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說看《天道》(下)

有多人問及該如何去讀懂《遙遠的救世主》,看明白《天道》。

當是極難回覆的問題,我做不了老師。

我也僅看過一遍《天道》,不是不想,只因確實抽不得空閒;雖然,為淺嘗橋段摘引原文,《遙遠的救世主》須常常翻起。

讀《遙遠的救世主》,看《天道》,亦是學習更新知識的過程;遇之當是難求。

閒說看《天道》(下)


以中國文人慣常德性與文字淫巧,我念及“丁元英”之名,很自然聯想出諧音——“定原因”。

是否作者寫作的意圖,便是要將現實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定下原因——社會屬性問題。

自這個角度而論,我以為以下幾本書,對理解《天道》,當會有所幫助。

屈原《漁父》中有一段:“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原是屈原被放逐後,與漁父的對話;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屈原則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使清白之身蒙上世俗塵埃。

兩種絕然不同的處世哲學,自然也是兩個不可相提而並論的人生。

與《遙遠的救世主》相比較,小說《滄浪之水》,表現出更為尖銳的生存本能和良心本性的衝突,十分生動描摹出體制內的人世生態。而《背叛》中的宋一坤,下海前曾就在體制內謀生計。

“滄浪之水”在杯裡是清水,在杯外則是濁酒;也許,現實是殘酷的。於我們的內心,還是要保有一絲理想,一縷浪漫,否則便會活得太累,丟失了人生的意義。

地產界思想家、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自言是:資本家的工作崗位,無產階級的社會理想,流氓無產階級的生活習氣,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歡坐小車,看小報,聽小曲;崇尚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

張五常(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在《憑闌集》中說過,經濟學的本質是解釋人的行為。

馮侖的《野蠻生長》,好似啄木鳥的嘴,生生在大樹上鑿出一個小洞,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中國這棵大樹的一個年輪;野蠻生長二十年,一個文明的新階級也誕生了。

由此書,可以管窺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商界的成長生態。

《資本論》——

這是一本眾人似知又不甚知之的大部頭鉅著;書名,雖已耳熟生繭,卻又有幾人是真正通讀過全卷。

如果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從正面歌頌了資本的力量,是資本積累和發展的宣言書;馬克思的《資本論》,則從反面揭露資本的負面性,資本的惡;而托馬斯?弗裡德曼《世界是平的》一書,又告訴我們,財富(資本)就是一種競爭力。

由《國富論》,可以理解中國正在發展著的市場經濟;由《資本論》又可看到社會的不公;自《世界是平的》,更可得知中國所處的全球化環境。

有人說,“豆豆的書裡隱含著馬克思和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氣質”;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言:“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而“規律”,正是宋一坤和丁元英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個詞。

讀《資本論》、《國富論》、《世界是平的》,於想深入理解豆豆作品的人,是一道很難邁進,卻是不得不邁進的“窄門”。

中西古聖哲中,佛陀謂是影響最為深廣者。

佛陀思想傳承三千年,經漫長曆史而亙古常新,至今仍被數億人信仰,為眾文化精英所關注,證其主題學說的永恆性,已具超越時域的內涵。

從現代文化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雖顯古樸,但其內蘊的智慧,仍舊熠熠生輝,具有應時契機的寶貴价值,提供給現代人很多深刻的啟示。

《佛陀的智慧》是內行人所寫佛學入門書籍,通俗易領會;解讀《天道》,宗教是繞不開的話題。

不在乎你能否以接受,正如丁元英一言:

當有人笑話耶穌是傻子的時候,其實誰都不傻;僅僅是兩種價值觀不兼容。

便是覺悟。

《謀事在人》 (作者:王志綱) ——

馬克麥高梅說過,任何高層次複雜的競爭,幾乎都是腦力的競爭,我們可以稱之為“商業心靈的競爭”。

拿破崙也曾言,統治世界的是想像力。

作者是與王力同時代的策劃大師,廣東“碧桂圓神話”,是其當年轟動南國的成功戰例。我讀此書,已過去十年。

其人為“方法論”迷,大學時代曾啃讀了七遍《資本論》,從此稱己找到一把觀察社會的“解剖刀”;這與宋一坤何其的相似,而在丁元英身上也現有類同的思想痕跡。

正因是在豆豆的書中,隱含著馬克思和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的氣質,若想對豆豆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便要沿著這條思路走得更為遠些;以本書對馬克思理論的精解與運用,讀後必有感獲。

書中有許多精闢絮語,如是對《天道》劇情的註釋,我僅選摘一、二:

好項目不是找來的,而是策劃出來的;

我的生存壓力並不大,金錢只是順帶的結果。

中國文字的妙處:找錢、掙錢、賺錢,3個相似的字眼,卻反映了人們不同的謀生、謀事方式和境界。

對之,我很信然。

《變化(1990年-2002年中國實錄)》 (作者:凌志軍)——

魯迅先生說,造化又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所以我閱讀,尋找歷史。

凌志軍的書,是瞭解當代中國不可錯過的窗口。

《變化》,詳盡地記錄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紀初這十多年裡中國社會的變化,有風雷激盪的大事件,也有柴米油鹽的小細節。而這十多年,恰恰是豆豆小說所脫離不開的時代背景。

中國改革已經走過30年曆程,改革的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在社會制度變革中,短期內起關鍵作用,是政治領袖的個人選擇;長期內起決定性作用,卻是大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命運,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

這是讀凌志軍的書,給我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