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在機器人賽道的“突圍”路徑是怎樣的?

千年狐老不死


朋友在碧桂園的機器人公司上班,剛剛應聘過去的,以前在國內TOP5,據說薪水比較高,不過加班也不少。上次講碧桂園在做機器人,聽他簡單講了一下,我覺得這個事情比較靠譜,因為我覺得碧桂園最大的優勢在於他的產品應用場景很廣泛,據說碧桂園每年有數千個項目,注意是每年,在這麼大的應用場景中,想要做到產品數據收集和更新迭代,是很容易的。另外聽說還有做餐飲機器人,餐飲類的機器人目前市場應該是比較成熟的了,但是還是要有資本和終端,這個都是碧桂園有的,大財團實力雄厚,想推動什麼產品落地,只要看好了前景,肯定是可以做到的,不必苦哈哈求投資人,苦哈哈拉客戶。所以我覺得這個突圍本身就是偽命題,他估計會橫掃可能是真的。


henryou


突圍,簡單來說就是,這件事誰更有優勢執行。碧桂園佈局機器人,看似毫無章法。其實非常智慧。

碧桂園目前有2000多個項目,每年建造幾十萬套房子,對砌磚機器人、鋪地磚機器人、外觀質量檢查機器人等建築機器人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稱:建築行業平均年齡為41.8歲,50歲以上佔比為30.9%,老齡化問題在建築行業尤為突顯。新生代農民工中超半數為80後。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再來看看碧桂園做了什麼?旗下的機器人公司博智林創立到今年11月9日為止,遞交的專利申請,已經超過了1200項;智能製造工廠也已經正式投產,佛山順德機器人谷建設也正在加快。所有工作都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不僅僅是建築機器人。據瞭解,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也是風生水起,千璽機器人餐廳公司從5月份成立到現在,團隊成員已經從70人發展到了750人,創造了五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中間涉及70多個設備從無到有的開發。

有市場,有技術,有衝勁。不得不為這家企業點贊。


珠珠007


簡單說一下,碧桂園的機器人賽道的“突圍”路徑有兩大點:

一是,裝配式建築領域,碧桂園深耕已久,並自主研發出了高質量建造體系,而且還擁有自己的建築構件生產基地。不僅僅是建築機器人。據瞭解,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也是風生水起,千璽機器人餐廳公司從5月份成立到現在,團隊成員已經從70人發展到了750人,創造了五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中間涉及70多個設備從無到有的開發。

而是,跨界而不出界戰略定位。碧桂園目前已落子中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1235個縣鎮的2000多個項目,每年建造幾十萬套房子,對砌磚機器人、鋪地磚機器人、外觀質量檢查機器人等建築機器人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佈局智能製造,跨界而不出界,顯得更為務實和富有情懷,這或許是碧桂園機器人戰略的最佳詮釋。

在智能製造的潮流下,機器人在特定場景中“勞作”的身影,正在迅速的蔓延在各個領域。但是,“機器人造房子”這個想法,還是讓業界為之震驚。


海島1號


博智林成立於2018年7月,是碧桂園的子公司之一。同年9月,博智林表示將在5年投入800億元建設順德機器人谷,這樣的投入在碧桂園子公司發展史上也算是佼佼者。

一家公司綜合實力的評定,離不開“人”、“財”二字,博智林已遞交申請專利將近1000項,聚焦在研的建築機器人有30多種,其中已有9款進入工地現場測試。博智林的發展印證了“資金+人才”的強強組合,將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以科技為引擎,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碧桂園的機器人發展階段有這麼幾點明顯:

1.機器人餐廳火爆點燃:順德素有美食之地的美稱,然而廣東首家機器人餐廳就位於順德,未來感的設計以及機器人點單、就餐、送餐等體驗感,讓碧桂園這家機器人網紅餐廳迅速爆紅,這可以表示著碧桂園跨入機器人產業的第一步,也首先向公眾傳達了了碧桂園+機器人這個概念。

2. 智慧工地+智慧社區:房地產開發商看似和高科技產業沒有關係,但是隨著5g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已經不再是初級階段多拿地的競爭了;要提升施工效率、確保施工安全智能建築是不二之選。另一方面,小區的運維也需要智能AI的助力,智能門禁識別系統、智能監控攝像頭、智能家居家電等,形成全產業鏈的服務。





安信馳


不要小看楊國強這個農民企業家,機器人蓋房子這個想法,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裡不靠譜的幻想,現實中很有可能會實現。

走進工地我們很容易發現,很少見到年輕人在工地幹活,大多農民工的年齡都在50歲左右。現在建築工的薪資並不低,日收入甚至能達到近300元。但年輕人依然不願意去工地。據統計,2007年建築業一線作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3.2歲,2017年為43.1歲,10年時間平均年齡增加了10歲。隨著老齡化工地的不斷蔓延,不僅影響了整個建築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滋生了很多的安全隱患。建築工人年紀比較大,其自身都或多或少有些毛病,這些就是潛在的安全隱患。而且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安全意識淡薄,在施工現場不遵守安全準則,給監管造成了難題。

“機器人既是先進製造業的代表行業,也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還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司副司長羅俊傑表示,機器人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無論是考慮成本、效率還是安全性,機器人都是不二選擇。建築工人出身的楊國強在不同場合也都表示,希望建房過程中繁重、重複、危險的部分工作能夠由機器人來完成,“首先是符合我們對零傷亡和安全的追求,第二能使我們的質量提升,第三能使我們的效率提升”。

機器人進工地是大勢所趨。碧桂園從去年就開始進行了研發,而且進展非常迅速。

與一般工業機器人不同,建築機器人面臨的工作場景更為複雜,對機器人提出的挑戰和要求都更高,最為核心的並非機器人本體,而是控制器。建築機器人的控制器要求手腳並用,目前仍屬行業空白,碧桂園必須自主研發。

楊國強也多次說過,2020年能在工地上看見機器人蓋房子。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猛料一哥


上個月和朋友們喝酒聊天,有個朋友在碧桂園機器人公司工作,說起碧桂園的機器人是如何“吹牛”的。你們可能會驚訝這間公司的發展速度,成立一年多,已經有六款建築機器人完成初試階段相關工作,未來利用BIM技術結合建築機器人使用不僅能幫助項目減少工人的投入量,減少現場施工誤差,全面提升建築產品質量和施工作業安全。

在這裡簡單說一下,什麼是BIM技術,將高精度BIM模型應用於施工工藝模擬,可視化技術交底,碰撞檢測,圖紙糾錯,優化設計,最大限度的減少返工,誤工,為工程管理有效節約工期,降本增效。

無論是考慮成本、效率還是安全性,機器人都是不二選擇。成立機器人公司是希望建房過程中繁重、重複、危險的部分工作能夠由機器人來完成,非常符合國家對零傷亡和安全的追求,既能使建築質量提升,又能使生產效率提升。


斯科爾斯


錢可以讓人膽大,可以讓人獲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數據,看到更多世界的本質內容。

但人終究是人,最有錢的大宋皇帝,還是看不明白未來的發展。所以不要一味覺得“有錢”就可以做起來一個產業。

很顯然,老楊有點急不可耐的需要轉型,並且要給自己,或者說碧桂園找一個新的增長點。畢竟他最瞭解的房地產行業,他比誰都瞭解基本見頂了。未來的房地產,再也不會重演過去10年的市場了,碧桂園也再也不能有上個10年的機遇和滋潤生活了。那很顯然,在手上還有大把錢的時候,押注下一個產業——機器人,人工智能。

是誰基本都是這個思路,這無可厚非。

對於博智林的產品線,根據現在博智林主要的業務體系,建築機器人(依託於工業機器人體系開發團隊),服務機器人(物業領域政務服務機器人,巡邏機器人等)。

1、建築機器人——一個比較虛行業的,智能算是碧桂園的初步的探索。

建築機器人,目前主要依靠從國內的工業機器人,以及自動化企業的技術人才,研發工藝。

按照碧桂園現在公佈的牆體噴塗的機器人,這就是一個AGV座標機器人,攜帶一個升降系統配合一個塗料,水泥噴嘴。

這個領域的問題,並不在於這個產品的技術高低如何?而是這個技術解決這個工作很虛偽。這就相當於你要挑出花生裡面的泥塊,你使用各種牛逼的機器人視覺+機械手。400年前,花生傳到中國後,中國人就直接用自然風,或者用簸箕利用重力直接就可以把這兩個物體給區分了。

建築機器人,並不是完全的不需要機器人,而是盡力的減輕人力的繁重的勞動部分。現在人助力的水泥噴塗設備已經有不少應用,並且這玩意很便宜。

咱們不用槓說啥,未來誰說的準。很明確的說,這個噴塗的機器人,是AGV,還要配合視覺針對噴塗區域進行定位,這個造假沒個30萬打不住。這只是造假啊,這不是售賣價格。

2、服務機器人——才是碧桂園應該大力發展的賽道

服務機器人的賽道,說實話,聽說研發人員有不少。不過我倒是覺得,碧桂園出手買一家服務機器人倒是比較合適,不管是家用的智伴機器人,巡邏類的小胖機器人,穿山甲機器人,政務機器人可以去買一個語言智能企業,或者買一個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這種的企業。

畢竟在圖像智能,語音智能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國內平臺,服務機器人主要的核心部件集中在這兩個領域。

至於應用領域,那就是需要針對市場需求,根據場景打造相關應用。這玩意,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家用領域使用最廣泛就是智能音箱了,其他家用領域,相應碧桂園或許能夠掌握更多的數據。

單純的依靠堆人,不要說號稱1000研發技術,這個跟人多少沒關係的。

有不少行業內的朋友的或許都接到博智林的邀請,按照正常的商業邏輯而言(與有錢沒錢沒關係),2年是一個老闆研發投入的極限。我覺得在房地產市場叱吒風雲這麼多年的楊國強,不是一個只知道投入,不看回報的。2019年是博智林的第一年,還有一年。朋友留給你掙錢的時間不多了。


機器人觀察


畢竟“機器人造房子”這個想法,還是讓業界為之震驚,碧桂園作為房企巨頭,與機器人毫不相干,跨界而來,似乎總有點不務正業的感覺。但細細想來,其實也符合商業邏輯。

首先,碧桂園正在向高科技企業邁進,在楊國強的設想中,未來科技、地產和建築應該是三位一體的;其次,碧桂園從地產延伸至科技領域,看似關聯不大,實則是緊緊圍繞其地產主業來挖掘新市場和新動能,切入科技創新產業。

據瞭解,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也是風生水起,千璽機器人餐廳公司從5月份成立到現在,團隊成員已經從70人發展到了750人,創造了五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中間涉及70多個設備從無到有的開發。



Yogurt0220


為了儘早實現建築機器人的批量使用,碧桂園正在為其鋪墊“路基”。

在12月2日的集團管理會議上,楊國強強調:“我們應該是一個高科技企業,首先是地產的高科技,所有的材料、設備都按照建築機器人的施工方法進行全面科學的謀劃,通過前期的標準化圖紙、數字化管理以及裝配式施工為機器人建房子做準備。”

顯然,碧桂園並不是在逆勢發展,而是在為建築機器人這個新生事物,培育適合其生長的土壤,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碧桂園對這塊土壤十分重視。這一點,從楊國強的工作時間分配也能管窺一二,如今他每天95%以上的精力都已投入到如何打造高科技企業上。莫斌也一直在強調,碧桂園將集中精力做好標準化產品、裝配式建築以及裝配式工廠的流水線,為機器人的未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楊國強,還是莫斌,從他們的言語間大體可以猜出,“那塊土壤”便是裝配式建築施工領域,也是建築機器人未來的“用武之地”。

這並不是無端的猜測,因為碧桂園有這方面的基因。裝配式建築領域,碧桂園深耕已久,並自主研發出了高質量建造體系,而且還擁有自己的建築構件生產基地。

如今的碧桂園,整個集團上下一盤棋,目標高度一致,建築機器人是其邁向科技企業的關鍵一環。“機器人造房子”這個曾經被人認為是瘋狂想法的願景,如今正在步步成為現實。截至2019年12月,在研建築機器人產品58款,其中28款產品已進入施工現場測試應用。


看見西安


其實回顧碧桂園近幾年發展,可以看到早已為機器人發展佈局,早年間的裝配式建築,碧桂園深耕已久,之後還自主研發出了高質量建造體系,這個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標準,也是為了建築機器人的前期嘗試。

▲ 茶山碧桂園工地現場

為了配合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碧桂園還擁有自己的建築構件生產基地。就像一個機器工廠,將“原配件”的開發設計生產等流程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對品質達到有效的掌控,對社會負責任。

▲ 金灣平沙項目預製構件展示

而且不僅僅是建築機器人。據瞭解,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也是風生水起,這也是當下社會在機器人應用的熱點關注領域。碧桂園踩準節奏,千璽機器人餐廳公司從5月份成立到現在,團隊成員已經從70人發展到了750人,創造了五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中間涉及70多個設備從無到有的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