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把工作、學習變成遊戲,像升級一樣讓你欲罷不能?


怎樣才能把工作、學習變成遊戲,像升級一樣讓你欲罷不能?


前面我們破解了一些大家對於專注力的誤區,也分享了四個幫助達到心流狀態的技巧。現在要來聊一聊很多同學非常困惑,又非常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時候明知道一件事情非常重要,但是總有洩氣和怠惰的時候,怎麼樣才能夠持續的激勵自己不斷的朝著這個目標往前跑呢?

所以,今天我就要來給大家分享一個激勵法則:“遊戲激勵法”, 我相信大家按照這個法則來嚴格執行的話,就都能夠在學習的路上擁有持續不斷的動力。

為什麼要叫做“遊戲激勵法”呢?我先來問大家兩個問題:

1、你喜歡玩遊戲嗎?

2、那你又為什麼喜歡玩遊戲呢?

我相信很多同學都喜歡玩遊戲吧。

我自己其實是一個特別不會玩遊戲的人,就連玩超級瑪麗,我可能都撐不過一分鐘的時間。為什麼呢?因為遊戲對我來說,實在是一件太辛苦的事情了。

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仔細想一想:為了打好遊戲,我們得認認真真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好幾個小時吧?我們得查攻略、思考分析、反覆練習、花時間升級,不光如此,還有排位賽呢!一不留神,可能就從王者變成青銅了。

你看,打遊戲和學習也沒什麼兩樣啊。搜索、整理、操練、考核……該有的要素全都有了,但為什麼打遊戲就是這麼容易讓人上癮,但是學習總讓人愛不起來呢?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瞧打遊戲這件事情。在國外,甚至還有一個專門的學科叫做遊戲化技術(gamification),專門研究遊戲為什麼讓人上癮,以及怎麼把遊戲的上癮元素運用到其他領域。


怎樣才能把工作、學習變成遊戲,像升級一樣讓你欲罷不能?


一、遊戲為什麼會讓人上癮呢?

在破解“為什麼遊戲會讓人上癮”秘密之前,我們要先從心理學的角度科普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激勵和外界激勵。

什麼叫做自我激勵?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做自己非常喜歡和熱愛的事情時,不管你是追星,還是你要去打遊戲,我們享受這個事件的過程遠大於結果。你可以孜孜不倦的去花非常多的金錢、精力、時間,也樂此不疲。這就叫做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的優點顯而易見: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而且能夠給人帶來非常高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但是它也有缺點,它的缺點就在於它僅僅適用於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而對於沒那麼熱愛的事情就沒什麼作用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用到的是什麼呢?就是外界激勵。

什麼是外界激勵?

非常通俗易懂,就是以物質、精神、鼓勵等不同的形式去對這個事物進行一個肯定。生活中的例子處處都是,你考了一百分,爸媽帶你去遊樂場玩一玩。或者說你在事業上達到了多少業績,那麼公司就會給你發相應的獎金。

外界激勵有很多的優點:比如它非常簡單快捷。你只要做出了努力,立刻就有一個回報,而且它會讓你通過建立獎勵與行為的直接關聯,產生條件反射,強化行為模式。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外界獎勵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它是需要持續性的,一旦這個獎勵消失了,你的行為就難以持續,所以外界獎勵並不長久。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往往會忽視的,它非常有可能讓我們失去對於事物本身的熱情。這也是我為什麼經常跟家長朋友們在聊,我說孩子們出生的時候,學習能力這麼強,可是往往到了上了高中、大學的時候,真的每個人都不愛學。是不是父母們過多的注重了外界的獎懲,讓孩子覺得他們學習是為別人而學,而不是出於自己本身的學習熱情?

好了,科普完了不同的激勵方式之後,大家就知道為什麼遊戲會讓人上癮了:

遊戲會先通過特定的外界激勵技巧,讓你愛不釋手;

然後再通過激發你的熱情,讓你達到自我激勵的最高境界:欲罷不能。

聽起來可能比較抽象,但是沒關係。接下來,我特別總結了四點遊戲的特性,詳細地描述了為什麼遊戲會讓人上癮。通過這四個特性啊,我還自創了四個激勵法則。相信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四個特性,就可以像玩遊戲一樣玩好學習。


怎樣才能把工作、學習變成遊戲,像升級一樣讓你欲罷不能?


二、遊戲激勵的四個法則

1、初期高頻提供外界激勵,然後逐漸延長外界激勵的間隔頻率;

大家發現沒有,任何一個遊戲最初升級都是非常快的,相信大家在瀏覽網頁的時候都遇到過類似於“屠龍寶刀, 點擊就送”的廣告,網絡遊戲利用大量的獎勵吸引新玩 家,而新玩家會發現,越往後面,獲取新裝備和升級的難度也越大,你要拿到正向獎勵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多。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激勵我們學習。 很多同學可能會覺得,自己學習一個新科目的最開始,沒有辦法對它產生天然的興趣。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高頻率地給予自己肯定,外界的物質獎勵也好呀,或者是精神鼓勵也好。這樣高頻率的獎勵能夠讓我們首先喜歡上這個科目。

那麼在入門之後呢,我們就千萬不能再按照以往的獎勵機制來回饋自己了。比如說,我們不能在每次考到80分的時候都給自己一樣的獎勵。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話,獎勵就失去挑戰性了。相反,我們應該逐漸、緩慢地遞增難度。這一次是80分,那下一次可能就得90分了。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在能力範圍內的已知區間,就好像我現在要求大家去做100道10以內的加減乘除,每個人都會做。但如果我們一直在這個區間裡面學習,任務就非常容易讓人感到枯燥無味,任何的獎勵機制也會讓我們毫無收穫。

同樣的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一個挑戰區,那個區域裡的東西,是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在現階段都無法達到的。比如說我要求你100米必須跑到10秒鐘以內。至少現在,我們無論這麼努力,基本上都做不到吧?面對這樣的挑戰時候,我們就往往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很容易自我放棄。這個時候無論什麼樣的激勵,都是沒有用的。

這個時候,理解我們的“近側發展區間”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什麼是“近側發展區間”? 意思是:我們已經具備解決某個問題的潛力,卻無法獨立完成,當有能力更高的人來協助和引導時候,問題就能被解決。需要協助和引導方可完成的部分,就是近側發展區。

所以啊,不論是遊戲還是學習,我們的外界獎勵機制一定都要面對“近側發展區間”。因為只有我們的獎勵放在了這個區間中,我們的潛力才能夠不斷地被挖掘出來。

2、有規律的獎勵機制,不如不定時的獎勵來得更有效果;

熟悉遊戲的小夥伴們可能都知道,特別是聯網的遊戲,它經常會不定時給你來一個特殊獎勵大禮包。這個時候啊,往往撓得我們心癢癢,恨不得天天撲在遊戲上面,生怕錯過一個不定時獎勵。

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嗎?

其實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我們需要依靠外界獎勵來激勵自己不斷努力的話,不定時的考核、獎勵機制,會比規定好的考核,對於我們的學習,有更強的激勵作用。

什麼意思呢?

老師如果告訴你說,我們每週二都要隨堂考試;或者他告訴你說,我會不定時地在課上考你們,具體哪一天不知道,你們要做好準備。

大家覺得哪一種情況下我們會準備得更充分?

其實是第二種。因此面對自己也是一樣,我們可以邀請家人或者朋友來隨機地給自己抽查或者製造獎勵,這也是一個很好地監督我們不斷向前的方式。

3、非常高頻率的、標準化的自我評估機制。

其實學者們在研究為什麼遊戲容易上癮的時候,發現遊戲和學習、生活的最大區別,其實在於遊戲會立馬給你的行為一個直接反饋:你有經驗值,有進度條。你很明確地知道自己已經付出了多少努力、還要付出多少努力。但是學習生活中,有很多時候這個反饋是有延遲的、是不可視的。比如說你很辛苦的學習了一整天,但是考試要等期末的時候才考一次;又比如說你很認真地完成了屬於你的項目工作,但是領導可能連一句中肯的評價都沒有給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學習道路上,很容易洩氣、迷茫的原因了。

但是外界不給我們頻繁、及時的評估,我們可以自己評估自己呀。特別是大家在學習進入了倦怠期的時候,不妨每天給自己做一張任務規劃表格,或者計劃圖,來彙總一下今天的工作。只要你完成了計劃事項中的一項,你就自己給自己打一個勾,寫下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可以在積累了一個月之後,做一張可視化的圖表,顯示自己每天背了多少單詞有多大的積累進步,原來解決一道數學題要幾分鐘,現在縮短了幾分鐘等等。

如果說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有具象表達的,比如說演講、採訪、或者是英語口語、鋼琴演奏,那就更容易了。因為這時候,最快速地自我評估方式就是把我們的成果用手機或者錄音筆錄下來。然後再把努力一個禮拜以後的錄像帶,和你第一次的錄像帶做一個對比。相信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有肉眼可見、或者耳朵能聽到的進步。當我們把自己的進步都可視化了的時候,我們的迷茫期就會減少很多。

4、社群的重要性

最後呢,遊戲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隱藏屬性。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聯機遊戲、網絡遊戲往往比單機遊戲更容易上癮;有排名的遊戲、大家能一起玩的遊戲往往比智力遊戲更上癮。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我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建立了一個遊戲的社群。這個社群裡,我們不僅僅會相互交流打遊戲的心得體會,還會相互去比較遊戲排名。

所以找到適合我們的學習型社群,和朋友一起組隊學習,也能夠幫助我們激勵自己,堅持完成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