宗壽只是負責管理畫師的官員,真正故意畫醜昭君的畫師已經不得而知,所以毛宗壽便成了背鍋俠了。



貴妃醉酒提到楊貴妃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不是大唐盛世,洛陽牡丹的雍容華貴。大唐盛世是每個人都向往的,當時的大唐比現在的美國還要出彩,夢迴唐朝,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楊貴妃的華麗已經成為大唐盛世的一個標誌。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因為自從唐朝以後整個社會風氣變了。

為什麼會變了呢?

這要從科舉制說起。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舉人才的一種政治制度始於隋唐。

隋朝的隋煬帝雖然好大喜功,但是卻敢為天下先,他認為出人頭地需要公平競爭,於是他開始實行科舉制,但是這個短命王朝沒有來得及發揚光大。

唐朝也實行科舉制但是狀元郎多出自官宦世家,出人頭地的夢想距離貧民還很遙遠。


宋朝身為布衣皇帝的趙匡胤決定改變歷史,他不許任何皇家宗室、官宦之後參加考試廢除了公薦制度,杜絕了官員聯合舞弊的可能。

宋朝的科舉考試只有兩級。

第一級要通過各州的資格性考試。

第二級然後到京城禮部報道進行省試。

開寶六年趙匡胤增加了殿試從此歷朝歷代的最高級別科舉考試都是殿試。

殿試成功以後就能直接封官受祿自稱天子門生。


趙匡胤給科舉考試製作的新規定在大宋國土上颳起了一陣讀書風,人們紛紛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

好像參加科舉考試的都是男性沒有女性什麼事呀?怎麼跟四大美女能扯上關係呢?

因為古代女性有一個重要的職能“相夫教子”。

假如女性沒有文化,那麼他怎麼能夠更好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呢?

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教育子女整個社會風氣就變成已“良母”為標杆。

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賢母孟母、歐母、岳母、陶母。

⒈孟母仉氏:孟子的母親,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為兒子的教育選擇好環境。


⒉歐母鄭氏歐陽修之母,因歐陽修少時家貧,歐母則以荻畫地,教他認字。

⒊岳母姚氏:岳飛的母親,精忠報國的典故為世人稱頌。


⒋陶母湛氏:陶侃的母親,封壇退鮓,截髮延賓,讓兒子結交更好的朋友、懂得清廉。

大家有沒有發現四大賢母其中有兩位是出自宋朝。

再例如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出自宋朝。

再例如現在萬眾自媒體,以及頭條號青雲計劃不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廣大群眾嗎?

在一些政策激勵之下人們關注的目光會逐漸的在轉移。

所以說自從唐朝以後宋朝開始社會風氣的轉變導致了只有這四大美女上榜。

那麼為什麼趙匡胤會改革科舉制呢?

因為宋朝是從五代十國走出來的。

第一 五代十國期間武將專權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而身為武將出身的趙匡胤又是通過陳橋兵變獲得的江山,他深知武將專權的危害,所以以文驅武,強幹弱枝,建立了一個文人的天堂。

第二 趙匡胤希望天下所有和他一樣才智過人,和他一樣出身貧寒的人都能夠有機會平步青雲,給廣大平民一個最大的競爭平臺。


綜上所述:在唐朝以後由於科舉制度的改革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人們關注的目光逐漸的發生著變化,大家對女性的美逐漸的轉變為女性的“賢德”。

以上內容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同意的點贊關注,不喜歡的返回解散。

我是愛好歷史的上班族。


上班族聊歷史


中國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就是形容的這四位女同學。有一天西施去河邊浣紗,水裡的魚兒見了她忘記了游水!不游水的魚兒也會沉,謂之沉魚。落雁指的是王昭君出塞的時候在馬上撫琴,路過的大雁聽到琴聲往下一望,看到馬上的美人兒就忘了揮動翅膀,大雁天上飛不揮動翅膀,不落才怪。謂之落雁。西施在一個心情不錯的晚上去拜月,恰好一塊浮雲遮住了月亮,又恰巧被王允瞧見,於是乎見人就說,月亮也比不過我女兒的美,謂之閉月。楊玉環剛進宮閒來無事去花園散心,看見美麗的花,心語了三二句,便摸了摸花,沒曾想花兒卻縮了回去,連綠葉都低下了頭,其實她摸的是含羞草。又沒曾想恰巧被一八卦的宮女看見,於是乎花兒也比不過楊玉環的美的新聞被傳得滿天飛,此謂羞花。中國地廣人多,從不缺少美女,為什麼從四大美女之後就沒有第五大美女了呢?我認為是找不到形容第五大美女的形容詞了。大家認為為什麼從四大美女之後就沒有第五大美女了呢?



一隻大灰熊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我喜歡分析研究歷史。喜歡遠古歷史,古代歷史,還有近代歷史,我對歷史深有研究並且很感興趣。以下是我的分享:\r

四大美女的提法最早出於何處,早已經不行考證,據考古學家曾經在西夏黑水古城遺址中出土的一張“木刻年畫四佳人圖”《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中的佳人有出塞和親的王昭君、能做鼓上舞的趙飛燕、漢代才女班姬、很多詩人詠懷的綠珠。這幅年畫現存於莫斯科博物館。\r

在這個版別中,綠珠是西晉石崇的寵妾,是現在四大美女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版別。可是,後世四大美女的說法未變,可是四大美女卻換了幾輪。\r

以上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更好的認識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家能在閱讀當中能開心,能夠更好的去學習,去進步,能夠了解到更多的東西。謝謝大家\r


江舸史話


為什麼自楊玉環後1200多年也沒出現第五大美女?。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這種說法不對。1200多年前古人,有一半是女的,最少也有數千萬之眾,可憐也只有四個女的算是漂亮的。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漂亮到什麼程度,古人善於想象,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先不管用這四樣東西形容漂亮女人是否妥當,只想告訴你現在任何一個女人,只要站到水塘邊,水塘裡的所有的魚,都會沉下去,足見現在的女士,個個美麗,人人漂亮。

因此1200多年之後,佔中國人口一半的女士,已經進化的“美女如雲”,尤其現今近七億女士個個是超過古人,如果再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顯然已經過時。春天即將來臨,桃花即將盛開,只要你注意,凡有桃花的地方,必會也有女士,因此也就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紅”。世界從來以少為貴,當處處都是美女桃花時,第五等等?還有什麼意義?。


老兵4200


四大美女的說法古來有之,不過歷朝歷代的評定皆不相同。目前流傳較廣的版本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然而即便是最後一個楊玉環,生活的朝代也已經是唐朝。而後,五代十國並非一統的帝國,不再多說,而宋元明清還有四朝,卻再無新的美人上榜,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四在歷史當中具有特殊的含義

細心人會發現,在我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四大發明,四大名著,四方天帝等等不一而足,說明四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和其他數字相比,有著不同的含義。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內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說,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已經將四和其他數字區分開,賦予了極為獨特的含義。再有《易經》中對於八卦的記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同樣提到了四這個特殊的數字。

除此之外,在官方文獻中,四經常用來表示“大”“廣”等含義,再加上文人墨客詩文的不斷強化,使得四就具備了別具一格的含義。

二、四大美女已經形成了慣例

四大美女的提法最早出於何處,早已經不可考證,據考古學家曾經在西夏黑水古城遺址中出土的一張“木刻年畫四美人圖”《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中的美人有出塞和親的王昭君、能做鼓上舞的趙飛燕、漢代才女班姬、無數詩人詠懷的綠珠。這幅年畫現存於莫斯科博物館。

在這個版本中,綠珠是西晉石崇的寵妾,是目前四大美女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版本。然而,後世四大美女的說法未變,但是四大美女卻換了幾輪。

宋人因為楊貴妃紅顏亂唐,將她列入了四大美人譜中。而後,明代詩人張元凱曾在自己的組詩《四美人詠》中將漢代才女班姬出去,代以歷史上豔名遠播的卓文君。

不過這個版本很快影響力並不大,而隨著明初成書的《三國演義》讓貂蟬的美豔之名為世人廣為傳頌,此時,如今廣為流傳的四大美人便基本穩定了下來: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後人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四人的美名。

所以,雖然楊玉環作為唐代人最後一個入圍四大美人譜,卻是在元末明初之時定下的版本。而後,明代因為種種原因,再無絕色美女記載在史冊之中,影響力與此四人相比,也多少顯得無足輕重。所以,也就無人入榜。到了友清一朝,對於漢人評定的四大美人並不太感興趣,再加上滿漢有別,審美觀自然也略有差異,更加不會湊這種熱鬧。再加上,最終的版本已經為世人所接受,也就基本上定格了下來。


Crazy歷史


楊玉環的美的確是冠絕古今,肯定比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明星要美多了。畢竟在古代沒有現在這些化妝品以及護膚品,美都是渾然天成的。在我看來,美女只是人們對其的定義,但每個人對於美的定義是不同的,我始終相信的一點就是“情人眼裡出西施”,要說到第五大美女,我覺得一定是你的情人,哪怕別的姑娘再美也不會有自己的枕邊人美,自己的女朋友,自己的老婆才是最美的,不是嗎?第五大美人其實一直都在你們身邊,讓我們像唐玄宗寵幸楊玉環一樣寵幸我們的枕邊人吧。



超短王者


討論為什麼沒有第五大,就應該分析這四大的說法是什麼時候有的。

一般來說,如四大名著、四大發明一樣,四大美女也是歷史上傳下來的一種說法。而“四大美女”是誰最先提出來的,這已經無法考究了,只知道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說法。

不過,雖然無法考證是誰說的,但其年代可以分析出來。

四大美女中最後的楊貴妃是唐朝人,所以年代肯定在唐朝之後,而貂禪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或者說是三國演義成就了貂禪(三國志中沒有貂禪這個人)。而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所以提出所謂“四大美女”這一說法的人肯定是明清時期的人。


明日思想家


“四小花旦”的名號始於2000年,

很難追究其來源。

2002年,當時趙薇、章子怡、周迅和徐靜蕾,

四位70後內地女星被《南方都市報》統稱為“四小花旦”,

這個詞也由此漸入群眾視野。

從那之後,

也沒有出現“五小花旦”,

雖然很多人想擠進來~!

懂我意思了麼?


2分鐘看世界


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曾經影響了歷史走向的女人,她們不僅僅是國色天香,傾國傾城,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膽有識!西施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關鍵人物,甚至某種意義上吳亡於西施之手,一個女人改變一個國家,震驚吧!再說王昭君出使匈奴,緩和了漢匈兩民族關係,乃民族大義的化身,我們漢族的大功臣。還有刁嬋遊走於董卓和呂布之間,也成為影響三國走向的重要因素。而最後唐代的大美人楊玉環楊貴妃那就更厲害了,一代雄主唐玄宗李隆基因晚年太過於寵幸她而造成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從此由盛轉衰,儘管大唐王朝不是從此滅亡,但從此以後再也不復往日榮光。中國歷史再一次走進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時期。

所以說,這四大美女真不是浪得虛名,每一個都足以影響歷史的走向,她們的美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光茫,而後來的歷史就很難再找出這種重量級人物。還有重要一點,隨著兩宋理學的興起,女人越來越難以幹予政治。



1前1


江山代有人才出,如果說四大美女之後再無第五美女肯定是片面和不嚴謹的。

四大美女的傳說究竟形成於什麼時間,已無法考證,但從出現貂蟬這個關鍵人物的時間節點上可以大致弄清,這個評定肯定是在明朝以後。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貂蟬這個人,她的出現和羅貫中有關。所以這個評定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出版之後的事情。我們再來看這四個美女的特徵都是在特定時期用美色影響了一段歷史,左右了當時的政治走向。雖然武則天也靠美色上位,也給當時的政治帶來了巨大影響,並且只有超越她們,但沒有入選的原因不外乎她已經超越了古人對美女的審定標準,也可以說超越了男權社會中男人的標準。

明朝是一個戲曲,小說,傳奇極度繁榮的時代,看戲評書論長短有其深厚的土壤,所以這個定論出在那個時代的可能性很大。之後的清朝,漢人退居二線,男人都不是一等公民評定女子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況且整個清朝的言論都是半封鎖的,所以不具備評定的歷史條件。

之後的民國處於動盪年代,人民處於水生火熱之中,生活都思慮不及哪來心思討論這些娛樂八卦。到了新中國,人們潛意識中已和過去有了一個斷代的意識形態,已不再和古人再相提並論去做比較,也就延續了舊有的評定不再疊加第五人。所以說是歷史原因耽誤了第五第六女子的入選。而非沒有奇女子有影響的女子出現。

四大美女都沒有突破古人對女子的評判標準,包括道德,生活,行為。都是在特殊時期不能左右自身命運的弱女子,但就是這種柔弱卻影響了一段歷史。她們非常符合古人對女子的普遍認知,過之不可太盛氣如武媚娘,差之不行太隨眾如趙飛燕,出之亦非然太邪性如蘇妲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