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學霸,帶你文綜飛到240+,高分祕笈就在這幾點

武漢大學招生辦邀請了2018級本校學生進行文綜學習心得的分享!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希望大家仔細閱讀,靈活運用。

一、搭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注重積累

作為文科生,我認為每一科的幾本書是相互關聯的,每一科也是相互關聯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就像拼圖,記憶的時候按知識單元來(可大可小但要保證完整性)拼入知識體系對應的地方,應用的時候順藤摸瓜。

文綜的基礎一定是記憶,從這個層面來講,重點熟背非重點熟悉就是最好的辦法。

老師勾畫的、考試常考的重點就是複習和記憶的重點,原則性的問題就是要記清記準絕不出差錯,比如地理的洋流季風地圖、政治的方針政策、歷史的年代和措施等。

非重點就是書本的邊邊角角提到的內容、考試上遇到的新常識等,不要求記死,但要熟悉,在類似的情境中可以回憶起來就足夠,這些東西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也許就是多看了幾眼就會在未來的考試中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思路。

武大學霸,帶你文綜飛到240+,高分秘笈就在這幾點

系統性的梳理應該在一輪複習中就完成,然後在後面的複習中查漏補缺,但是在現在的衝刺階段,再去細細品味肯定來不及,所以要把題目做精,從題目去反過來追溯題型和知識點,去總結自己的套路,如果來不及在錯題本上歸類也要在頭腦的知識體系中歸類,讓每一次的練習都不是零散的。

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覺得文綜難背、題目難以理解思路那就是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記憶中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記憶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方式而不是一味枯讀苦背,有的人喜歡思維導圖,有的人喜歡知識框架其實都是可以的。

個人來說地理更適合圖像記憶歷史更適合線性記憶政治更適合關鍵詞+諧音詞記憶

,而針對不同科目的不同模塊,在知識體系後開啟的小專題也是記憶和答題的好方法,小專題會整合相似或相關知識。以政治為例,都是主體,同一個主體在政治生活會有什麼措施,在經濟生活會有生麼措施,整合一下思路會更加清晰,再深入一步,這些措施哪些可以用在地理和歷史答題中呢?所以文綜不是孤立的,處處充滿巧思。

武大學霸,帶你文綜飛到240+,高分秘笈就在這幾點

理解題目也是一樣,為什麼別人就能一看“顯然錯誤”,而你不能想明白“顯然”在何處的時候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一回歸課本,看看是否是知識性錯誤,而自己恰巧忽視了這一點;二回歸常識,也就是結合實際,地理結合自然實際、歷史結合時代實際、政治結合原則實際;如果這都不能明白,三就是要“臆造”這種“顯然”的原因,看看這道題有沒有什麼可識別的特徵,將這個“非真理的真理”當作“特例”記下來,下次遇到同樣的題時將這個題作為一個判斷的標準,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法官判刑時參考以前的案例是怎麼判的一樣,當然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

武大學霸,帶你文綜飛到240+,高分秘笈就在這幾點

三、關於作業和加練:學會審題,快準狠

很多同學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審題不準造成的,看題慢、審題慢、抓不住重點,就會找不到思路,在選擇題中猶豫,在大題中無法發散答案。

如何審題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路,但是我要提醒的就是學會圈畫關鍵詞和記錄聯想知識點,拿到題目一邊看一邊把關鍵詞圈出來,定位知識點選擇題排除錯誤說法,大題就聯想答題點。這一部分需要在練習中掌握、形成習慣,最後在每一次練習中強化,提高效率的同時提高準確度。



武大學霸,帶你文綜飛到240+,高分秘笈就在這幾點



四、熟悉答題模板套路,學會變通應用

每一科大題的萬金油要記住,萬能答案學會用

書上的知識背熟背牢是基礎,答大題先審設問,看用哪一課的範圍,問什麼,再回去看題目,一句一句看,圈關鍵詞,能不能和書上聯繫起來。再前後看,前後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再整體看,整體有沒有表達出什麼概括啊,趨勢啊等等。

一定要結合材料,有些點是材料引申的,寧可多寫。

武大學霸,帶你文綜飛到240+,高分秘笈就在這幾點

五、限時短煉

文綜怎麼練、練什麼?我覺得主要是選擇題

選擇題的目標是控制錯誤個數,日常考試訓練能保證在4個以內,整體分數才有保證。練習建議分科進行,以1題1分鐘來看,每科每次用10~15分鐘來完成一次練習,一天一科,做完即對答案

這樣就可以抽一個大課間或者睡前半個小時完成一次練習,既能夠將壓力分散保證其他科目的複習,長期堅持也能比一次花1個小時磨一套選擇題更有成效。當然除了知識性分析,技巧性分析也不可少,通過這樣的碎片化練習來解決細碎知識點,提高審題、做題能力。

武大學霸,帶你文綜飛到240+,高分秘笈就在這幾點

六、忠於書而不困於書

做題時究竟何時用書何時不用書,相信這是大家每次改選擇題答案改錯都會思考的問題,說實話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回答,但並不是不能解決。

首先,如果你的知識點記的夠牢,但仍然選錯了,千萬不要懷疑為什麼沒有用,可能是知識點沒有理解,或者沒有注意到題目和知識點的限定條件而使用錯誤。課本上的知識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確的,它可以幫你做對大部分題目,但是考試就喜歡考特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懷疑自己學習和努力沒用,而是去識別這些特例的標識正確的使用課本知識

其次,題意指向答案與課本知識不符合,答案到底該不該改?曾經的歷史老師告訴我:“你想改就改,年輕人不要那麼怕死,萬一你改對了呢?”大家都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去改答案,但是心態不是理由,你要敢但是要有理由,這個理由不是“我覺得可能這樣”,而是在課本和題目打架時“題意準確指向這樣”,所以,綜合起來就是

以知識為基礎,但是用題意做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