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雖可異域,風月未必同天——愛因斯坦的質疑


山川雖可異域,風月未必同天——愛因斯坦的質疑

一場災難不僅見證了人類在危機關頭的團結,還搗鼓出了一首日本漢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這本來是日本長屋王為了中日佛教友好而繡在千條袈裟之上的一首漢詩,並被日本僧人贈與了高僧鑑真,鑑真感其心誠六次東渡,終於將佛教傳入日本。

當然,鑑真在日本傳教佛法之外也傳了一些別的東西——比如榨糖和製作豆腐……

當然,今天我們不打算在這裡八卦鑑真和尚磨豆腐的本領,而是來看這首曾經感動過他並將他帶到日本的漢詩。

而且我們將從一個很偏很偏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物理的角度。


山川雖可異域,風月未必同天——愛因斯坦的質疑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可是從物理角度分析是否真是這樣呢?

有沒有想起陶淵明那句經典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採菊為何能看見南門的山?

當然,這裡並不是在說相聲。

如果說太行山和富士山,一定是在不同的地方。

可是,我們頭頂上的月亮真的是在同一片天上嗎?

當然了當然,這裡不要跟“風”較真了,日本的風可能是風,中國的可能就叫沙塵暴了……


山川雖可異域,風月未必同天——愛因斯坦的質疑

關於月亮的問題,如果我們從經典物理的角度來說,我們在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看到的月亮,是會略有差異的。

這個差異來自視角差異,最大不會超過2度。

造成這個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月亮距離地球只有大約38萬千米,而地球自身的直徑就超過1.2萬千米。

所以在同一時刻,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差不多半個地球上的人在看同一個月亮的時候會存在一個很微小的視角差。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月亮這個問題了。

薛定諤的貓告訴我們,只有觀察者在觀測時才會看到那隻貓的唯一狀態,這讓客觀世界受到了巨大的危機。

我們看到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


山川雖可異域,風月未必同天——愛因斯坦的質疑

就連給量子力學埋下種子的愛因斯坦也曾如此質疑過:

當年的兩位大神——愛因斯坦和波爾對於量子力學進行過激烈的交鋒,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按照玻爾的說法,微觀世界的電子運動,是由波和粒的疊加態構成的,當你不看它的時候,它的運行軌跡就像一團電子雲,散佈在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

對於這種荒誕的解釋,愛因斯坦曾經挖苦玻爾說,難道我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了?

沒想到玻爾這個大神居然非常自信的點了點頭。

按他的理論,我們看到的月亮其實是各種可能的疊加,而不是聚集成一個固定的物體。

因為月亮也是由量子構成的,而量子的運動是不確定的,測不準的。

當你看月亮的時候,月亮的電子就會立刻塌縮,變成了一個固定的點。

整個的月亮就會也就塌縮成我們看到的那個形狀。


山川雖可異域,風月未必同天——愛因斯坦的質疑

不確定的粒子不是粒子,只是一種概率波,它有可能宇宙的任何角落。

既然組成月亮的每一個粒子,都是不確定的,那月亮本身也是不確定的。它是無數粒子和無數可能的疊加。不存在一個客觀的,實實在在的月亮。

只要你觀測的時候,有了意識的參與,它就會塌縮成一個月亮。

當然的當然,當年的爭執並沒有誰說服誰,但最終愛因斯坦晚年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他無法解釋量子力學和自己的相對論之間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因此而轉身研究神學……

神學?佛學?

這時我們似乎應該想到另一位大神級人物王陽明的那句經典語錄了吧——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是不是和波爾的理論極其相似?


山川雖可異域,風月未必同天——愛因斯坦的質疑

所以曾有人這樣描述科學: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髮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

因此,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月亮,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觀察者,每個人看到的月亮的固定態都是不同的。

最後的當然,如果你喜歡相對論,那麼也可以這樣解釋:從月亮到地球上每個人的距離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距離代表了不同的時空。

也就是說,不同地點的人看到的是不同時空中的月亮,想想光年這個概念吧。

最終的所以,同一個地球,同一時間的觀察者,看到的未必是同一個月亮。

多加一個當然,喜愛佛法、寫下此詩的長屋王最終也沒落個好下場,遭人陷害別逼自盡。

風月即使同天又能如何?

為何大家只忙著欣賞災難到來之時的風月,無人在意潰堤千里的蟻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