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除了生老病死,很多痛苦都是自己的價值觀帶來的。那麼該如何改變價值觀,減少痛苦呢?

lu331707405


每個人情況不同,我曾經在養老院(中高端)工作過,怎麼說呢?

人在江湖上飄,哪有不戀戀紅塵的,金錢,美女,權力等等,只是佔有的時間長短罷了。

其實誰人不怕死,不怕死為何古人還要求仙問道?葛優曾經說過,好死不如賴活著。但是,我們講但是,在人生這列火車上,有上車的,就有下車的,要平淡,要知足。

我記得,養老院來了一個老人,是清華學子,某局局長,到老了也是疾病纏身,腦梗伴隨各種慢性病,一個人,離了婚,再婚後也沒人來看他……挺可憐的。

這個人呀,一旦退休,基本就和功名利祿不想幹了,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快樂,給子女少增添煩惱。

每個人都會經歷,出生,成長,結婚,老去最終離開這個世界。其實最後能留下什麼呢?我相信99%的人都留不下任何足記,我們不是偉人,更不是惡人,我想我們最應當的就是做好自己,做一個好子女,做一位好夫妻,做一位好父母,看這子女成才,送老人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為外界干擾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政治信仰和做人底線,昂首挺胸做人,力所能及去幫助他人,滿意的離開這個世界,想想這該是多麼美好的,可是就是有的做不到……

咋辦呢?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誰能預知未來,做一點是一點吧!人生苦短,蹉跎歲月幾十載,留在你身邊的就是親人和家人,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無問西東











JACKYCHEN93714247


很多人都說除了生老病死,很多的痛苦都是自己的價值觀帶來的,那麼該如何改變價值觀減少痛苦。。。。。。

首先本人非常贊同標題所要表達出來的含義

且說生老病死,先刨去價值觀的主義,人的痛苦很少會建立在一切這些生理需求上:吃喝拉撒睡,這些即便是原始動物也會有的行為。

那隨著人類的進化,文化的發展,社會的推進,那麼就有了文明。

有了文明便有了思想,行為,語言,感情。

有了感情便有了快樂,痛苦。感情又需要思想來作為構架來支撐。所以你的一切感情都是由你的思想為出發點的。那麼你的快樂和痛苦便是由你的思想產生!而你的思想又決定了你的價值觀!所以在你的價值觀裡,在你的個體世界裡,世界或者環境就應該成長你想要看到的樣子這樣你便會感到快樂。如果環境不能依你所願,那麼你便會感到痛苦。這裡的痛苦可以有悲傷,可以是氣憤,可以是失望,可以有抱怨,可以是暴躁如雷。這便是環境沒有依你的價值觀所願,你於是就有了痛苦。

而你的出生環境和成長環境又直接決定了你的價值觀和思想。所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

讀書 讀書 讀書 讀書

自律 自律 自律 自律

自省 自省 自省 自省

做任何事情之前從理性的方面去考慮

理性 理性 理性

堅持下來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慢慢的就會養成好的思想 行為 習慣,

就會養成一個健康的價值觀

那麼你將收穫更多快樂!


韓可樂


價值觀的概念很抽象,大概意思就是人對一些東西做出的一些評價或是看法,而這些評價看法是推動你做一些事情的標準。價值觀確實會影響人的情緒,而影響價值觀的根本原因是性格,需求。

除了生老病死,別的都可以風輕雲淡嗎?不是的,人生活在世上喜怒哀樂是基本的情緒了。如果你執著於一件傷心的事,那就成了痛苦,這跟你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有的人來來往往,非常理智的對待一些事情,譬如說,老公出軌了,女人處理好夫妻財產離婚,然後再談戀愛尋找愛情,不去痛苦,因為毫無用處還浪費自己的時間。這就是這個女人很理智,她的性格也是很剛強,她對自己的需求很明朗。如果換一個特別感性的女人,碰到老公出軌,一哭二鬧三上吊,死乞白賴的折騰,到最後男人也不會多看你一眼,這個女人的性格就屬於比較懦弱,需求拎不清,她執著於她的痛苦,陷在痛苦的深淵裡走不出來,她的價值觀有錯嗎?沒有錯,是他老公的錯,她只是他的犧牲品,而她願意當犧牲品,一再的在痛苦裡不出來,回憶著自己多年的付出,回憶著當初的你情我愛,回憶著我哪裡做錯了,等等。她的性格里有這種悲憐的成分,所以註定她痛苦。

痛苦只是自己給自己的主觀定義,既不要誇大了它的存在,也不要輕視了它的客觀存在,咱們要做的就是,每天給自己梳理心情,人是一步一步老下去的,過好今天,期待明天,不要太感性的對待一些人或事,也不要太敏感,太執著於自己懷疑的或是不確定的東西,那樣會更痛苦。

人一輩子很短,單純的屬於自己的時間更短,快樂的過吧。深呼吸,看遠方…………





dang裡個dang


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給人帶來痛苦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是,如何改變價值觀減少痛苦就不大很容易了。

雖說價值觀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人的價值觀是在其生長環境中所受影響而慢慢形成的。其中不但有先天性的聰明、敏銳、睿智,也有受後天性的生活、教育、社會、家庭等影響,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她決定了人對事物認知、是非的辨別以及理想、信念及生活目標的追求。

價值觀給人帶來的痛苦是多方面的:沒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痛苦,工作失誤而痛苦,看不慣某些社會現象而痛苦,遭人諂害而痛苦,蒙冤受屈而痛苦,被人欺侮而痛苦等等等等。

想要減少因價值觀帶來的痛苦,當然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要想改變自已的價值觀,就必須接受現實,改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看法,改變辨別是非的思維和取向。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價值觀等於改變自己的本性。價值觀雖具選擇性,但要改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慢慢磨勵,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首先,要改變自己對社會事物的認知。對任何事物的看法得大眾化,不能固執己見,把自已的觀點強加於人。遇事隨和,別太較真。

其次,必須理智、寬容,拿得起放得下。要學會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別人的勸告。多反省自己。

第三,要學會變通,換位思考,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除大事大非問題外,原則性不要太強,低調生活。

我們常說,痛苦其實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很多時候,痛苦是自找的。只要自己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少管閒事,寬以待人,做好自己份內的事,自然就減少了很多痛苦。




樓梯板凳


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他所經歷的事情、接受的教育有關。而三觀又往往決定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重點在於減輕痛苦,而減少痛苦未必要改變價值觀,畢竟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很難改變的。我們能改變的,是對待事情的心態。有一個很古老的比喻,有一個杯子,裡面只有一口水,悲觀的人說,怎麼辦,還有一口水了;樂觀的人說,真好,還有一口水。

所以,生活是否幸福,主要看你用什麼心態去對待生活。

樂觀的去對待生活,不代表生活就沒有痛苦,恐怕也不能減輕,人生在世,經歷挫折,經受痛苦是必然的,只是樂觀的人懂得如何消化自己的情緒,積極的處理事情,結果可能比一直沉溺於情緒的人結果要好一些。

我自己在面對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喜歡看歷史書,以史為鑑是最好的方式,看完之後會發現,我們現在經歷的一切古人早就經歷過,讀的越多越能在歷史人物中找到當下困境的原型。

讀曾國藩我知道,一個人再牛逼都會經歷挫折,磨難之後才會學會與這個世界的相處之道。改變了處事方式,也許世界也跟著變了。

讀王明陽,我瞭解到厲害的人都是能屈能伸的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強硬,什麼時候該服軟,什麼時候該耍賴,能夠審時度勢的人往往才是能夠操控全局的人。

可能在讀這些人物的時候,我帶著自己的疑問、困惑,多多少少在解讀的時候帶著自己的經驗去讀,所以理解的可能未必是對的。

但閱讀的魅力恰恰在於,一百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所以與其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不如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情感出口,學會更多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客觀,更理性的分析事情,而不是糾結於情緒,長此以往,可能我們就不會太受情緒所左右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到你,祝你生活幸福。


藥藥的私房話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稱心,樣樣如意。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怎樣對待?如何解決?這就是自身價值觀取向和認知的問題。有的人追求名利慾望,明知難以實現,卻怨天尤人,滿腹牢騷,得不償失,心力交瘁。有的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伸寃叫屈,大動肝火,倍受折磨。有的人受到委屈,怒形於色,不依不饒,痛苦不堪。如此種種,身痛不如心痛,身病不如心病。若能從容面對,淡然處之,自我減壓,消除煩腦。則神清氣定,心曠神怡,健康愉快。怎樣減輕精神痛苦,如何樹立正確人生觀。有幾句通俗話,說得較好,值得參照借鑑。即:“命中有之終須有,命中無中莫強求。”“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已氣自已”。“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難得糊塗″。以上僅是個人之淺見,正確與否,願拋磚引玉!


用戶58858063846


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潛移默化中“完成”的。之所以給“完成”二字加引號,是因為這個完成在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絕對完成狀態。而是階段性的完成狀態。在事實上來說,一個人的價值觀是持續動態的進行著。只是有些人價值觀的變化是極其微小的,而有些人的價值觀變化是較大的。但一個人的價值觀沒有完成狀態,只要一個人還活著,他的價值觀就在逐漸變化著,即使這種變化極小。

對一個人價值觀起到核心作用的是生活環境和交際圈。在交際圈和生活環境中,一個人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和改變著。

題中所說,人的心裡痛苦很多是價值觀帶來的!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是“很多心裡痛苦是價值觀帶來的”,而不是說都是價值觀帶來的。這是題中說法正確性的所在。

題中又說,既然人的很多心理痛苦是來自於價值觀,那麼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不就可以讓自己去除很多痛苦嗎?這種說法看似成立,但卻基本缺乏可行性。

價值觀來自於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人際社交圈。也就是說外部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態。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被動的。一個人終其一生的生活中,價值觀都在被動的被外部環境所影響和改變。所以在一個人價值觀形成原理上來說,主動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是基本行不通的。因為自己是被動的,外部環境和人際社交圈環境是主動的。

主動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之所以基本行不通,原因也在於人在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規劃上無法有先兆型經驗支持,更無法預測什麼樣的價值觀是好的,即使你意識到什麼樣的價值觀是好的,也無法套用在自己身上。因為外來的價值觀會導致你與你所在的生活環境和人際社交圈相矛盾,無法和諧融洽共處。如果你拿來價值觀直接套用,就會導致你當下的生環境和社交圈無法在容納你。進而你會感覺生活環境令你痛苦,社交圈令你痛苦。進而你會在潛意識中意識到,想要主動改變價值觀,不僅僅沒讓自己減少心裡痛苦,反倒是加重了你的心理痛苦。

所以,要減少價值觀帶來的心理痛苦,不能直接去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本身。而是去改變自己生活的環境和自己的人際社交圈。這倆環境變了,你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就改變了。這即能讓自己完成自我價值觀改變,又能起到是事半功倍,毫無改變痛苦的良好效果。

如果是你想改變他人的價值觀,也可以從這倆方面入手。一是改變他的生活環境二是改變他的社交圈。進而改變他的價值觀體系。

除了外在的價值觀形成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內發性的價值觀形成因素。如:興趣愛好,生活習慣,自身性別,知識結構,原生家庭等。從這些方面入手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但主體以生環境和人際關係社交圈為核心。

最後:

一個人的價值觀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中自己形成,因此而形成的價值觀和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社交圈是相匹配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匹配性,使一個人在自己生活環境中和社交關係中活的自然而自適。因此,貿然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有著一定的風險。風險體現在價值觀改變後與他自身所處生活環境而人際關係社交圈不匹配不相容,會使這個人產生極大的不適感甚至痛苦感煎熬感。在這種心理折磨下,一個人難以承受。往往會表現出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當下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社交圈。例如:出門在外不回家,靠酗酒麻痺自己,靠不聯繫朋友來避開社交圈等等。

所以說,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或者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不是一個想改就改的事兒。沒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就不要改變他人的價值觀或者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以免給他人或自己造成難以克服的心理問題。


秦秦哥婚姻家庭諮詢師


人活著永遠都不可能只為自己活,誰都想只為自己活,可能嗎??父母一輩子為兒女,自己有兒女,也為兒女活,人生誰能一帆風順?誰能無憂無慮?什麼叫三觀?三觀有幾人共識?就談此次疫情吧,五十多天過去了,武漢人仍在災區祈願疫情快過去,其它誠市以慢慢復工,有人說復工的要錢不要命,有人卻沒錢了必須的掙錢生活。


感恩所有對我好的人


其實痛苦是一種內心感受,與人在成長過程中年齡段、個人素養、心態、性格及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關係。比如學習,對好學上進的人來說,他按照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每天完成學習任務、收穫新知識,他就感到很快樂,“以苦為樂”;心地善良愛做好事的人,他每做一件好人好事就感到快樂,“助人為樂”;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若心理上認為多幹工作(寫材料等)可以提高本領,每次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就感到很快樂,如果心理上認為多幹工作是吃虧,那內心感覺是痛苦的;嫉妒心強的人見不得別人好,若周圍熟悉的人工作、生活比他好,他內心感到是痛苦的,“嫉妒生恨”;錢財觀念不同,認為錢夠用、日子能過就行,“知足常樂”,反之自己又不努力,錢財慾望又高的人,他內心是痛苦的;官慾望太高的人,每天思謀如何拉關係步步高昇,看到一塊參加工作的同學、同事幹得比他大,他內心是痛苦的等等。總之,矛盾的普遍性決定了,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每個年齡段都會遇到這樣那樣令人痛苦的矛盾和問題,就看你如何認識和對待,有些痛苦人必須吃“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上人(要想別人看重你、單位看重你,你自己就得奮鬥,好學上進、勤奮工作、提高個人修養)”。記得我的父母從小教育我們弟兄們:“人來到世上不是來享受來的,是來吃苦來的,學習要刻苦努力,工作要吃苦耐勞,生活要艱苦奮鬥,這樣才能對起生養你的父母、教你知識的老師、培養你的單位組織”。我個人認為:人只要慾望少點,私心雜念少點,“心底無私天地寬”,有一個快樂和將心比心的心態,理性換位思考地看待問題和矛盾,痛苦自然而然就少多了!





翼昂揚185


首先,價值觀是由自我認知決定的,一個人對自己是誰的看法,是決定要素,你覺得你是王子,就會擁有王子的價值觀,你覺得自己是乞丐,也會擁有乞丐的價值觀。調整自己的自我認知,價值觀改變不痛苦。

其次,人的自我認知和外界認知的改變,西方叫u型理論,中國叫《大學》的七字箴言,要記住七個字第一個字是“知”,不是讓你知道,而是讓你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切換角度。第二字叫“止”,讓你在新的角度上重新引導自己的心態。第三字叫“定”,讓你放下心中的包袱,看到了包袱才能放得下!第四字叫“靜”,讓我們在安靜中獲得力量,從放得下到拿得起!第五字叫“安”,讓我們從想到做,開始行動探索方法再往下是“慮”,讓我們形成用於現實中實踐的模型和框架最後是“得”,讓我們收穫成果。

第三,價值觀是由思維模式決定的,非洲人覺得斑馬是黑馬長了白條,其他人覺得斑馬是白馬長了黑條,同一個事物看到的東西不一樣,這就是心智模式,調整心態就會讓你看到更多樂觀積極,而事物本身並沒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