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提到北京,有的人想到的是高樓大廈、燈紅酒綠。

有的人想到的是希望、夢想和追逐。

它見證了太多的起起落落。

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帶著野心想要從這裡起飛。

一些成功了,另一些只能小心地收起自己破碎的夢想,獨自舔舐傷口。

城市裡的人們永遠在忙碌著,卻不知道生活在這裡的另一群生命,也同樣在掙扎求生。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央視的紀錄片《我們的動物鄰居》,把目光轉向繁華的北京城裡、隱居著的動物們。

在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地方,它們像我們一樣,身處時代鉅變的洪流之中,被撲面而來的浪潮裹挾:

要麼奮力掙扎跟上時代,要麼被淘汰。

凝視著它們,就像凝視我們自己。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此心安處是吾鄉”

城市的中央商務區,每一天都車水馬龍。

高樓、地鐵、街道,地面上下,都是屬於這個城市的熱鬧。

而盤旋於天空的紅隼,必須在被擠佔的空間中,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偌大的城市,找一個家卻很難。

紅隼的家需要安在高處,但在CBD光滑的玻璃幕牆之間,很少有它們可以容身的縫隙。

一隻即將成為媽媽的紅隼把目標鎖定在了喜鵲巢,小紅隼快要降生了,它必須儘快為孩子找一個家。

不曾想,喜鵲喊來了它的烏鴉朋友。

紅隼兇猛,卻還是不及烏鴉的體型大,一番掙扎之後敗下陣來,只得另尋去處。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在天空中和烏鴉鬥爭的紅隼

跌跌撞撞,它來到了李翔家的窗戶外,在仍然空著的空調機位裡搭建了一個小窩。

李翔和小紅隼一樣,剛剛搬到新家,本想在入夏之前安上空調,紅隼的到來讓她感到有些難辦。

紅隼在空調機位裡產下了三顆褐色的蛋,新的生命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破殼而出。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站在窗邊看著它們,李翔心想:能在這裡安家,它們一定是無處可去了。

在北京生存的人,或許都有過相似的經歷:看著街上燈火通明,卻發現沒有一處是自己的家。

李翔回想起了自己剛剛換工作的時候的落魄,為了找新的房子走了一整天,也找不到一家合適的。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事情已經過去了很久,但當時的酸楚久久不散。

再次說起這段經歷時,李翔還是會忍不住眼角泛紅。

她和丈夫商量之後決定,在小紅隼長大飛走之前,不安裝空調,起碼能讓它們一家暫時不會無家可歸。

紅隼和李翔,兩個家庭開始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李翔給這個家取了個新的名字,叫紅隼之家。

未來不知道會怎樣,但好在,最艱難的日子已經熬過去了。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只要能活下去,一切都是希望

在北京,居鬧市不易,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面臨著殘酷的競爭。

這一方小小的土地裡容納了太多的資源,沒有一腔孤勇的人不屬於這裡,只有夢想家才是北京的主宰。

無論是老相識還是新面孔,強奪或是巧取,所有的奮鬥,都是為了生存。

而相較於接收到了人類善意的紅隼一家,藏身在頤和園裡的松鼠,生活更加艱難。

松果成熟的季節還沒到時,它們面臨著斷糧的處境。

一隻準媽媽松鼠選擇利用人類的資源。

肚子裡的小生命額外消耗它的能量,食物的需求開始成倍增加。

在垃圾堆裡,它總能發現一些有用的東西。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但實際上,松鼠的腸胃與人類構造不同,不是所有人類的食物它都可以吃。

澱粉難以消化,通常不能作為松鼠的食物,但這位媽媽沒有選擇的餘地。

接受這些澱粉食物,才能養活肚子裡的孩子。

生活所迫,它練出了一強大的腸胃,可以做到其他同類做不到的事情。

想盡一切辦法,快速地改變自己的身體結構,只為了在這座城市裡爭得一點生存的希望。

在這座迅速發展的城市裡,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面對謀生的壓力、養育的責任,面對生老病死、面對一切不想面對又無法逃避的命運。

只有變得更強的人,才能留下。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它們是”過客”,也是“歸人”

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在以迅猛的姿態向前奔跑。

當動物們的穩定被最近幾十年的發展打破,家園不復存在,而它們不甘心就這樣離開。

從正陽門在的時候起,雨燕就在這裡築巢了。

推算起來,它們的這個家已經存在了六百多年,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和歷朝歷代的變遷。

而很少有動物,能陪伴我們這麼長時間。

每年冬天,它們要離開逐漸寒冷的北京,飛去非洲南部的一些國家過冬。

30多克的鳥兒,單程要飛一萬六千多公里。而來年春天,它們仍然會一路跋涉,再次回到古老的正陽門,它們的家。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為了調查鳥類的遷徙路線,動物學家採為鳥類套上唯一編碼的腳環,再放歸野外。

高武退休以來,一直在頤和園從事這一工作,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雨燕成群地安家。

而今年他驚喜的發現,一隻他12年前環志過的雨燕,再次回到了頤和園。

而雨燕的平均壽命,只有13年。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它們的每一次飛翔都伴隨著巨大風險。

有時候甚至要斷臂求生。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斷臂求生的小雨燕

小雨燕的巢也同樣簡陋。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用塑料和乾草築造一個粗糙的家。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在13年的短暫又艱難的生命裡,定期來訪,是雨燕與這座城市數百年來培養出的默契。

對於頤和園裡的燕子們來說,飛到北京都不算回家,只有抵達故居,才算是完成了約定。

每年如此,致死方休。

與雨燕一樣,蟬,也是這座城市另一個相處多年的老友。

它們一代代地循環往復,見證著城市的變遷。

每到夏天,在地下沉寂的將近十年的蟬就要甦醒,這是它們第二次見到這座出生的城市,十年間變化太大,它們可能已經不再記得。

從泥土到樹幹上,這段長達10米的遷徙對它們來說,就是生命的餘量。

如果不慎跌落,又不能及時翻身,它們十年的努力就將功虧一簣,最終淪為螞蟻們的晚餐。

羽化是一場戰鬥,敵人是過去的自己。

放肆的蟬鳴是浪漫的情歌,也是死亡的序曲。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時間在不停向前奔流,四季卻照舊循環往復。

這座城市裡的少年們在慢慢長大,而動物們,也在代代相傳。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被拋棄的動物們

北京城周邊的小村莊裡,生活著一群獼猴,相較於它們來說,也許雨燕都可以算得上是幸運兒。

它們是屬於南方的動物,卻在很小的時候被人從南方的家鄉運送來到北京,被迫進行動物表演。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時過境遷,也許是動物表演生意不見起色,也許是猴子們老了,不再能用於表演,總之,它們再次被拋下了。

沒有人會再把它們帶回老家,只有學會適應北方的氣候,才能生存下去。

好在它們足夠聰明,偷吃村民儲存的糧食,還能維持生計。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它們被迫來到這座城市,被迫遷徙,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生根。

同樣的悲劇在貓身上上演,人類花了上萬年時間,把貓從野外帶到身邊,現在又把它們拋棄到野外。

飢餓、疾病、大量的繁殖、極高的死亡率,是人類在這些無辜的生命上刻下的烙印。

北京法源寺,成了一些流浪貓的避難所。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愛貓人士會來這裡照顧它們,卻越是瞭解,越是無力。

一隻流浪貓剛被發現的時候,沒有口炎,很胖。

漸漸地流浪久了,免疫機能下降,各種病開始找上門來。

流浪的貓,也許註定難以幸福。

每年都有志願者不停地給流浪貓做絕育,卻絲毫沒能緩解現狀。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人類不停地把貓迎進家門,稍有不滿就把它們拋棄。

來去之間,不論是對貓,還是對我們,都帶來了難以言說的改變。

法源寺的僧人統計,今年又有十幾只流浪貓失蹤或死去。

在日暮降臨時,又有一隻新的流浪貓來到法源寺門口。

人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只能從它良好的健康狀況判斷,應該是剛剛被拋棄。

央視憋了3年的神作,賺了我2020年第一波眼淚

人類自以為是這座城市的主宰,總是理所當然地把所到之處劃定為自己的領域範圍。

有時候會忘記,腳下的這篇土地不只是屬於我們。

也屬於莊稼大樹,和所有生活在這裡的動物。

動物與我們本沒有什麼不同,它們從來就不是附屬品,甚至比我們更加頑強。

對生命的熱愛,在它們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有人說,“在發動機轟鳴,人潮湧動的城市底噪之外,一抬頭,總能看見雨燕長鳴略過,矯健的身影劃過天空。”

每個絕望的瞬間,這些隱藏在這片水泥森林裡的小生命,能給人以意想不到的慰藉與力量。

資本堆砌起來城市奇觀,背後藏著另一片天地,生命與生命在這段平行空間裡相遇,交匯又錯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