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這段時間,鍾南山院士的一舉一動都引人關注,關於鍾南山的故事也一點點流傳開……


有很多人也開始關注鍾南山的童年,究竟是怎樣的父母培養出了這樣的“國之重器”呢?


1月12日CCTV-4播出了《謝謝了,我的家》,其中鍾南山接受了採訪,講述了自己罕為人知的家庭故事。


令人驚訝的是,鍾南山在童年時竟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


換成如今流行的話就是


——熊孩子。


1

熊孩子


1936年,鍾南山出生於江蘇南京。


一歲時,他跟隨父母移居到貴州。


小時候的他,貪玩好耍。


鍾南山說:“哎呀,我小的時候非常頑皮。讀小學的時候,經常不好好學習,經常逃學。”


三年級,他貪吃零食,父母給了錢讓在學校買飯,他卻偷偷逃課去買零食。


到了學期末,母親問他錢還有沒有剩?


鍾南山謊稱已經花完了。


察覺異樣的母親到學校清查,鍾南山越想越害怕,不得不招了……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後來,抗戰結束,四年級的鐘南山一家從貴州遷居到廣州。


由於他貪玩好耍、又不懂粵語,鍾南山轉學的第一年,成了一名留級生。


他家住在中山大學的一幢三層小樓,樓外有一棵老竹,竹子有碗口那麼粗,鍾南山就趁著大人不注意,翻出三樓窗戶,抱著竹子滑到一樓……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12歲時,鍾南山第一次看到了香港的武俠片,十分羨慕!


看到片中大俠飛簷走壁,他按耐不住想模仿。


於是,他找來了一把大傘,撐著這把“降落傘”,竟然從三樓一躍而下!


結果,傘一下子就翻了!


鍾南山跌到了草地上,腰受了傷。


他怕捱揍,沒敢吱聲。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中學時,鍾南山和同學起了衝突,約定要到家附近的小竹林“決鬥”,他擬定了周密的決鬥計劃,還約了幾個兄弟去現場助威,然而風聲走漏,得知消息的父親扔下一句話:


“你今天要是敢出門,就別認我這個爹!”


兄弟們來家裡要等鍾南山一起去打架,父母就說,南山已經出門了。


結果決鬥不了了之。


撒謊、撒野、逃學、留級、“決鬥”未遂……


鍾南山的頑劣實在沒讓父母少操心!


如果你在當年遇到這樣一個孩子,你會怎樣預測他的未來?


2

混亂童年


鍾南山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美國心理學家Alison Gopnik的一句經典論斷:


“童年的主旋律是混亂!”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人們通常認為,童年應該是乖巧、懂事、可愛的。


一個聽話的、遵守秩序的孩子,才是人們心中的理想。


但Gopnik偏偏告訴人們:親,你們錯了,混亂才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所謂混亂就是:調皮、頑劣、貪玩、懶惰、拖延、沒頭蒼蠅、不守規矩、不識大體……


童年,恰恰就是這樣一堆無序與混亂的集合體!


聽上去,這像是在為調皮孩子找藉口,但Gopnik卻用一個科學家的嚴謹解釋道:


“混亂被視為自由、創新、創造力的源泉,近代科學為其提供了依據,無論是對大腦、嬰兒、機器人還是對科學家來說,混亂都有其價值。一個可以變化的系統,哪怕是隨機演變,都可以更靈活地適應世界。


“人類會生出特點各異的孩子。他們的性格、能力、強項、弱點、智力水平、技能稟賦更不相同,這讓我們在進化上具有優勢,從而適應不斷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環境。”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Gopnik認為,正是童年的混亂催生了人類強烈的探索精神。


“每一代孩子都是一束噪音加一劑混亂,他們撼動著上一代人固有的模式,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3

無用混亂


可現實中,父母總是難以欣賞這樣的混亂。


因為,混亂總是與高效對立。


面對一個調皮搗蛋、不走尋常路的孩子,父母的感受就是《奇葩說》傅首爾的那句話:孩子做不了啥事,但能讓你啥事也做不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也因為,混亂催生焦慮。


尤其在這樣一個忙碌焦慮的時代,什麼都要“趁早”,讀書要趁早、識字要趁早、數數要趁早、學外語也要趁早,大人期待孩子儘早進入有序、高效的學習,哪裡又有多少心思容納孩子的無序呢?


很多人覺得,趁早有序是為了孩子好,但有人卻直白地指出:


這不過是為了大人好!


臺灣學者熊秉真就在《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中寫道:


過去幾千年中國主流兒童教育的特徵是“成人中心論”,認為兒童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變成大人,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就要清心寡慾、省吃儉用、輕聲慢語,“舉止儼如成人”,孩子最好儘早長大,成為能為家庭創造財富的勞動力。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熊秉真告訴人們,多少家長的焦慮不正源於這樣的“成人中心論”?


父母一邊希望孩子快樂成長,一邊依然受到傳統教養觀的影響,將童年視作成年的預備役,認為孩子的存在就是要成為一個有用且成功的大人。


人們既期盼又焦慮,卻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在新舊養育觀的衝突中!


舊的養育觀沒有賦予童年特別的意義。


而新的養育觀卻認為,伴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擁有了爆發性的物質積累,兒童教育的功利性由此逐漸淡化,童年教育漸漸轉化為“兒童中心論”。


教育者開始承認童年的特殊地位,也認識到“混亂”的特殊意義,發達社會為此重新設計了兒童教育,設置了讓孩子盡情玩耍的幼兒園、不設競爭性考核的小學,甚至到了大學階段,用“通識課程”替代了專業選擇。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圖: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先進的教育努力地珍視兒童的混亂,舊式的教育逼迫孩子儘早成年。


那你,想選哪一種呢?


4

保護混亂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重現的一種生活!”


那當我們瞭解了童年的混亂,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教育家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第一、允許無用的探索: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坤就表示:童年早期到中期都是孩子探索的高峰期,也就是直到小學畢業,孩子依然有強烈的探索慾望。


如果忽視這段混亂的探索期,一早就要讓孩子變得有序、聽話,那孩子就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最關注自己的表現是否討好了家長、老師,而不在乎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即便成功,未必幸福。


相反,只有當混亂、低效、看上去沒什麼用的探索需求被滿足,孩子才能發育出堅強的心理內核,不在乎外界眼光,勇敢追求內心的嚮往!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第二、允許更久的探索:


數學上的“基廷斯指數”探討如何做出更優的選擇,這個指數顯示:人在年輕時要儘可能探索,中年時再來堅定選擇,往往能遇到最佳的人生選擇!


這方面,鍾南山就是一個例證。


1971年,鍾南山從北京調回廣州,父親問他:南山,你多大了?


鍾南山回答:35了。


父親聽了說:太可怕了!


這個年紀,鍾南山不但趕不上父親同時代的成就,甚至還算不上一個好醫生。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父親的話深深刺激了鍾南山,35歲的他決心奮力直追!


之後,他將精力投入到乏人問津的慢性呼吸病研究領域,參與創建了廣州呼吸病研究所,逐漸成為呼吸病研究的領軍人物。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成年人35歲尚在探索,又何妨是涉世未深的兒童呢?


考100分不是要趁早,而是幸運的人總能在生命的某一刻找到自己想做成100分的事!


第三、靜待花開:


“靜待花開”不是一句雞湯,而是一種科學。


每個人有著不同的花期,有的少年成名,有的大器晚成,有的靜默如綠野蔓蔓,有的盛放似白日焰火……


為人父母能做的,不過是Gopnik教授說的:


“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無論他們擁有什麼樣的性格,是膽大還是膽小,是注意力集中還是渙散,是郊野的蒲公英還是室內的蘭花,我們都會無條件地愛他們。”


“這為多樣性創造了條件,也讓孩子的智力發展成為了可能!”


這恐怕就是發展心理學能給父母的極簡建議:


“關注孩子,愛他們。”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給生命以時間,它會回報你奇蹟。


給混亂以希望,它會找到自己的秩序。


別忘記詩人紀伯倫吟誦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由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幼時鐘南山:撒野、撒謊、逃學的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