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昨晚摯友嶽晉飛走進鄉創學院的臺灣返鄉青年觀察記分享,留給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把自己種回來。在臺灣有社區大學,有返鄉青年、中年,在鄉村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工作。這也是我一直追尋的狀態。


從過往十年碎片式的經歷裡,有5年完全紮根在鄉村,另外的5年也在做和鄉村有關的支持性工作。這個十年,走過貴州、北京、四川不同類型的鄉村,不管在哪裡,鏈接我的是和“土地”之間的情誼。今天的這個分享是關於我在凡樸,如何把自己種回來的。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01

四年生活的變化丨因為在鄉村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2017年 加入凡樸參與凡樸生活建設,100天在林盤垃 圾場裡修起一座龍貓裡的小森林木屋,成為凡樸生活合夥人;

2018年 開發深度鄉村遊活動和課程;開展各種跨界合作X項目;

2019年 作為聯合發起人,正式開創凡樸研學品牌;

2020年 開拓鄉創領域雲端共享嘗試,分為線上鄉創學院、有贊商城等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這四年裡,每年都有一個新變化,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更有力量。今天三八節的主題海報,小夥伴給我寫的一句話:熱愛生活的追夢人,用奇思妙想創造不一樣的理想生活。也像平時口頭禪一樣,搞事情,用跨界、創新和合作來創造新生活的可能性。從開創的農場開放日,到凡樸姐姐下午茶,凡樸鄉創學院,各種好玩的活動,都是在增加品牌的力量,也讓自己更腳踏實地。

02

一臺相機帶我記錄下的春夏秋冬故事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攝影是我除工作外最大的愛好,也是緩解工作壓力的一大方法。


也是它,這四年的時間裡始終陪伴,記錄著農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場景的變化;農場裡來來往往的夥伴們,一起駐留的工作瞬間;在農場參加自然農耕體驗的孩子們,在大地裡的故事。


每一張照片後面都充滿著回憶,也藏滿故事,也珍藏著記錄。他們彙集成我在鄉村的記憶線條,駐留著屬於我的時光機。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今天中午去凡樸生活遇到在菜地邊摘油菜花花瓣的王雨涵,徐家渡林盤村子的女生,拍她的時候她4歲,現在7歲;這就是時間堆砌起來的變化。


在村子裡拍梨花,大家都會打招呼,疫情慢慢過去,大家迴歸到往日的友好模式。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03

四年走過的夥伴們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夥伴,是永存的記憶。工作裡,我是個嚴厲,原則性強的夥伴;生活裡我像個孩子,也會熱情和對所有人都好。這就是AB面,生活裡挺好,工作上難搞,每天冒出些天馬行空的點子,然後告訴大家,一起來實現,所以在所有流走的時光裡,記憶中最關鍵的人,就是夥伴們。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現在還記得17年,那時每次座公交車到農場,鄧小祥梨子去七公樁接我的場景;和小可愛大白一起在挖土;和山林金梅討論工作到深夜,大家一起玩課程;那一年秋園整個房子裡都彌散著一群義工的故事,那些年撮合成了農場裡好多對夥伴。鄧小祥梨子的娃都快一歲了。


來來往往成為常態的時候,學著去接納這些離別。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每一段路都有自己的故事。

04

我和老李的這四年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這四年最沒變的就是我和老李還在一起,相互走著的日子發現越來越像彼此,雖然老李總說,和我的腦回路不一樣,他理想,我感性,但他也總默默給我支持。


凡樸生活建設階段,他和設計師大盛無條件的做苦力還要負責讓所有人開心。老李從一個設計小白,愛上建築設計,我想我也是有功勞的,畢竟讓他身邊多了那麼多設計師朋友。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兩人三餐四季,做飯的時間越來越少,彼此陪伴隔離的十四天,讓我知道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兩點一線。真的是越來越像。連體形都一樣,我和老李都胖了二十斤。

05

怎麼把自己種回來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種回來是一條漫長的路,永遠在路上。我還是那個喜歡折騰的,愛自由的燕子。

人才說-“她說”|把自己種回來丨在凡樸的這四年

結束語——


有朋友會問,這四年裡,你過上了理想的生活嗎?也會來問,理想和現實如何去平衡?一百個人裡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沒有標準答案,在鄉村裡,你得到自然也會失去一些東西,就看你如何去平衡。


是否要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要多問問你內心裡那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