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团队状态的企业,最先获得生存权

原本等待万物复苏的春天,却因新冠肺炎的暴发,变得有些萧瑟和沉郁。

各类渠道铺面而来的有关疫情的负面消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恐慌、焦虑情绪逐渐加重,甚至超出我们的承载能力,对应的心理反应也随之而来。

有数据现实,在上万个疫情相关的咨询热线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焦虑,大概占到50%,而焦虑的背后是恐惧,是对于未知、失控的恐惧;

面对难以预测的疫情,担忧和恐惧是很正常的。然而,延长的假期以及控制疫情的需要,还是有很多企业需要整天宅在家里办公。这些问题给企业经营者带来的担忧可想而知。

那么,在疫情之下,公司和机构管理者该如何调整姿态和心态?如何能调动团队的状态?如何去找回公司的常态呢?管理者如何帮助自己和团队顺利度过危机呢?

01

“做强靠产品、做大靠运营、做久靠文化”

其实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企业的千姿百态,在各行业迫于资金压力力不从心的时候,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公开表示,疫情之下,大企业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归属感和信心。

无独有偶,阿里等一批大企业又积极向疫区捐款捐物,显示出了崇高的气度和优秀的企业价值观。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团队状态的企业,最先获得生存权


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在疫情肆虐、难以复工复课的阶段自救和救人呢?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足够雄厚的实力,有强大的资金链条可以支撑他们这样做而非企业文化促使他们这样做。

那么试问,像阿里这类大企业,究竟是一夜成长为互联网领军企业,还是二十几年一点一滴积累发展起来的呢?

马云先生用十几年的时间来证明“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正确,并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认同和效仿。

那么,我们可以仔细思考,是否是这种同心协力服务客户,共度难关的企业文化,让阿里从一次又一次逆境之中突围的呢?

我们都不知道疫情哪天才能结束,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除了可以掌握系统的自救解决方案之外,是否还应该考虑下企业文化的定位,管理思路。是否应该思考下公司今后的发展,培养企业人才发展的规划呢?

02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借势而进、乘势而上

《孙子兵法》有云“激水之疾,至于石漂者,势也。”

流水以至于能冲走巨石,乃势的力量。为什么有人付出100%的努力最终却只能换回20%的增长?反之,有人只付出20%的努力,却能收获100%的回报?

这绝非公平正义的缺失,而是我们绝不能做“推着石头上山”的“糊涂人”。

受疫情影响,企业的部分业务难以正常开展,一方面,经过春节假期之后,企业推迟复工,使得企业工资成本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对于教培机构而言,匆忙平移线上,发生很多学员和家长不适应不满意等情况,直接导致员工信心备受打击,阻碍公司的长久发展。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团队状态的企业,最先获得生存权


虽然疫情总有消散的一天,但带来的恐惧心理短时期却不会消失,所有的教培机构,尤其是负责人,此刻就如同带兵打仗的将领,若员工的内心感到恐惧失去信心,与敌人对抗之时恐怕难以为继。

如何调整姿态和心态?如何调动团队的状态?如何探索公司的常态呢?


1、及时体察团队状态

疫情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企业如果能及时体察团队状态,适时的帮助员工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待复工复产之后配合组织活动,对于团队凝聚力来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团队状态的企业,最先获得生存权

2、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

既然机构教学都能平移线上,那么利用远程工作的契机催化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锻炼讲师们线上授课的基础技能,更能实现员工间高效协作,也是企业文化传播的绝佳时期。

3、把积累的管理问题拿出来讨论一下

以往大家忙于各自的业务,很少能静下心来思考企业和机构发展中的管理问题,这个阶段不妨做一些内部调研,把关注度比较高的管理问题梳理出来提出解决思路。

疫情之下,最先找回团队状态的企业,最先获得生存权


企业文化不是表面文章,是通过把目标深化为理念深深植入于企业的员工行为 业务以及企业发展战略上。

既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损失已然不可逆转,那么企业和机构就一定要承认这一“逆势”的存在,保持清醒,并在危急之中找到机遇,转危为机。

顺势者,生命舒展勃发,即使凡人也可成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