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唯有純粹,才能抵達更遠。

煙霧嫋嫋升起,

又翻轉騰挪走向虛無。

陳燦聰左手握著鍾愛的菸斗,

不時地吸上一口,

任由兩柱縹緲的霧,

在空中追逐纏繞。

他目光遠視,若有所思。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用菸斗吸菸是16世紀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地,

馬克﹒吐溫也是沉迷其中的一位,

他曾說過:

“如果天堂裡沒有菸斗,

我寧願下地獄。“

菸斗是隨著鴉片貿易進入中國的,

劉半農有詩曰:

“他銜著個十年的菸斗,

慢慢地從田裡回來。“

在沒有接觸菸斗前,

陳燦聰是雷州市二中的一名美術老師,

還在當地辦了最大的一家美術培訓畫室,

生活可謂相當滋潤,

既有錢又有閒。

直到2000年,

一支手工菸斗改變了他的人生。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閃爍著水波般木質紋理鬥缽、

玉石般滑潤的牛角制煙桿、

線條柔順光亮的菸嘴,

陳燦聰咬著牙買下了這支價格上千元的菸斗,

隨後他又相繼買了幾支菸斗,

高昂的價格讓他在經濟上逐漸負擔不起,

但陳燦聰已對這個小玩意上了癮,

一天不把玩兩個小時,

就感覺心裡空蕩蕩的。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經過艱苦求技,

終於在9年後,

陳燦聰成了“名嘴”,

他製作的菸斗已經賣到了1000多元,

此後更是一路飆升。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技術已漸趨成熟,

把中國文化融入菸斗中,

就成了陳燦聰不斷追索的方向。

“我會階段性地制定主題。”

從去年延續至今,

陳燦聰想做個“不正經”系列,

“不正經”系列並不是真正的不正經,

只是用一種態度來對待自己的生活,

“可能反而是正經的一種”。

現在人們身邊充斥很多網絡語言,

也有很多新事物的詞出現,

陳燦聰是想用調侃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由此做一系列菸斗。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從小他學過油畫,

大學畢業後卻開始對中國畫產生濃厚興趣,

也慢慢對周圍的文化現象和周圍的事物感到好奇,

“最重要的是身邊的民俗,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麻木了,

然後覺得司空見慣了,

對外來現象感到驚訝,

接著去模仿,

就演變成無根的文化。”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曾經有一段時間,

陳燦聰也很刻意地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菸斗中,

後來,發現這件事情是刻意不來的。

“因為我們中國藝術,

講究形神兼備,

但我們最重要的是以形寫神,

傳統神韻的出現 ,

就是一種感覺,

一種感性的東西。”

現在很多西方人,

還是喜歡手工做的菸斗。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陳燦聰堅信,

放棄是讓一切更自然地出現。

從小生活在雷州半島,

他所見所聞皆是雷州本地文化,

然後所思所想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都有雷州的印記,

那麼平常看一件事,

或是做一支菸鬥,

“別想太多,

就按自己的類型來做。

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一段時間後,

可能你發現,

你個人的感覺、你的特點,

就成為了中國菸斗的一個意義、

一種民族特點的一部分。”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陳燦聰眼裡的匠人,

就是要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要去想扛起民族的什麼什麼”,

往往這樣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也失去了匠人主題,

其實自我的東西,

才是最重要的。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所有創作離不開生活,

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 ,

才會產生很多感受和情感,

作家用文字來表達,

舞蹈家用身體來表達,

畫家藉由畫筆、色彩和原造型來表達,

那麼“我們做菸斗的人,

可能就通過作菸斗來表達對生活的態度”。

以前他做的“老炮兒”,

正是源於痛苦的經歷,

卻必須自己堅強地面對。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他的菸斗風格獨特,

成了雷州的一大文化特色。

在創作過程中,

雖然陳燦聰也會用到“仿生”,

就是把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事物,

用具體可視的形象做出來,

但他更多的時間,

是一直嘗試把抽象的東西做成可視的作品,

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感覺。

他曾創作過“竹林七賢”,

“總不能把7個人變成菸斗,

也不能把菸斗變成人的形”,

只能說把這7個人代表一種精神,

或是7種性格,亦或是一種性格,

變成可視的造型做出來。

把抽象的東西變成可視的,

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正經”系列裡面,

他也是用這種方法來做。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陳燦聰的工作時間很自由,

生活不太規律,

有時候為了設計製作一支菸鬥,

他會熬夜,

不過睡眠時間可以得到保證,

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倒也不覺得辛苦。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通過做菸斗,

陳燦聰結交了很多“名嘴”,

但他不大願意談及與他們的故事,

不想被別人看作是借名人來自我炒作。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他是嶺南師範學院的客座教授,

近些年一直致力於把民間傳統手藝,

推向高校平臺。

“因為我覺得中國很多傳統手藝,

主要的傳承在民間,

而且不屬於上層的人從事的工作。”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陳燦聰叭嗒了兩口煙,

若有所思地說:

把這些技術、觀念往更高一點的平臺推廣,

讓更多的能人從事這些手工業,

也讓做手工的人素質得到提高,

技術觀念不再神秘,

大家都可以百花齊放,

推動傳統手藝的發展,

未來讓傳統手藝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匠人 · 做一支“不正經”的菸斗,在更純粹的快樂中找回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