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逃跑”將軍,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兒子家喻戶曉

著名的“逃跑”將軍,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兒子家喻戶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描寫的是中國西漢名將,人稱"飛將軍"李廣。他一生抗擊匈奴,平定邊疆,保衛了千萬百姓的安全,是後人心中當之無愧的"大將軍"。

作為軍隊裡最高的統領地位,將軍的素質與戰略,往往決定了戰事的成敗。一位有勇有謀,敢於身先士卒的指揮官,不僅能激發出士兵們的鬥志,也會得到對手的敬重。

然而,在我國抗日曆史上,有這樣一位"飛將軍",最擅長的事竟然是臨陣脫逃,人稱"小戴宗"。他是孫元良,國民革命軍第22集團的司令官。

年少有志

1904年,孫元良出生在四川成都華陽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裡。他的父親孫延榮曾在晚清時擔任過地方知縣。孫延榮老來得子,67歲才有了這麼一個兒子,故對他寄予厚望,有意將他努力栽培,希望他日後能成為對國家有用之人。

著名的“逃跑”將軍,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兒子家喻戶曉

年幼時,孫元良就被早早送進私塾讀書,18歲便考入了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僅一年後,孫元良便被國立政法大學錄取,20歲時更是因成績優異而獲得了去北大讀預科的資格。

1924年,孫中山先生一手建立了著名的黃埔軍校,開始招收優秀的愛國青年。當時的孫元良還是一個一心讀書,心懷大志的青年。聽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刻報名了黃埔軍校的招生。

黃埔軍校的招考以嚴格著稱,需要相關人員的引薦才有機會入學。孫元良在李大釗的推薦下,成功過了初試和複試,正式進入了黃埔軍校,成了第一期學員。

後來,黃埔軍校成為蔣先生起家的通道。他通過裡面的優秀學生控制民國政府,其中也包括了胡宗南、宋希濂、孫元良等人。儀表堂堂,勤奮好學的孫元良深得蔣先生器重。從此,孫元良在他二十歲的大好年華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

在讀書方面,孫元良的確天資聰穎,但打仗不是紙上談兵,那時的孫元良不會想到,"將軍"竟這麼難當。

著名的“逃跑”將軍,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兒子家喻戶曉

初顯本性

初上軍場的孫元良憑藉著蔣先生對他的器重,加之在同行裡得到的認可推崇,節節高升,很快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的第一師一團團長

孫元良意氣風發的勁兒還沒使夠,就在北伐軍隊討伐孫傳芳時被重重地打了一拳——作為團長的孫元良在一場戰役中,由於缺乏警戒,被孫傳芳軍隊夜襲反擊,落得個一敗塗地的下場。

而這時,孫元良竟撇下了部隊,獨自一人逃跑,不知去向。沒了頭領的軍團成了一團亂麻,節節敗退,失守了多處重要軍事領地。

就算孫元良以前再怎麼得蔣先生的喜愛,也抗不過蔣先生這次的大發雷霆。恰巧此時蔣先生因"中山艦事件"頒佈了新的《革命軍連坐法》,孫元良此舉無疑是火上澆油。他親自跑到前線,當著整個師的人大罵孫元良,還揚言要將他槍斃,以示軍紀。

孫元良得知此事,更是跑地沒影了。而後來蔣先生在他人的勸說下,念及孫元良以前的表現還算忠心耿耿,又念及他是初上戰場,便對他法外施恩,甚至允了他去日本留學。

從日本進修回國後,孫元良更是搖身一變,從"逃兵"成了88師副師長,後又升任師長職位。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何況在戰事愈發激烈的時代,有了一次逃兵經驗的孫元良更是將他的"飛將軍"才華展露地淋漓盡致。

著名的“逃跑”將軍,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兒子家喻戶曉

貪財好色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88師作為主要軍力之一,自然是首當其衝。一開始,孫元良還能賣力指揮,和士兵們一起抵禦敵軍,做出了很大貢獻,還因此獲得了軍功勳章。

可到了後期戰事僵持階段,他開始顯露出自己的貪財,竟然在百姓們捐贈的資金上動起了歪腦筋——他不僅私吞了財政部撥的國防工程費用,還將百姓們捐贈的一部分物資變賣成現金,收入自己囊中,在南京蓋了一座別墅……

此外,孫元良好色的本性也展露無遺:有相關人士回憶到,當時有幾個上海學生代表去88師部進行慰勞,其中有一個眉清目秀的女學生被孫元良看上,被花言巧語地哄騙留在部隊裡,要不是有人當場撞見,恐怕孫元良就要圖謀不軌了。

對於此事,孫元良竟然為自己開脫到:"英雄都愛美人,像我這種有戰功的,做這點事沒什麼的。"

當然,"飛將軍"在逃跑上也絲毫沒落下半分。南京保衛戰中,88軍團無法抵禦猛烈的進攻,陣地幾近被日軍突破,正當剩餘的兵旅頑強抵抗之時,孫元良竟然帶著他的心腹部隊一路向下關撤退,企圖渡江而逃。在曾經的好友——36師師長宋希濂的"槍口勸說"下,他不得不帶兵返回中華門繼續作戰。

可沒想到的是,沒過一會兒,孫元良竟再次拋下部隊,選擇一個人逃跑。那天中午,在軍隊裡開完會後,孫元良偷偷脫下軍服,換上便裝,跑到一家妓院去,不僅給老鴇塞金條,還認對方做乾媽,在青樓裡躲了大半月才出來。

著名的“逃跑”將軍,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兒子家喻戶曉

知曉此事的宋希濂和蔣先生怒不可遏,正當大家都以為孫元良這次在劫難逃時,他給自己寫了一篇堅持抗戰的讚美之文,發表在報紙上,因此又化險為夷,留下了一命。

孫元良憑藉著自己"走為上"的計策,最終在戰爭平息後躲到了臺灣,開始了晚年生活。當初雨花臺鮮血滿地,所有人"環河抗日國艱苦, 二月將軍未過家"

,可孫元良躲在青樓中,只為保自己性命。"飛將軍"的諷刺名號,他當之無愧。

平淡晚年

或許是知道自己的軍事水平不夠,逃到臺灣後的孫元良轉行開始做生意。退休後,他開始寫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他的最後一次公開亮相,是在日軍否認在南京的罪行時,他站出來發表抗議書,義正言辭反對反日方的狡辯言論。

晚年的孫元良極少提到自己的過去,就算再自己的孩子面前,也鮮少提到當年的事。他的第五個兒子——秦漢,成了後來的人盡皆知的當紅影星,在國際範圍內獲得了多項影視大獎,還曾與林青霞相戀21年。

著名的“逃跑”將軍,一直活到103歲,生下一兒子家喻戶曉

2007年,經歷了一個世紀波折的孫元良活到103歲後終於離開了人世。根據他的遺囑,家人將他的骨灰遷回了南京,回到了這個對他來說有諸多回憶的土地。

孫元良的一生,是多個人性集合在一起的複雜體。有人說,他的確也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不俗貢獻,並且對賭徒行為深惡痛絕,還是個頗講義氣的人,也有人說,他臨陣脫逃,是個棄同伴生命不顧的逃兵。

然而歷史長河漫漫,每個人深陷其中,承載著命運的不同安排。而究竟是成為一個光明大義之人,還是隻顧自身的利己主義者,只能由人心去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