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70年,70年風風雨雨、七十滄海桑田。


「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對於資溪公路的變遷,我是有著比較切身的體會的。父親一輩子與路打交道,年輕時曾參加過兩年鷹廈鐵路資溪段建設及五年撫州公路工程隊各縣的架橋修路施工,後在資溪公路段公路養護崗位上退休。中學畢業後,我又接過父親的班,我的一個妹妹也畢業於省公路學校,我們家稱得上是撫州公路世家了。

聽父親說,1954年他與老家的一群玩伴來到資溪修鐵路,那時的資溪,除了山路和水路,幾乎看不到有像樣的大道,只有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和滿眼的竹木林子。父親說,那時正是建國初期,施工條件異常艱苦,除了特殊天氣,築路隊伍每天天剛亮就開始幹活,常常要做到晚上八九點。開山炸石挖隧道是最危險的,受傷甚至死人的事時有發生,父親的一位同鄉就是在工地上吃飯時被一塊掉落的石子砸傷了頭。

我的少兒時期,父親不停地調動而搬家到過撫州境內的好幾個縣修橋養路。記得很小的時候,下雨天,我還見過父親穿著蓑衣到路上去做事。父親說,更早的年份,養路工還用過牛拉車運砂石料。我的印象中,很長一段時間,公路人使用的工具都是簡單而原始的,與村民日常使用的農具差不多。


「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是父輩那一代人的鮮明特徵。記憶中的70年代初,公路養護工的情形大致是這樣的:“衣著不一,早出晚歸,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住在農家,行無車騎,難得休息,薪水低微。”雖然這樣,但從他們的臉上和步履當中卻絲毫感覺不到埋怨和猶豫,他們的心裡裝的好像永遠都是貢獻和國家的利益。

70年代初,條件艱苦的、離縣城偏遠的道班,或配有一臺收音機、一輛自行車,算是好的了。在我9歲之後,也就是70年代中後期,全家才搬進了單位新建的道班房。公路養護才開始逐漸配置掃路的機械回沙器、小四輪。

80年代前,養路工們中午和晚上,每頓飯只有4兩米,下飯菜幾乎每餐就是一小碗素菜,沒有湯,葷菜也只有在傳統節日時才有。

「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我們舉家再次來到資溪是在1980年底。搬家那天,一路上給我印象極深的是,雖然資溪縣境內國道寬度幾乎都是6—8米之間的砂石路,與撫州其他各縣都差不多,但路兩邊的竹林和樹林格外的高而且密,路也顯得特別的彎曲而陡峭。雖然一路煙塵翻滾,一路顛簸穿行,但路給我的風景遠遠看去總是那樣坦蕩光亮、輕盈而生動。

進入80年代後,舉國上下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突飛猛進。經濟建設紅紅火火,市場經濟蓬蓬勃勃,公路交通量居高不下且急劇攀升,大車重車你追我趕,高密度、高負荷的運行給低等級砂石公路及公路養護工作帶來空前壓力。加上長時間的雨期對公路的損害,使公路建養不能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80年代的前後十幾年間,各個道班小四輪幾乎整年不停地跑,破碎機整日不停地轉,不堪重負的砂石路,小修不斷、中修不停卻依然難以擺脫大車重車時常沉陷道路,堵車、引起公路交通一時中斷的情形依然嚴峻。


「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那些年,養路職工法定休息日、節假日等同虛設。掃沙、鏟沙波浪、加保護層、自採砂石、運料、補路、打路肩、清理水溝、刷白、刷漆,沉重的超強度養護壓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保障公路的安全暢通全憑養路工人起早貪黑,夜以繼日地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遠遠不能準確描述當年一線養路工的實際情形。而更可怕的是,路上此起彼伏的滾滾煙塵及車來車往的安全因素才是養路工人最大的負擔和隱憂。

猶記得,養砂石路的那些年,我和我的父輩們雙手結下的老繭,即使在離開砂石路養護崗位多年以後,依然難以完全消除。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七八十年代刷在道班牆上的那些口號:“人人學習王進喜,個個爭當吳忠華”;“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路好我榮,路壞我恥”;“養好公路,確保暢通”;“無私奉獻,頑強拼搏”。


「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隨著“要致富、先修路”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上世紀90年代初,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推動、正確指導下,資溪公路終於迎來她的浴火重生、鳳凰涅槃。立項、融資、設計、拆遷、徵地、補償,每一項工作都充滿了艱辛和繁瑣,每一次喜悅都飽含著淚水和汗水。境內的316國道和省道資洵線經過二十餘年來的全面改造升級後,不但實現了道路硬化,而且路面拓寬了、坡度降低了、彎道減緩了、高山峻嶺打通了隧道,公路里程也大大縮短,並且公路安保工程也大幅度得到提升。

與此同時,在縣委、縣政府的持續努力和全力支持下,資溪公路在全區率先創建了生態文明示範路,並且創造出了全省首個縣域公路養護第一名的歷史性優異成績。也正是從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之後,資溪公路才開始真正由保障暢通向文明、景觀、生態、和諧、服務整體上高標準邁進,從真正意義上逐漸進入了國省道一路一品,一處一景,“暢、安、綠、美、快、舒”六字公路養護新境界。


「資溪作家作品選」長路奉獻給遠方


今天公路管理中的公路養護,無論在工作環境、勞動強度、住房衛生保障、收入待遇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和提升。僅公路養護機械就從以往的小四輪養護車換成了龍馬雙排座,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灑水車、清掃車陸續登場。公路養護職工除道班已有的分配住房外,絕大多數都擁有自己的新建房屋或商品房,擁有私家車的也不在少數,職工子女上大學錄取名校也早已是百姓尋常事了。

回首來路,誰能想到,山高水長的千年古道,在短短的70年間竟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驚殊鉅變。

“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目標清晰,夢想已不再遙遠。我堅信,日新月異的資溪公路,定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廣,越走越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