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封闭全国,欧洲人依旧从容?心理距离带来“虚假安全”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当地时间9日晚,意大利总理孔特表示,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从3月10日上午开始,对北部伦巴第大区采取的封闭措施扩展至全国。

意大利封闭全国,欧洲人依旧从容?心理距离带来“虚假安全”

意大利佛罗伦萨

当地时间3月8日18时,意大利民防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7375例,累计治愈622例,累计死亡病例366例。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疫情仍然在蔓延的情况下,同为欧盟国家的法国与德国确诊患者也在不断增加。

并且伴随疫情发展,截止到北京时间3月10日,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出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欧洲疫情的发展令人措手不及,之前没有人能预料到欧洲会面临如此严重的疫情局面。

意大利封闭全国,欧洲人依旧从容?心理距离带来“虚假安全”

欧盟旗帜

在部分中国人忧心欧洲疫情会变得更糟糕的时候,在欧洲留学的许多留学生表示许多欧洲人坚持新冠肺炎只是一种“大号流感”的观念。

因此,许多关注疫情发展的人对于欧洲人面对疫情的态度十分不解。

其实,欧洲人也只是普通人,放眼世界,人性是共通的,通过心理学分析,我们就能洞悉这欧洲人表现背后的真相。

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疫情来袭之下,虽然我们提倡互帮互助,但是不可否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家自扫门前雪始终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反应。

如今,新光肺炎疫情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尽管疫情已经在欧洲地区蔓延,直到目前,欧洲人却对疫情灾难没有切身体会。

正所谓切肤之痛,没有“切肤”,何来“痛”呢?

事实上,心理学家早就关注过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现象,并且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对非此时此地、非我、非确定的事件进行权衡和决策,要求我们对非直接的经验进行加工。若以当前直接经验为原点,任何非直接的经验,在心理上都是有距离的。

意大利封闭全国,欧洲人依旧从容?心理距离带来“虚假安全”

距离

时间上,远距离的事物发生在过去或未来;空间上,远距离的事物发生在远方;人际上,远距离的事物发生在与己无关的他人身上;可能性上,远距离的事物几乎不可能发生。

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是4种基本的心理距离。

通过外媒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生活在欧洲国家的人而言:

1.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地区。(空间距离)

2.武汉采取“封城”措施发生在今年1月份,而意大利采取“封国”措施发生在3月份。(时间距离)

3.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确诊患者绝大多数是亚洲人。(人际距离)

4.欧美媒体与当地政府认定新冠肺炎只是一种“大号流感”。(概率距离)

显然,通过观察欧洲地区政府政策和媒体报道,可以清楚地发现欧洲民众缺乏对新冠肺炎的科学认识,同时社会主流对新冠肺炎疫情有非常远的心理距离。

研究发现,无论是时间距离、社会距离,还是概率距离,当人们对事物进行评价和选择时,心理距离越远, 赋予适需性的权重越大,越倾向于根据适需性做决策。相反,心理距离越近,赋予可行性的权重越大,越倾向于根据可行性做决策。

现实中, 几乎所有决策方案的结果都具有延时性或(和)不确定性,因此几乎所有的个人和组织决策都要么属于跨期选择,要么属于风险选择,要么两者都是。

心理距离是决策中的基本信息。几乎所有的决策结果都发生在一定心理空间内, 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许多部门都会制定一些极端情况下的危机预警方案。由于危机往往发生于未来, 属小概率事件, 且牵涉到他人, 因此危机预警方案的制定可以看作是在较大时间距离、概率距离、社会距离下的决策, 同时具有跨期决策、风险决策、社会决策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心理距离远的决策中,决策者往往更关注结果量,而相对忽略时间、人际和风险因素。

因此,不难理解作为决策者的欧洲各国政府为何会始终强调疫情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坚持以付出最小代价的方式来应对疫情,在这过程中下意识地忽略了疫情的严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