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中國這所軍校沒有校舍,卻吸引了大批青年前來投奔

你知道嗎?中國這所軍校沒有校舍,卻吸引了大批青年前來投奔

圖片來自:講武堂

這所沒有校舍,

讓學員自己動手挖窯洞住,

卻依然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來投奔的軍校,

就是著名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以下簡稱抗大)。

你知道吗?中国这所军校没有校舍,却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投奔

在抗日戰爭時期,

為了增強民族的抗日力量,

中國共產黨創辦了這所培養軍政才幹的學校。

1937年1月,

抗大跟隨中共中央進駐延安,

向社會各界廣收學員。

你知道吗?中国这所军校没有校舍,却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投奔

抗大招生廣告一經公佈,

便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前來投奔,

其中還有很多國民黨高官家屬。

為了爭奪這些軍政人才,

國民黨方面為投奔延安的青年

設置了種種障礙。

國民黨方面不僅在延安和西安之間

設置了六道封鎖線(步行要走六天六夜),

還在西安建立了“反省營”,

將攔截到的學員送到此處進行洗腦教育。

那麼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

為何還有大批青年奔赴延安?

抗大究竟擁有哪些獨特之處?

本期《講武堂》給出了答案。

你知道吗?中国这所军校没有校舍,却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投奔
你知道吗?中国这所军校没有校舍,却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投奔

“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是抗大的三大教育方針之一。在抗大,沒有腐敗、黑暗,也沒有階級之分。朱德總司令可以和學員同場打球;警衛員能與首長同坐一張長凳;身有殘疾的高級幹部也會陪著學員一起挖窯洞。這樣艱苦樸素、一視同仁的工作作風,讓抗大從一眾高校中脫穎而出。

你知道吗?中国这所军校没有校舍,却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投奔

抗大的上課形式非常特別。他們在室內設置了一間“流亡室”(每一位曾流亡過的學員可以將自己的經歷記錄在這裡,互相交流),以此讓大家深刻感悟日寇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摧殘和傷害。而室外的操場則成了學員們的課堂,他們以揹包為座,以雙膝為桌......這樣獨特的上課形式與濃厚的學習氛圍,也成了眾多青年不辭勞苦,奔赴到此的原因。

你知道吗?中国这所军校没有校舍,却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投奔

“寬進嚴出”是抗大的辦學特點之一。它的招生條件非常寬鬆,基本來者不拒,因此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踴躍報名。不過在進入抗大後,學員們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上課前揹著行囊,以應對突發敵情;去日軍佔領區尋糧等),並且抗大的教學內容也會隨著戰爭形式的變化而改變。在抗大,只有吃得了苦,跟得上節奏的人才能順利畢業。也正是這樣嚴格、靈活的辦學方式,促使抗大(總校連同各分校)培養出20餘萬名軍政幹部,而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校風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建設和部隊建設的優良傳統。

你知道吗?中国这所军校没有校舍,却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投奔

來稿請發郵箱yangshijunshi001@163.com

©央視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