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從中國到韓國 到日本 再到歐洲

我們用鏡頭對準多位瓷器匠人

從他們的視角看瓷器沉澱的千年之美

​從他們的故事體味天下瓷人之心

《天下瓷人》系列第二集

《高麗青瓷匠人 李龍熙》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王魯湘:在工業革命之前,技術含量最高,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就是瓷器。瓷器製作水平的高低,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文明程度的高低。China是中國的英文名,它的本意,就是瓷器。


《文化大觀園》欄目與瓷器有著很深的淵源,自開播十二年以來,我們製作了數十期以瓷器為主題的節目,內容幾乎涵蓋了從古到今的所有名窯,所有名瓷。後來我們把視線轉向海外,製作了法國塞弗爾皇家瓷器廠和日本的清水燒、天目盞等等節目。2018年夏天,我們節目組受邀前往韓國拍攝,出發前我們毫不猶豫地將高麗青瓷和朝鮮白瓷列入計劃之中,因為我們知道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也曾經存在過製作技藝非常高超的瓷器。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高麗青瓷的原始窯址就在韓國全羅南道的康津郡,如今這裡有一座高麗青瓷博物館。高麗青瓷在15世紀以後就不再燒製,它的製作技藝最終失傳,我們今天還能看到製作中的高麗青瓷,要感謝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韓國著名的高麗青瓷制瓷大師李龍熙先生,高麗青瓷的製作技藝就是在他和許多歷史學者、制瓷專家共同努力下,最終恢復的。李龍熙先生雖然看著年輕,其實他已經八十歲了。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李龍熙先生是康津本地人,1964年,在他26歲的時候,國立中央博物館對康津窯進行考古發掘,李龍熙參與到考古工作中,從此與高麗青瓷結下不解之緣。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李龍煦:小時候,周圍就有很多瓷片,所以就和小朋友們一起拿著瓷片玩耍。有時當盤子裝菜,有時當碗盛飯。就是說從小開始,還有我家宅地就是製作青瓷的地方,雖然上一輩人沒有人制作青瓷,我生活在(出產青瓷的地方),或許遺傳因子就傳給我了。所以,我自己認為,作為一個農民出身能夠製作瓷器,這個原因應該比較重要。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極盛時期的高麗青瓷,曾經流入宋朝。能夠受到瓷器之鄉中國的重視,歷史上可能只有高麗青瓷這一個特例。在首爾的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著一些珍貴的高麗青瓷,它們代表著高麗王朝(918—1392)工藝美術的最高水準。高麗青瓷的制瓷技術雖然學自中國,但匠人們將個性鮮明的高麗文化融入制瓷技藝中,燒製出了世上獨一無二的高麗青瓷。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徐幽梨:這裡您看到的這些青瓷,也都是在中國常見的器型。特別是中間這樣的青瓷,因它的顏色美麗透亮,被選為代表作品。特別是中間的這件作品,傳說是在仁祖長陵出土的。年代據我所知是1146年的,它是12世紀中期的高麗青瓷,顏色透亮,器型美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王魯湘:南宋,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南宋。


徐幽梨:中間的這件是翡色青瓷,它屬於顏色美麗透亮的那一類,所以才叫翡色青瓷。景德鎮也有類似的器型,叫做瓜稜花瓶,做得特別好。


王魯湘:形狀相似,叫瓜稜花瓶。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高麗王朝與我國的北宋處於同一時期,兩國友好相處,頻繁往來。雖然當時宋朝士大夫們的審美取向,更推崇簡約、素淨、以釉色和玉質感取勝的青瓷,但以釉質瑩潤、巧飾繁雕見長的高麗青瓷,仍然得到了他們的青睞。北宋書法家徐兢曾經出使高麗,他在著作《宣和奉史高麗圖經》中這樣描述高麗青瓷,“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近年以來製作工巧,色澤尤佳”。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徐幽梨: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香爐,特點是手柄的蓋子上面有透刻。在中間我們能看到白點。這就是高麗青瓷的特徵之一,鑲嵌技法。用白土鑲嵌的部分我們都能看到。兔子的眼睛是用鐵顏料點綴的。這樣小小的裝飾是有特別用意的,同時這也是一件凸顯華麗和穩定的代表作品。


王魯湘:也就說這個青瓷和中國的青瓷最大的區別,它就已經有鑲嵌了。中國的青瓷呢,一直沒有其他顏色鑲嵌在這個上頭,這個的話呢,它那個繡球那裡已經有白色的鑲嵌。兔子的眼睛,黑色的鑲嵌。它不是後面畫的顏色,它是在事先就是別的材料鑲嵌進去。然後一起燒製成的。這個就是屬於中國沒有的一種工藝。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高麗王朝時期,製作精美的青瓷是奢侈品,它主要供王室、寺廟和貴族享用。因此,高麗青瓷的官窯並不需要太過考慮製作成本和生產效率,匠人們往往在紋飾的刻劃上不厭其煩,精益求精,在這樣的背景下,高麗青瓷的另一個重要種類——象嵌瓷,誕生了。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鄭良謨:高麗王朝是工藝非常發達的一個國家。在工藝方面很有名。青瓷工藝技法裡有一種叫做鑲嵌技法。在那之前高麗王朝時期的金屬工藝上,我們就已經發現在青銅上用銀鑲嵌的工藝,還有在瓷器上也用到這種工藝,也都可以把它們看作是鑲嵌,就是從這些技術發展中,出現了高麗青瓷的鑲嵌技法。高麗是貴族國家,再加上工藝技術的發達,不斷地生產出了符合貴族需求的青瓷。所以,最後生產出了美麗的高麗青瓷。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在世界陶瓷史上,“象嵌”是高麗獨創的工藝,它與“翡色”可以稱作是高麗青瓷史上的“雙璧”。象嵌青瓷的工藝原理簡而言之,就是在胎土上刻出紋飾,再利用含有不同金屬元素的土來填充刻痕,最後上青瓷釉燒製,最終燒製出來的青瓷上,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徐幽梨:以藍色為背景的這種鶴和雲出現的圖案,在鑲嵌技法上較常見。這個可能是因為,當時鶴是神仙的坐騎,高麗時代曾經一度流行道教,受這個原因影響,就出現了這種圖案紋樣。特別是這個作品,鑲嵌得特別精緻。黑白兩色配合得恰到好處。高麗時代在青瓷上繪畫並不多見,這種類型的鑲嵌青瓷,呈現出了華麗的紋樣,因為當時青瓷燒製並沒有這些裝飾性的繪畫元素,所以它很受那個時代的朝鮮人喜愛。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王魯湘:據韓國學者講,朝鮮半島上之所以出現青瓷,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的唐朝,那時候就有高麗匠人在越窯,也就是今天我國浙江的上虞、慈溪一帶,學習如何燒製青瓷。正因如此,我們在欣賞高麗青瓷時,或多或少地能從中看到越窯、龍泉窯甚至是景德鎮窯對它的一些影響,但是高麗青瓷最後還是發展出了自己非常獨特的一個瓷器體系,尤其是“象嵌瓷”這種工藝在青瓷上的出現,可以說是高麗青瓷對於世界陶瓷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在高麗王朝時代,全羅南道的康津是高麗青瓷的主要產地,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國寶青瓷大部分都出自康津窯,這裡是名符其實的高麗青瓷官窯。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王魯湘:這就是康津窯的窯址,現在是韓國政府特許的,在唯一的一個地方,可以燒柴窯的一個龍窯。我們看到啊,這個周邊堆滿的這柴火呀,一段一段劈成的,全是四周山上的松樹,這個伐下來的一段一段的松木,只能用這種東西來燒這個龍窯。因為松木裡頭含有松脂,這個火越燒越旺。才可能把這個溫度燒到1200度以上。然後我們從這個爐膛裡頭看啊,裡頭的這一個柴火燒得這麼旺了。所以我們要特別感謝啊,我們康津窯的這些師傅們,他們聽說我們鳳凰衛視要來拍這一個韓國青瓷,特別地高興和配合。他們昨天晚上連夜3點鐘開始,開的爐。為我們專門燒這麼一爐的這一個青瓷。所以我們要對他們的這樣一種支持表示特別的感謝。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因為歷史延革,高麗青瓷在14世紀就在朝鮮半島上銷聲匿跡,技藝也隨之失傳。在1960年代,本為康津本地農民的李龍熙結識了高麗青瓷專家鄭良謨先生,兩人成為了知交。到了1977年,當時的康津郡守(縣長)提出要恢復高麗青瓷,李龍熙將這個重任承接了下來,他四處拜師求教,反覆實驗揣磨,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終於接續了高麗青瓷失傳千年的爐火。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王魯湘:那麼什麼時候,這個開始燒出了第一件或者第一窯,您自己覺得能夠接近高麗青瓷水平的,那麼一件青瓷器?


李龍煦:40歲左右,親手做青瓷之後從40歲,45歲年齡段的時候,我就開始有了自信。


王魯湘:那也就將近20年的摸索學習的過程,然後才開始燒出第一件,覺得自己滿意的青瓷,這個作品。


李龍煦:我在前面也說過,其他人都是通過正規的專業教育之後,就算是大學畢業之後,開始做(青瓷)也是20歲,30歲開始做。我雖然沒有受過專門教育,有很多不足,但是至少我生活在有五百年曆史的地方,在研究和學習中,有很多研究歷史的老師在周圍指導我,我才有優勢。還有就是歷史性,我在歷史痕跡裡學習了很多。當然,也有很多人為的原因,有很多人幫助我。不過,我想對我燒製青瓷幫助最大的,就是歷史積澱。


王魯湘:那種神韻。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在康津本地,也有一座高麗青瓷博物館,它就座落在高麗青瓷的原始窯址上。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王魯湘:這個地方等於是做成了一個韓國高麗時代青瓷的窯址公園,同時在這個窯址公園裡頭的話,建了一個數據博物館,進行研發和生產。


曹有福:從1973年開始,經過4年的時間發掘的。現在不僅是這個窯,這個周圍就有10個窯。康津這一地區,不僅是高麗王朝500年曆史中唯一的燒青瓷的窯,高麗時代的窯址現在以這個‘沙堂裡’為中心,周圍有200多個,我們發掘並能用肉眼看到的指定的窯址有200多個。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康津高麗青瓷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同時它也在延用傳統制瓷工藝,小規模製作高麗青瓷。在這裡可以看到製作高麗青瓷的大部分工序。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讓我們把視線轉回到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的這些韻味無窮的高麗青瓷珍品上,再次對它們細細品味。歷史上的高麗青瓷追求取法自然,無論是在器形上,還是在雕飾上,哪怕是寥寥數筆,勾勒出的卻是生動的瞬間,青竹與仙鶴彷彿隨風起舞,花葉上的水流似乎潺潺欲滴。欣賞到這裡,你是否有所了悟,這就是古代高麗人的審美,這就是他們追求的藝術境界。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王魯湘:從10世紀開始製作,發展到12、13世紀的鼎盛時期,高麗青瓷在朝鮮半島上煊赫了幾百年,最終在14世紀逐漸銷聲匿跡,青瓷被白瓷取代是大勢所趨。


14世紀的中國經歷了元、明兩個朝代,元朝的蒙古統治者崇尚白色,所以整個王朝盛行白瓷。朝鮮半島也受到元朝的影響,開始燒製白瓷,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此時的朝鮮統治者奉行儒家思想治國,他們認為白瓷象徵著清廉與純淨,對其大加推崇,於是朝鮮白瓷又成為了朝鮮半島上的主流瓷器。請繼續收看《天下瓷人》系列第三集,在江西景德鎮和浙江麗水龍泉窯,有著這樣一些制瓷人,他們憑著對制瓷的熱愛和堅持,讓傳統技藝得以繼續發揚和傳承。

韓國青瓷匠人李龍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