鄪國故城名勝:季桓子井


鄪國故城名勝:季桓子井

季桓子井


季桓子井又名“羵羊井”,在山東省費縣上冶鎮古城村北,日東高速公路連接線西側。

清光緒《費縣誌·卷十三·古蹟》記載:季桓子井,在古費城內。《國語》:“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孔子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也。’”

春秋時期,費縣稱“費邑”,是魯國上卿季孫氏的私邑。季桓子在費邑鑿地打井,挖出一隻似狗非狗的怪物,無人能識,拿去請教博學多識的孔子,孔子說是“羵羊”。《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這件事,並認定此事發生在魯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5年。這大概是中國古代典籍中關於鑿井的最早的確切記載。

唐代天寶九年(750年),對季桓子井做維修後,縣尉趙光乘寫了一篇《古井銘》,刻於石碑:“費城之井,昭然道周;土缶舊得,石於今修。徵大《易》之不改,垂一善於千秋。”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湮沒在地下的《古井銘》被挖掘出來,費縣知事逄完把它重新豎立,並寫了一篇《古井記》:“井面圓甃,盈澄新湛,莫測其底,臨視驚戰。唐賢趙公之銘,土昧已久,今洗而扶之,以旌其美。紹聖四年丁丑二月丙辰朔,朝奉郎、知縣事逄完記。”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費縣知縣駱大俊寫了“季桓子井”4個楷書大字,刻在石碑上,立於井邊。“季桓子井”碑高2米,寬0.74米,厚0.19米,字徑20cm。據乾隆年間的《沂州府志》記載,季桓子井規模宏大,“圍百尺,深數丈”。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督糧道孫星衍、費縣知縣郭志青又在季桓子井旁邊立了一通石碑,刻有錢泳的 “季桓子得羵羊之井” 8個隸書大字。“季桓子得羵羊之井”碑,高1.63米,寬0.41米,厚0.37米,字徑10cm。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胡世琦擔任費縣知縣,他看了刻有趙光乘的《古井銘》和逄完的《古井記》的石碑,十分喜愛,卸任之時竟然將其帶走。後來只好重新鐫刻了一通石碑,鑲嵌在縣署儀門壁間。

隨著歲月流逝,季桓子井不斷淤塞,逐漸變淺,到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費縣誌》的時候,井深已由“數丈”變為“丈餘”了。

現在古井已無存,唯有一個土坑。土坑中間矗立著駱大俊題字的“季桓子井”碑和錢泳題字的“季桓子得羵羊之井”碑。

鄪國故城名勝:季桓子井

因此而得名的羵羊春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