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祕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樑鬆方與國同運

一天下午,一位神采奕奕的長者走進中山市檔案館查閱服務大廳,他把手上沉甸甸的兩個袋子放在桌上,而後向工作人員問好,“還記得我嗎?去年我來過,這次我要查找的是1938年日軍空襲中山的相關檔案。”

說罷,長者從袋子裡拿出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內容由兩張黑白肖像和一小段文字組合而成——兩張肖像分別是一箇中年男性和一個年輕女性,底下的文字大致敘述的是1938年日軍的飛機轟炸中山,一對父女不幸罹難。長者指著照片上的肖像,意味深長地對工作人員說道:“這是我的爺爺和小姑。”

為長者辦理相關查閱手續後,工作人員翻閱《珠江·中山·江門館藏抗戰檔案史料選編》,找到了時人記述日偽軍暴行的文字資料,分別是空襲紀略、中山縣境全面淪陷紀略、淪陷時期敵偽在本邑之概況、各區災情報告及統計。

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秘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梁松方與國同運

空襲紀略(局部)(中山市檔案館藏)

長者拿到相關檔案後深表謝意,然後從袋子裡捧出幾本包裝精美的相冊,說道:“以後我會把這裡面的一部分照片捐贈給你們檔案館”,長者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這時,下班時間已至,結束一天工作的工作人員饒有興趣地圍在長者身邊,聽長者講述塵封的歷史。

循父足跡,品悟歲月崢嶸

長者梁曉江教授,退休前是山東師範大學的研究生導師。

“我爺爺和小姑的罹難,促使我父親梁松方投身抗戰之中。”梁教授這次來中山市檔案館查檔既為研究中山的抗戰歷史,也為尋找家族參與抗戰的佐證資料。

梁教授翻動相冊,至某頁停下,“在2013年,也就是我父親100歲那年,我第一次發現這張嘉獎狀。以前我僅知道父親從事軍工工作,但從不知道他有這個榮譽”,梁教授感嘆。

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秘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梁松方與國同運

1939年5月,梁松方因參與中國軍工史上自主研發的第一支步槍,獲毛澤東同志題詞嘉獎狀(梁曉江教授供圖)

“自從發現了父親的秘密,我決定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帶著單反、攝像機和無人機,開車去那些父親留下了足跡的地方採風和採訪,同時還去了北京、上海、山西、雲南等地的文化和檔案部門,目前已經跑了10萬公里”,今年69歲的梁教授說到自己的探索之旅,談笑風生。

工作人員問梁教授,這樣做有何意義?梁教授回答:“我父親活過了100歲,在101歲逝世,他有一個世紀的記憶,他的經歷是不一般的,我應該負責任地、系統地對他的一輩子進行總結。”梁教授跑遍大半個中國,通過搜尋史料緬懷父親,傳承優秀品質。

跨越世紀,親歷滄桑鉅變

“我父親是中山張溪人,在孔廟私塾(現中山市人民醫院泮水橋所在位置)上小學,在縣立中學上初中,後來去了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上高中,然後在193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汽車製造專業,與錢學森成為校友”,梁教授把相冊翻至梁松方在天安門的留影。

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秘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梁松方與國同運

2014年,101歲的梁松方佩戴65年前的八一帽徽在天安門東側觀禮臺留影紀念,他曾於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

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秘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梁松方與國同運

中山市人民醫院泮水橋旁的“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牌匾(中山市檔案館藏)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在延安及時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民族團結一致,全面抗戰,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跋山涉水奔赴延安。在極其殘酷的條件下,廣大軍民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培養了一大批政治、經濟、科技人才,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梁松方大學畢業後在南京國民政府工業實驗所進行全國工業年鑑編寫和戰備資源項目科研工作,而後投身抗戰。梁松方原打算做前線戰士,但恰逢中央軍委成立的軍事工業局召集知識分子製造武器,梁松方由於具備機械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被安排從事設計槍支武器的工作,由此開啟了革命之路。

“1939年以前,我們中國軍隊使用的槍都是仿製的,到了1939年,我父親參與研發了中國人的第一支步槍,並獲得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的嘉獎狀。我還特地為這事跑到北京的博物館進行考證”,梁教授說。

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秘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梁松方與國同運

1939年4月25日,中國人自主研發的第一支步槍“無名氏馬步槍”,在延安安塞茶坊兵工廠研製成功。(梁曉江教

1938年—1945年抗戰期間,梁松方在延安充分發揮特長,除了設計槍支武器,還設計過製藥機、改造過廣播電臺發射機的供電設備、研製過鈔票紙。

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秘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梁松方與國同運

陝甘寧邊區急缺槍械製造加工的鋼材原料,八路軍和廣大民眾拆卸日寇鐵軌加工造槍。1941年7月,工人正在備料

1945年6月,梁松方得到賀龍司令賞識,被派到其負責管轄的山西晉綏軍區擔任兵工一廠廠長,期間梁松方利用廢槍改制出自動步槍,命名為“嚮應式”步槍。1947年—1956年間,梁松方曾在重慶、北京等地從事軍工事業的管理工作。1957年,梁松方服從中央要求的支援山東高等教育的安排而調任山東工學院任副院長,培養軍工人才和工業建設的理工人才,1978年任院長,直到1983年退休。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這是中國第一個在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100歲的梁松方在病床上看著電視上嫦娥三號升空的畫面,見證了祖國從一個落後的國家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國家。此刻在一旁陪伴父親的梁教授,覺得父親的一生已經圓滿。

守口如瓶,松青傲骨走四方

“我造了一支槍。”

這是梁教授第一次發現嘉獎狀後,問父親發生了什麼事,梁松方只回答了這樣一句話。

梁教授一邊翻閱在張溪拍的照片,一邊說:“軍工工作的一個特點是保密,如果不是我親自發現那張嘉獎狀,恐怕我父親會一直隱瞞這件事。我去了父親的老家,當地的人都不知道我父親,就連我自己也是從2013年才開始挖掘父親的過往。”

查閱中山抗戰檔案 揭秘父親革命歷程——軍工人梁松方與國同運

中山張溪河景色(中山市檔案館藏)

梁教授還說,梁松方本名梁慶枌,在參加軍工工作後,由於保密需要而改名為梁松方,之後一直沿用。梁教授又拿出一沓照片和幾份文獻資料,一邊翻閱一邊感懷:“我父親本可以有高收入的工作,他卻要跑到大西北去受苦,並且做出了一番成就。他有功勞,也受過委屈,但他依然堅強地活到了101歲。漫長的歲月裡,造槍成為了他的習慣,塑造了他的軍工精神——堅韌、嚴謹、低調,骨子裡藏著的,是為強國、強軍、強民而奉獻的追求。”

“正如他的名字,松青傲骨走四方”,這是梁教授給父親梁松方的評價。

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

剛過去的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的70週年,亦是“中國人自主研發第一支步槍”的80週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軍工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建立起了集科研、生產於一體,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實現了軍工核心能力水平的重大跨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的軍工人一直為國防力量的強大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才智與激情。大半個世紀過去,世事變遷,一代代軍工人始終沒有忘記先輩們曾經冒著槍林彈雨,曾經一無所有,曾經篳路藍縷,也曾經無所畏懼,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影像,很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2020年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併為獲獎代表頒獎。一項項科研成果,切實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所需,反映了自主創新的科研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質。國家正在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乘風破浪,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珍卷善用,鑑往知來。在歷史智慧與新時代精神的共同映射下,盡藏六合風雨的檔案積澱著歷史,傳承著文化,又服務於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山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將堅守初心,矢志蘭臺,持續盡最大努力給予每位查檔者幫助,忠實履行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職責。


文丨梁瑋


複審:梁滿榮

終審:高小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