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篩子”找問題,為葡萄酒騰飛積蓄力量

中國葡萄酒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經幾十年,已經成為中國酒類市場的必備酒種,中國也很快會成為世界第二大葡萄酒消費國。國產葡萄酒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進口葡萄酒的瘋狂湧入。

從以年為單位的海關進口葡萄酒數據來比較,1996年和2000年,我國葡萄酒年度進口量分別為4,651,003升和35,130,287升。2009年,我國進口葡萄酒年度進口量達171,231,332升(不含港澳臺地區),而2017年我國進口葡萄酒年度進口量達740,309,876升(不含港澳臺地區),最近20年我國葡萄酒進口量增長了130倍!

而2001年是第二次進口葡萄酒浪潮的一個分水嶺,這一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葡萄酒的關稅從64%逐漸降到14%,這次誰也攔不住了,進口酒湧入加之相應的文化也跟著進來,催化了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繁榮發展。

2018年又是一個節點。2017年5月,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宣佈中國將於未來5年,進口超8萬億美元的商品;同時,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也於2018年11月底在上海舉行,我們的市場進一步打開。進口葡萄酒的第三次浪潮自然會席捲而來,中國葡萄酒消費者的選擇必然更加寬泛。

我把這10多年以及當下正在經歷著的時光總結成四個階段:文化缺失的盲從階段,價格不透明的暴利階段,資本轉向的合作階段,理性消費的趨勢時期。

國產葡萄酒如何“彎道超車”

近幾年,雖然國產葡萄酒的產品品質有了很大提升,並頻頻在國際上獲獎,但不能掩蓋的事實是:我們的種植面積在萎縮、產量在下降、市場佔有率在下滑、市場培育工作遠滯後於進口酒,甚至連國內的知名企業都紛紛轉向進口酒。業外資本對產業的投資也首選進口酒。更可怕的是,在消費者的理念中,進口酒也是整體優於國產酒。

當下,已經有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葡萄酒在中國市場上風生水起。我們必須要有危機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葡萄酒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程度,相對於西方來說起步較晚,且國產葡萄酒錯失了消費升級的窗口期,缺乏價值品牌與核心產品,但這不應該是一個行業整體滯後的理由。

我曾經撰寫過一篇文章《彎道超車:在扁平化市場中找到新的突破》。我們學習進口酒,但並不想也並不可能成為進口酒,進口酒如果是“機械化部隊”已經跑在了前面,即使我們努力追上了,也未必能拼得過。怎麼辦?這就是我說的必須要學會彎道超車,不完全按照進口酒的“機械化路線”,而是要利用熟知的地理人文環境獨闢蹊徑,發揮近水樓臺的文化優勢斜插過去,節約時間和資本,這就是彎道超車。

當然,中國葡萄酒業發展中需要討論的問題林林總總,但歸結起來,種植是整個產業鏈的根本,也是由此引發一切問題的核心環節之一。另外,我們的產區到底最適合種植什麼品種?我們主要推廣的品種是不是最適合我們產區的風土?產區自身的品種特色是什麼?中國地域廣闊,產區特色各異,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品種,但如果為了迎合市場,放棄自己的特色,就等於放棄了未來。

因為中國幅員遼闊,究竟哪一塊的風土適合種植什麼品種?酒莊傾盡所有建成的莊園,還有沒有時間和資金大面積試種葡萄品種?這方面國家也沒有給出政策鼓勵多品種試種,這就出現了赤霞珠、霞多麗可以,全國就都去種植了。

前些年中法莊園研究種植成功的馬瑟蘭就是一個例子,從西部新疆到東部沿海各產區都有種植,每個產區的風土並不相同,那麼,有沒有馬二蘭、馬三蘭呢,比如雲南彌勒的水晶,東北通化的北冰紅……到底什麼品種才是屬於自己的呢?

中國的酒莊對這些問題的探索,既需要技術、時間和資金成本,也需要人力和物力。

正視問題才能發現不足補短板

開放的市場需要百花爭鳴,但從民族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我們不僅要正視因此帶來的嚴重後果,更要奮起直追,否則將會失去一個時代的未來。為此,要先從存在的問題入手,只有深刻了解癥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就目前行業與市場的現狀來說,我們亟需要探討存在的問題,企業作為市場的主導,是真正的發展主體,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力。從產區成長的角度看,政府推力大,產區成長得就快,產區企業也會受益。然而,產區可能獲得的推力受制於產區政府的機制影響,及職能部門人員素質、產業規模、成長週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政府的推力對產區成長至關重要。

葡萄酒是長期性發展的產業,這已是行業共識,但企業乃至政府依然會陷入一個“時間陷阱”,導致急功近利。從生存與競爭的角度可以理解,但從產業健康發展的角度看就是發展大忌。產品品質是消費者選擇的主要依據。所有的企業都知道品質重要,但礙於生存、競爭、成本等問題,依然有部分企業不注重品質,例如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貨不對板、表裡不一等等。

葡萄酒是文化商品,每個國家、每個產區、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背景沉澱。文化滲透是進口葡萄酒進入中國市場的核心手段,中國葡萄酒的文化是什麼,中國葡萄酒的特色是什麼,我們要宣傳什麼,應該傳播什麼,正在傳播什麼?

誰教育了消費者,消費者就會相信誰。進口葡萄酒這些年做了大量的消費者品鑑教育活動,不斷影響著消費者的心理。例如,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培訓都是引入國外的機構和教材(如英國的WSET、美國的ISG、西班牙大師班、澳大利亞大師班、意大利大師班等等),雖然客觀上在促進中國葡萄酒市場的成熟,但長期以往,消費者更多的是在進口酒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那麼對中國葡萄酒的成長有著哪些影響?我們的未來又在哪裡?

呼籲立法助力葡萄酒優化升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為違法犯罪成本很低,市場總是有投機取巧者、弄虛造假者。我們的監管制度、懲罰措施、法律法規是否能夠有效地懲惡揚善?

比如:葡萄酒違規加入多種添加劑可能會致癌的偽劣酒問題,類似的質量問題已經查出多起。因為近20年來,伴隨著葡萄酒業的發展,國內大宗的產區性的假酒事件也時有發生,一些認真釀酒的企業經過努力,好不容易建立起誠信回暖人心,消費者又感嘆“怎麼這假酒又是國產的”(當然進口酒也會有劣質酒和假酒情況)。所以,不全是整個行業不努力,是我們的懲罰措施和監管力度出了問題。

很多企業特別是酒莊已經在提高產品質量,也有部分企業的產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得到了國際和市場的認可。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對大部分中國葡萄酒企業而言,品牌營銷是硬傷。很多企業團隊沒有真正的營銷經驗,這也是導致市場做不好的原因之一。同時,我們要認清一個推廣宣傳問題:就是在獲獎之後,究竟是產品本身獲獎還是整個酒莊獲獎?有沒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呢?

有些問題企業可以自己解決,有些問題要依靠產區政府來解決,還有一些問題必須由國家來解決,比如土地性質、多頭管理、非屬農業等重大實際問題。每個省都有行業協會和各類聯盟組織,國家也有自己的行業組織。但這些組織的職能是什麼,如何推動行業發展,如何構建真正的服務平臺,如何讓消費者改變對國產葡萄酒的印象?在品質打造、品牌樹立和彰顯個性的同時,單靠一個企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協會的力量也是孤掌難鳴的,但面對全國行業與市場,面對進口葡萄酒瘋狂的競爭,關鍵是要強調“全行業必須團結起來”。

從各個產區的發展變化,以及各個產區在中國市場和行業中的影響不難發現:政府投入力度大,產區發展就快。區域領導力凝聚,下決心以諸如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持力度大的,集體發展就比較快。但對於整個中國來說,這仍然叫小抱團而不是大抱團,大的抱團應該是一個國家或全行業共同認可的機構,賦予其權力專門幹這個事,統一規劃管理,協同作戰。我們必須以“中國軍團”的形式,合力擰成一股繩,政府及企業履行各自的職責。呼籲儘快給葡萄酒立法,在法律之下,形成有監管和真正執行力度的市場新風尚,才能在醫好內傷的同時,走出一條健康、良性、有章有法的葡萄酒發展之路。

(作者系葡萄酒行業觀察家、評論家,葡界論壇創始人,國家一級品酒師)

“过筛子”找问题,为葡萄酒腾飞积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