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宋,別隻知道岳飛,這位抗金名將被譽為“國之長城”

回望南宋,人們知道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李綱、趙鼎、李光、胡銓,但是,卻很少有人瞭解南宋名相張浚。他長期擔任軍事統帥,曾經指揮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作戰;他堅決主張以武力抗擊金國的侵略並收復中原,是深孚眾望的主戰派代表;他經常受命於危難之際並能力挽狂瀾,

被譽為“國之長城”的抗金名將與宰相。


說起南宋,別隻知道岳飛,這位抗金名將被譽為“國之長城”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別稱張魏公、張樞密、張忠獻,世稱紫巖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父張鹹,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歷任州縣屬官;紹聖元年(1094年),授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張浚四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不過,慶幸的是,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張浚自小就表現出眾。《宋史》說:“浚四歲而孤,行直視端,無誑言,識者知為大器。”長大後的張浚果然不負先祖良好的遺傳和母親的期望,先是進入當時的國立大學“太學”學習,接著在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中進士。此後,他更是在南宋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成為一時之風流。

在北宋的半邊廢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個更加虛弱的王朝。金兵頻繁大規模入侵,使它長期面臨著覆亡的嚴重危機。以下幾點可以看出張浚為保衛南宋江山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謂閱歷: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授山南府(應為興元府,今在陝西省漢中市,在元朝時是山南西道節度使理所)士曹參軍兼權城固縣事(城固位於漢中盆地中部,北靠秦嶺,南依巴山,是西漢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秩滿調任褒城令(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市西北的大鐘寺,屬興元府。褒城縣撤銷後,所屬地域分別劃歸勉縣、漢中市、留壩和南鄭縣),闢熙河路察訪司幹辦公事。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張浚為成都士曹司士參軍事(掌津樑、舟車、舍宅、工藝)。宣和末(1125年),張浚自恭州(今重慶)司錄改秩至京師(今河南開封)。靖康元年(1126年),因尚書右丞何慄薦,張浚任太常寺主簿。

二謂經歷:靖康末,張邦昌稱帝,太常寺主簿張浚與開封府司儀曹事趙鼎、秘書省校書郎胡寅三人作為北宋遺臣,不甘受辱,為亡國守節而一齊逃至太學中,不書議狀,拒絕為“大楚”政權所用。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宋高宗即位前夕,張浚自京師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參與登基儀式,任樞密院編修官。七月,張浚受到新任右相兼中書侍郎黃潛善的賞識,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張浚擢禮部侍郎。

三謂能力: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軍數百騎突襲“行在”揚州,張浚與呂頤浩追隨宋高宗撤退渡江,中書侍郎朱勝非任節制平江府(今蘇州)、秀州(今浙江嘉興)軍馬,張浚任同節制軍馬,駐守平江抗金。不久,朱勝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張浚駐守平江。三月,杭州發生苗傅、劉正彥兵變,宋高宗被迫退位,張浚在平江組織張俊、劉光世、韓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劉兵變”平定,宋高宗復位,欲拜張浚為相,張浚認為自己晚進,執意推辭了,最終升任知樞密院事。五月,張浚以知樞密院事兼川陝宣撫處置使,賦予川陝宣撫處置司“便宜行事”的權力,“總中外之任”以川、陝、京西、湖南、湖北路為轄區。赴任前,張浚獨往前線招撫西北散兵領袖薛慶成功,壯大了南宋軍事實力。

從宋代開始,人們就對張浚的讚譽未間斷。元朝時,為了追念張浚這位勤政愛民的丞相,光祿大夫趙世延捐俸在張浚故鄉四川綿竹修建書院,由於張浚自號紫巖先生,竣工後朝廷就下詔賜名為“紫巖書院”。延祜五年(1318年),元名相張養浩所作《敕賜成都紫巖書院記》有載。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詔以歷代名臣從祀帝王廟。禮官奏張浚等三十六人,並將張浚的事蹟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清順治朝時,張浚等四十一位歷代功臣從祀帝王廟。清同治八年重建了張浚張南軒墓,並下詔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參拜。清朝政府還優待張浚後人,免除張浚後人的一切差徭雜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