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吉思汗到元世祖,蒙古帝國的權力傳承與變化(三)

接上文“從成吉思汗到元世祖,蒙古帝國的權力傳承與變化(二)”繼續

就在窩闊臺系以及他們的支持者察合臺系醉生夢死,內鬥不斷時,他們似乎忘記了他們最強大的反對者,朮赤兀魯思的統治者拔都。拔都現在是整個黃金家族中最有威望的人物,不過現在他個人已經年邁,並且很滿足於自己在翰羅思草原所開創的基業,對蒙古大汗之位並不抱太大野心,但他沒有忘記與貴由的宿怨,因此他絕不會喜歡看到窩闊臺系的人物繼續把持汗位。窩闊臺汗在位時,拖雷對他忠心耿耿,他們兄弟之間甚是友愛,因此他曾下詔說只要自己在世,朝政就應按唆魯禾帖尼以及拖雷的幾個兒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的意見處理,這真是很高的尊寵。唆魯禾帖尼是個了不得的女人,在拖雷死後,她一直負責打理整個拖雷兀魯思的事物,井井有條家業興旺。在朮赤系與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的爭鬥中,她一直巧妙的遊走,並贏得了兩方的信任。她善於管教自己的兒子和家人,在乃馬真氏亂政時期,諸王、貴族們都違法營私,亂政虐民,只有拖雷系在唆魯禾帖尼的帶領下一直遵守扎撒,這為整個拖雷系贏得了極大的好名聲。在她的主持下,拖雷系諸子都很善於籠絡人心,他們樂於犒賞和恩賜自己的軍隊和百姓,這使得他們獲得了廣泛的擁戴。

貴由汗死後,拔都以宗長的身份邀請全體宗王去往他的地方,商量大汗的選舉問題。窩闊臺、察合臺系以會議不是按傳統在翰難-怯綠連地區舉行為由拒絕參加,唆魯禾帖尼則立刻派出了蒙哥並由他帶領兄弟們迅速前往。至此時,帝國各支的親情友愛已經愈行愈遠了。在拔都的威嚴地位影響下,除朮赤系與拖雷系外,各處宗王也紛紛趕來參加會議於阿剌·豁馬黑(我也不知道具體是現在哪個地方,估計是黑海或者裡海附近),最後迫於壓力,窩闊臺、察合臺系也終於派出代表參會。會上眾王均表示願以拔都馬首是瞻,於是拔都提議由蒙哥稱汗,海迷失的代表表示反對,拿出了“只要你的家族中還留下哪怕是裹在油脂和草中牛、狗都不會吃的一塊肉,我們都不會把汗位給別人。”的誓書為據。而拖雷系對此早有準備,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和庶子木哥立即反駁“合罕(大汗)的聖諭何人敢違。然而更改了窩闊臺汗遺命,立貴由為汗就是你們做的,違反合罕遺命的正是你們!”其他對海迷失及其兒子們早已感到厭煩的諸王也附和。於是拔都命將護送蒙哥東返,定於次年在翰難-怯綠連地區舉行正式的忽裡臺大會來正式通過選舉流程。後來窩闊臺、察合臺系拒不參加會議,致使會期一再推延。因此拔都決定不顧反對者抵制,強行舉行大會,違者以扎撒從事。在公元1251年,在沒有海迷失和貴由汗諸子以及一部分窩闊臺、察合臺系后王參加的情況下,忽裡臺大會正式舉行,並且推舉蒙哥為汗。就這樣,汗位從窩闊臺系轉移到了拖雷系手裡。失烈門、腦忽與另一名窩闊臺孫子脫脫潛入聚會,暗藏兵器企圖在慶典上發動叛亂,幸而被發覺捕獲,並且就地處死了七十七人。還記得公元1245年貴由汗繼位的忽裡臺大會嗎,那是多麼盛大的場面,

而僅僅過去六年,蒙哥汗繼位的忽裡臺大會就已經是這般情景。

蒙哥汗即位後隨即派兵壓服住窩闊臺、察合臺系,又拘押了海迷失,按照蒙古習俗將其裹以氈毯沉入水中淹死,之後將貴由汗的親信大臣合達、鎮海等人處死。失烈門被拘押在忽必烈的軍營,最後也是難逃一死;腦忽被押往軍營禁錮;忽察認罪態度較好,故從輕發落;失烈門的母親被處死。不知成吉思汗如果看到眼下這一幕是如何感想。


從成吉思汗到元世祖,蒙古帝國的權力傳承與變化(三)

蒙哥汗

由於成吉思汗死後,其絕大多數蒙古軍隊由拖雷繼承,而窩闊臺汗對大部分蒙古軍隊只有徵調權而無領屬權。在蒙哥汗繼位後,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大汗成了政權與軍權高度集中的至高統治者。蒙哥汗改變了之前窩闊臺汗晚期至貴由汗時期喜愛任用回回、契丹、漢等族人為近臣的做法,他所任用幾乎都為蒙古貴族,其政治上的保守態度是很明顯的。在他統治時期,加強了對原屬金國的漢地的統治,忽必烈被賦予了這項重要的職責。

蒙哥汗個人獨尊傳統的薩滿教,記載中凡事必先請薩滿占卜並遵從,《本紀第三·憲宗》記載“然酷信巫覡卜筮之術,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終不自厭也。”但他並不排斥其他宗教在帝國的傳播。由於丘處機曾西行萬里為成吉思汗說養生之道,得到成吉思汗的青睞,因此根據成吉思汗的旨意全真教獲得了和伊斯蘭教一樣的免除賦役的特權,於是全真教勢力在此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至於伊斯蘭教和景教(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則在汗庭中甚為得勢,但總體看,他們在漢地的影響依然微弱。蒙哥汗即位後,全真教行事愈加驕橫,他們凌虐佛教徒,在華北地區將四百餘所佛寺強改為道觀。此時嵩山少林寺僧人福裕正在哈剌和林建寺,因見全真教所作所為,隨上書阿里不哥,訴其偽妄。阿里不哥閱覽後,轉呈蒙哥汗,備陳全真教破滅佛法、敗傷風化。於是蒙哥汗在公元1255年召全真教李志常和少林寺的福裕面訊,李志常自知理虧,奉命焚燒了濫發的偽經,並歸還了佛寺三十七所。由於在執行中道士抗拒,不肯歸還寺產,導致和尚連年上告,公元1257年蒙哥汗責令忽必烈負責處理此事。忽必烈於公元1258年在開平召開第二次辯論大會,佛教徒參加的有那摩、福裕以及八思巴等三百餘人,道士則有全真掌教張志敬等二百餘人。竇默、姚樞等二百餘儒士奉命充當“證義”。辯論結果是全真教敗北,十七名道士被責落髮為僧,退還侵佔的佛寺二百餘處。忽必烈傾向佛教已經比較明顯了,但也未過於歧視和限制全真教的傳播。

忽必烈此人,早從青年時代起就傾心漢化與儒術。他曾請多位漢儒為他講學,其中雲中人趙璧通曉蒙古語言,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經典譯為蒙古文字。在接到蒙哥汗“總理漠南漢地軍國事物”的委任後,他開幕府於金蓮川(今河北張家口沽源縣附近),此後忽必烈開始廣泛接受並且招攬儒生,還重修了燕京孔廟。在此時期一大批帝國的漢族將領和官僚開始傾心忽必烈,比如史天澤、董文柄、張柔等,還有一批有名的大儒也歸附於他比如許衡、趙良弼等人。金蓮川幕府的逐步形成,為日後元朝的建立鋪築了社會基礎和人才儲備。忽必烈的逐步漢化和他在幕府中豢養大批漢族儒士的事情,引起了蒙哥汗的警覺,前面我們說過蒙哥汗本人是保守的提倡遵循舊蒙古制度的。在公元1257年,蒙哥汗派遣了親信來檢查漢地諸事,受到打擊的幾乎都是忽必烈的勢力。蒙哥汗下令解除忽必烈對漠南漢地的統軍權,這使得忽必烈非常恐懼。姚樞獻計策說應該由忽必烈把自己的家屬都送到蒙哥汗處,以示誠信,求得蒙哥汗的諒解。忽必烈依計行事,但蒙哥汗接到忽必烈覲見的報告後仍心存疑慮,命他將家屬輜重等留下,單身入覲。後兄弟相見,蒙哥汗才疑心稍減,停止了對忽必烈的追究,而忽必烈則以養疾為由,回到家中靜養閒居。

在公元1256年,蒙哥汗決定親征南宋,並任命幼弟阿里不哥和自己的兒子玉龍答失留守漠北。一直到公元1258年11月之前,幾路大軍進展還都比較順利,但在這時負責東路軍的諸王塔察兒(乃馬真氏時期企圖兵犯哈剌和林的那個帖木格的孫子)在荊門進展不利,被蒙哥汗斥責。此時,被褫奪了軍權的忽必烈正閒散在家,近臣燕真提醒他大汗已經對你有了猜忌,現在大汗本人正在犯難攻伐,而你這樣安然在家,這能行嗎?於是忽必烈派遣使者於蒙哥汗,請求從徵。蒙哥汗便任命忽必烈取代塔察兒總率東路諸軍。公元1259年從年初到盛夏,蒙哥汗親自所率的西路軍一直被阻隔於合州城下(今重慶合川區),直至8月軍中流行瘟疫,蒙哥汗也染病死去(也有傳說是受傷後死去)。追諡桓肅皇帝,廟號憲宗。

蒙哥汗在位九年,他是一個生活比較儉樸的帝王。比如《元史》中記載在憲宗七年“回鶻獻水精盆、珍珠傘等物,可直銀三萬餘錠。帝曰:方今百姓疲弊,所急者錢爾,朕獨有此何為?卻之。”同時他對待諸王和臣下比較嚴厲,即便是將他扶上汗位的拔都也會碰釘子,《元史》中記載在憲宗三年“諸王拔都遣脫必察詣行在,乞買珠銀萬錠,以千錠授之,仍詔諭之曰:太祖、太宗之財,若此費用,何以給諸王之賜!王宜詳審之。此銀就充今後歲賜之數。”還有“御群臣甚嚴,嘗諭旨曰:爾輩若得朕獎諭之言,即志氣驕逸,志氣驕逸,而災禍有不隨至者乎?爾輩其戒之。”同時他也是一位比較勤勞也很有權力慾的帝王,《元史》中描述為“凡有詔旨,帝必親起草,更易數四。”但他又很痴迷於狩獵,曾經狩獵時墜馬摔傷胳膊,搞得百日不能上朝。總之除了愛騎馬打獵外,很類似於清朝的雍正皇帝,儉樸、嚴苛、勤政。按中國古代諡法“博文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這充分的肯定了蒙哥汗九年來的工作態度,但對其工作能力和成績貌似懷有一定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