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雄厚的齊國,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衰弱,繼承製度是禍端

導言: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為了保證政權的順利交接,大多數的王朝都會採用嫡長子繼承製,不僅是王朝會這樣做,就連貴族王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也是遵循這個制度的。然而,在春秋時期的時候,齊國卻不是。

據記載,齊國在選繼承人的時候,並不是採用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國君立了自己寵愛的夫人所生的孩子為國君,從此開啟了齊國與眾不同的繼承製度。正因為這種繼承製度是一種根據親近關係的制度,使得內部親緣關係混亂,政治內亂鬥爭頻繁出現,國家局面不穩定。最終齊國的綜合實力不斷衰減,也被周王朝貶低於二等諸侯國,虎落平陽,再也恢復不了鼎盛時期的軍事力量,完成不了霸業。不可質疑,這種制度不是使齊國衰落的唯一因素,而是主要因素。

繼承製度的區別比較

自古以來,中國的先前王朝都是用一種家族親緣關係繼承製度來繼承王位的,國家的進程發展從來就是王位的不斷變化更替。歷代王朝一直高度關注的,向來就是繼承製度是否關係到國家的安邦,是否聯繫到國家的興衰發展。


實力雄厚的齊國,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衰弱,繼承製度是禍端

春秋時期各國繼承製度不同,楚國實行的是年少者繼承王位的制度。左傳也有記載,楚國的繼承製度,總是發生在年少者,這是楚國的一種常態。幼子繼承王位這種制度是楚國的一種方式,而早在先前,周封太子,諸侯王等也是以這種方式來繼承的,他們的做法同楚國實行的如出一轍。

西周王朝在建立之時,內部經常鬥爭,爭奪王位,周王的所有孩子都對王位眼紅,經常爭奪。於是周人也想出了一種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說明的是最大的兒子,何為最大的兒子,也就是周天子夫人的不同等級。等級最高的孩子則為嫡長子,因此親緣關係也有了高低貴賤之分。這種制度的首次出現,是西周王朝制度的一種完善和成熟。


實力雄厚的齊國,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衰弱,繼承製度是禍端

但春秋齊國與上述兩者完全不同。他們採用的是幼子繼承製度,齊國國君根據自己的若干個夫人的偏愛程度,把偏愛程度最高的夫人的孩子封為國君,那麼這個孩子也會得到國人的認可。就像齊恆公小白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被殺以後,被封為國君,被國人認可的一個原因就是小白的母親,就是國君所偏愛的夫人。

由此可知,春秋的齊國的繼承製度正是因為保留了這些傳統風俗,古代風氣而與其他周王朝諸侯國不同,也因此出現了幼子繼承製度。

齊國繼承製度與社會風氣的關係

齊國的繼承製度也被傳統風俗,社會風氣深刻影響著。

齊國相對比較開放,使得齊國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原始部落的習俗,婚姻關係也相對開放自由,在當時齊國,因為婚姻的關係,使得齊國的婦女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比較受人尊敬。她們有更高更廣的空間可以交際,參與國家的政治事件。


實力雄厚的齊國,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衰弱,繼承製度是禍端

毋庸置疑,國君的夫人更高人一等,她們可以直接插手國家之事,隨時為自己孩子謀求王位做更多充分必要的準備。在當時,齊恆公的六個偏愛夫人的孩子都做了國君。其中都免不了國君夫人的社會地位。齊國的這種制度,絕不是偶然,與原始部落的傳統習俗,風氣,女人的社會地位高度相關

繼承製度導致的混亂與衰落

雖然齊國繼承製度不同於嫡長子繼承製,但這是一種根據國君偏愛程度而立的國君,未免讓其他皇子不服,從而導致了繼承製度的混亂,內部的鬥爭頻繁,進一步導致了齊國力量的衰落。從齊恆公之後,齊國日漸衰落,也因此降低至二等諸侯國。

當然,齊國的衰落不僅僅是因為繼承關係的混亂,還有齊恆公晚年的奢侈生活。據歷史資料記載,齊恆公一個人的消費竟然佔了整個齊國賦稅的一大半,這個數目是令人瞠目結舌的。 其次,眾所周知,管仲在齊恆公年輕時輔佐了齊恆公,連年征戰,引起很多諸侯國的不滿與怨恨,加上晚年齊國的衰落,國君的昏庸,使得齊國霸業直接毀於一旦。雖然引起齊國衰落的原因眾多,但主要原因還是繼承製度的混亂。


實力雄厚的齊國,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衰弱,繼承製度是禍端


在春秋時期,齊恆公最初偏愛的夫人是鄭姬,並且打算立她的孩子為國君,但後來衛共姬也憑藉厚祿深得齊恆公的偏愛,也想立她的孩子為國君。等到齊恆公病死時,所有公子全都互相鬥爭,憑藉各自本事爭奪王位,使得齊國開始混亂不堪。雖然齊恆公生前已經立了國君,但死後各公子還是發生了血腥鬥爭,為奪王位不擇手段,引起了國家局面的動盪不安。

結語

齊國的這種憑藉國君偏愛而立國君的制度可能稱不上是一種制度,更多的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與當時的原始部落的風俗,風氣,傳統有關。俗話說。凡事有利有弊,齊國雖然使得女性的社會地位更高,減少了她們的束縛,但也使得國家制度的混亂,使國家連年發生鬥爭,進而使齊國政治動盪,這也是齊國霸業衰落,軍事力量衰減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