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懷集樑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樑松岡為自豪

肇慶懷集梁村

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曾祥裕 曾海亮


一個地方因出了一個名人而提升知名度,一個宗族因老祖宗為官一方,名垂史冊而引以為豪。

曾祥裕風水團隊踏青到廣東肇慶懷集。

途經懷集梁村鎮洊水村旁,即省道S349邊,我們看到路邊矗立著一座高大牌坊,上書“梁松岡故居”。

同行朋友介紹說,這是梁氏宗族為了頌揚祖先梁松岡為官清廉,為家鄉爭得榮耀所建的紀念建築。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慕名考察梁松岡故居 精神洗禮


梁松岡,懷集縣梁村鎮洊水村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選為拔貢,後出任南海縣知縣。他任南番順正堂時,驅趕倭寇、保衛國土、愛民如子、為政清廉、平息騷亂、解救村民,深受當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南海群眾抱著知恩圖報之心,在梁松岡去世後,為了紀念這位知縣,於是把南海三江都、山南堡改名為松崗圩。松崗(崗同岡)歷經了不同年代的行政建制的更換,之前曾為松崗圩改為松崗鎮,如今已經改為松崗辦事處,屬南海區獅山鎮管轄。


梁松岡出生地故居建成集義堂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據考,梁松岡於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南海主政一方,發達後回鄉修建祠堂,取名集義堂,面積約1300平方米。

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包括頭門樂善門、二門、三進大廳和後樓。

經測,祠堂亥山巳向(己亥與辛亥之界縫),共六房,明堂開闊,視野極好。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集義堂,又取“樂善門”,何之故?


我們瞭解到,梁松岡樂於助人,把部分銀兩用來濟助鄰里有需要的人。

周圍百姓受到濟助,感其恩德,樂善之名遠播,現在尚存故居的“樂善門”名稱由此而得。

集義堂散發書香貴氣


我們走進集義堂,只見一塊“集義堂”木匾額,右側書寫“兵部湛尚書題”字樣,左側落款是“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仲春穀旦立”。

據考證,書寫者為明朝兵部尚書湛若水。

這說明,為官者勤政愛民,留下好口碑,留芳百世,芳澤後代。

梁松岡的人格美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我們在梁松岡故居“集義堂”官廳看到一對聯:官勿論高,惟以愛民為最貴;廳休嫌小,但能昌族亦云佳。這既是梁松岡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留給後代的傳世家訓。

我們考察集義堂後,感受頗深,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而巍然屹立,這與懷集梁氏宗族精心維護祖祠有關。


孝敬祖先不忘本 家風傳承代代優


“千秋家國夢,世代赤子心。”宗祠是一個宗族的精神家園。集義堂有“詩書傳家,文章華國”的古訓。

梁氏族人秉承尊儒重教,讀書隆禮的傳統,成為梁氏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

歲月如梭,這裡尊師重教的風氣依然,僅梁氏道高房一脈幾十年來出現了大學畢業生100多人,13位碩士生,2位博士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梁松岡為官一方造福人民得到“好報”,而且並不僅僅侷限於自身。

梁松岡的人格美對周圍的人,尤其是子孫後代同樣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一個門風很正的家庭,後輩也會在長輩的影響下,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造福他人,造福社會。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梁松岡育有六子,其中三子是舉人,分別擔任湖南湘潭縣主薄、上海縣知縣等官職,其中一子梁允璋還由湘潭縣知縣升任貴陽府知府。在這三個兒子的後人中,曾經產生19位舉人,19位拔貢、歲貢和恩貢,100多位秀才。

到了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梁松岡的後人梁騉和侄子梁殿柏一同考中舉人。二人恪守先祖梁松岡“官勿論高,惟以愛民為最貴”的家訓,以民為本,不染纖塵,守節如璧。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肇慶懷集梁村集義堂歷經近500年風雨    以老祖宗梁松岡為自豪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梁騉任職四川屏山。當地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痛苦不堪。梁騉想盡辦法接濟災民,同時上書朝廷陳述百姓疾苦,提出改革措施並請求減免當地賦稅。後因朝廷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梁騉遂上書辭職回鄉。他為官清廉,散盡官俸賑濟災民,以致辭官返鄉時盤纏費短缺,民眾聞訊紛紛解囊相助,始得從四川回到梓里。梁騉感念至深,詳細記錄各筆善款。並題詩抒懷:“一塵不染自安貧,亦是為官本等身。我念斯民民念我,青錢個個送行頻。”

與叔叔梁騉同年中舉,同年出任縣令,梁殿柏出任江蘇江陰知縣。為官介然獨立,不納塵垢。梁殿柏對當地文教事業尤為關切,重視人才培養,倡導擇優取士。曾在縣試考錄時,有人用千金賄賂,他嚴詞拒絕,不為所動。他依據才學選拔童生陳均為冠軍,受到官民的交口稱讚。他去世後,江陰縣立祠祭祀,錄入地方誌“名宦”篇。

這說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