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網課變得更有意思?

晚晚晚晚安876


其實,學生對網課應該有較多的新鮮感,畢竟平時都是在教室,在課堂,跟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這次因為疫情的蔓延,教師開始上網課。電腦前的老師會是什麼樣?網課跟以前的課堂應該還是不一樣吧?學生多是抱著新奇的態度來上網課。尤其是網課實施初期。而一旦學生有所接觸,新鮮感一過,一般的網課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有意思的網課就是老師該認真思考的方面了。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有互動。只有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打招呼,為吸引注意力,可以安排抽籤請人唱歌,表演,回答問題有獎等,有了互動交流,氛圍就建立起來了。教師如果有唱歌表演等特長,親自演示,效果絕對上好。當然一定要處理好教學內容與課堂氣氛調動的關係,不能喧賓奪主。實質上,網課的有意思和線下課堂的生動有趣具有同一性。無論上什麼課,在哪兒上課,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內容,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最終贏得學生的心,那就是有意思的好課,有心的老師。


教育小圈


如果想讓網課變得有意思,那麼需要有一個有意思的老師,上課老師死氣沉沉一切都是白雲,一位好的老師會讓上課氣氛變得更加有內容,有文化,有底蘊,記得兒時上課尤其是早上第一節課會非常困,下課後總要眯一會才能打起精神來。


土豆George


【蕗蕗老師說】

由於我教的是一年級小朋友,他們本身注意力時間就短,而且還容易被家中的家人和事情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和嘗試讓孩子們上課時能夠更加專心。

我的做法是首先利用好網課軟件的輪播功能,讓學生輪流上臺,有時我會刻意調快輪播的時間,這樣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出現在屏幕上。當我發現有不專心的學生時,我會暫停幾秒,然後開幾句玩笑,在大家的笑聲中這個學生的注意力也就回來了。

其次我在課中會多設計一些互動環節,有的時候是遊戲,有的時候是放視頻讓學生找關鍵信息,有的時候是讓學生上臺展示,總之就是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另外我還會利用好網課軟件中自帶的功能,比如說搶答器、小黑板、計時器等功能,讓學生們邊玩邊學,他們都很樂於嘗試這些新功能。

最後就是要依靠教師強大的個人魅力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了,可以選擇問候一下學生,可以觀察一下學生的動態或者變化,可以跟學生示弱自嘲等等。

如果還有疑問歡迎來問,蕗蕗老師很願意幫您解答。


蕗蕗老師


自從網課開始以來,很多人都覺得上網課沒意思,畢竟網課和傳統課堂不一樣,在傳統課堂上,老師有時候會和學生說一些段子來調節一下課堂氣氛,畢竟時間是充足的。但是上了網課之後,上課的時間少了,老師一心趕著進度,或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老師們也無法盡情的展現自己的幽默和才華。

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覺得網課實在是太無聊了,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網課變得更有意思一些呢?


改變上課語調

首先我覺得最容易讓課變得有意思,就是改變老師上課的語調。網課最忌諱的就是上課語調平平,通篇都是一個調,學生本來一直在看屏幕,很容易走神,如果老師講課語調平平,很容易變成催眠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考研英語講師王菲的課,我就很喜歡這個英語老師的課,因為我覺得特的課很有自己的特點。她本身是東北人,而她在講課的過程中,也充分發了自己身為東北人的優勢,語調高低起伏,還帶著東北味兒,時而抱怨時而嬌嗔,很有個人風格,非常吸引人。

而我在大學的時候上微積分,數學老師是剛畢業的博士,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戴著厚厚眼鏡的女士,看起來嚴肅又認真,講起課來慢慢吞吞,毫無節奏感,如果非要說,那就是語調平平。

我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只要她一張嘴我就困,一起來和我一樣的同學,整個班至少有一大半兒。所以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當時的數學課堂是怎樣的情景。

前兩排的同學是不敢睡覺的,但也沒有幾個是在認真聽課的,而後面一大半的學生都趴在桌上,大部分學生在睡覺,小部分學生在玩手機。說真的,這真的不能說明我們班的學生不愛學習,因為我們在其它課堂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實在是這個老師的課太沒有吸引力。我很感謝老師的教育,但也無法否認,講課時的語調對學生的狀態有多麼大的影響。



善用表情語言

想要讓網課比較有意思,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善用表情語言,但這個比較適用於直播露臉的老師。

有的老師有自己獨特的表情語言,比如說挑眉,撇嘴。可能有人看到這裡會覺得這些老師不夠嚴肅,沒有老師的樣子。可是卻覺得這樣的老師才更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歡。

因為這些表情語言會使老師變得更加的靈動,而且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覺得這個老師好有意思。而且用一些表情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你直接問怎麼樣好不好,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老師和學生熟悉了之後,學生更能通過老師的表情語言來判斷出老師的意思,以及猜測出老師此刻的心情。

老師挑眉的時候往往帶著得意的表情,學生在聽課的時候可能還會覺得你看老師這小表情真是太可愛了,在這些表情語言的運用中,學生和老師的默契會慢慢加強,更願意順著老師的思路去思考,減少跑神兒的狀況。

如果老師的手也能露出來的話,加入手勢語言效果會更好。



總結:是不管是上網課,還是在傳統課堂中,如果老師上課沒有意思,都會降低學習效率。不管是在網課還是在傳統課堂,要想讓課堂變得有意思,都需要想辦法,動腦筋。最常用的就是,通過特定的表情語言,手勢語言,或是課堂上講一些短的小段子來活躍課堂氣氛。

但是不管是通過什麼方式,只要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讓老師上課有意思達到這個目的都是很好的方式。

我所說的也不是全部的方法,應該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方法,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見解的話,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分享,謝謝。

我是英萃思聽,九零後中學英語老師,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還不錯,那就幫我點個贊吧,謝謝。


凌亂筆翼


網課讓學生更專注,我認為:

1,語速,記得前幾天我弟聽一個語文網課,語速真的很慢,可能想聲情並茂吧?但是語速過慢的話,學生的專注度就很容易被分散,認真聽得概率就小了,等回過神的時候,發現,又開始新的東西了,同樣,語速也不能過快,學生會因為跟不上節奏,導致放棄心理的產生。這樣效果也不高。

2,內容,網課內容當然是一定的,要符合本節所講主旨,但知識是死的,我們可以活著把知識講出來,可以加強該知識點與生活之間的聯繫,也可以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吧,為了讓學生產生更好的興趣,就要把生活引入內容,畢竟每天都在生活,這樣學習中生活,生活中學習,學生興趣也會更濃咧。

3,互動,雖說互動能夠保證部分學生的專注度,但是也不是一個每個孩子都願意和老師互動,像極了老師點名上臺驗算,所以,互動要注意形式,也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緒,同時也要做好化解尷尬,情緒的準備。當然可以通過一些小遊戲進行互動,愛玩之心人皆有之,何況是學生呢。

僅代表我個人的想法,如果有不當的地方,謝謝大家給予指正。[害羞]


銀漂亮是靜靜


在線討論說明通常是這樣的:“請針對某某話題,發表你的觀點,另外要在截止日期之前,回覆至少兩個同學的帖子,但是不允許只有‘我同意’之類敷衍的發言。”這個規定貌似兼顧了互動的數量和質量,但是我們會發現各種“水帖”就是在這種題目下誕生的。學生的發言完全符合要求,但是並無通過討論彼此長進。在線討論,可能是網絡互動最為主流的一種互動方式,也是少有的你可以打分的一種互動。在我看來,討論也是門技術活。促成有效網絡討論,需要考慮如下五個方面:老師、學生、規定、問題、工具。

圖二、網絡討論中的要素

老師引導:老師在網絡討論中,起的作用不僅是教學,也包括話題的主持、引導和控制。老師需要考慮:自己到底是否參與討論?有時候老師不發言,學生可能發言更活躍。有時候老師適當發言,會讓討論在既定軌道上展開。老師可以扮演那種“蘇格拉底”的角色,通過有效地詰問,誘發出學生的觀點、疑問和思考。比如他們可以追問:“你說的這個觀點,怎樣和我們今天說的……結合起來?”“觀點很好,但是有沒有例子?”“你說的這一點,有正式文獻支持你的說法嗎?”“你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另外有人持相反觀點, 認為……,你怎麼反駁?”“假如是……情況,你覺得結果應該是怎樣?”

如果討論失控,老師需要加以干預。不過有時候,我發覺出現一些小小的插曲,也可能讓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比如我參加的一個聊天群,一開始大家都不怎麼發言,突然跑來一個做“奇門遁甲”廣告的,說用三塊錢可以測未來,大家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也把別的發言帶動了起來。所以有時候出現意外,老師也不是立馬去幹預,如果話題安全,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否則管得太死,大家噤若寒蟬,也是不好。

問題設置:出現前面的那種水帖,可能是問題的設計不合理。討論的問題,記住不要問那種知識性理解性的問題,比如讓大家討論唐代是什麼時候開始,如何定義某個概念等。事實性的問題用測驗即可檢測,不必討論,不能讓學生為了互動而互動。而另外一些問題,需要概念在現實中的運用,或是有不同視角,能激發批判性思維,提出來就會有更多有價值的討論。問題需要有一些探究性質,要讓學生有所調查或者研究,才能給出有質量的回答。問題最好沒有明確的、非此即彼的答案,比如傳染病期間,中國人戴口罩,不戴被人另眼相看。而在美國,人們不建議健康人戴口罩,戴口罩是極少數,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這種問題就很有“嚼頭”。學生可以從醫療、文化、社會心理多個角度去尋求解答。

還有一種討論,基於問題的解決的。例如一些社會問題,真實案例,需要社會給出答案。這些問題,可找到和本課程、本單元教學的結合點,作為討論題提出來。或許大家會說:這種問題,院士、專家都解決不了,你讓中小學生去討論不是胡扯麼?這可不一定。青少年的討論未必能產生成熟、有效的解決辦法,但這個過程讓他們得到課程的學習,也成為更負責的社會公民,是很有意義的事。再說了青少年創意多,腦洞大,萬一被他們討論出了辦法呢?

出討論題的時候,還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

“當頭一棒”:給學生提出一個和常識相悖,但被研究支持的觀點,讓學生去討論。

“正方反方”:可以讓學生針對一個話題,設置正方反方,去做一些辯論。不過這不必是那種競賽性質的辯論,只管輸贏,應該添加一種可能:學生若發現自己立場錯誤,而對方更有道理,可以讓自己被說服。任何討論,如果進入的時候打定主意只顧捍衛自己的正確,也不是合適的思維態度。

“大陪審團”:法庭上的陪審團(通常是12個人),聽取原告被告的各自陳述和法官的審問之後,經過討論,形成統一的意見。老師可以佈置一個討論題,要求學生充分討論後,最終形成一致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意見。

“反思與銜接”(Reflect and relate):討論也可讓學生各自反思,將討論內容和學習內容關聯。這可以是學習總結的一種有效方式,讓學生各自抓要點。大家相互得到學習。

學生類型:在討論中,學生有不同心態,需要及時識別並有效管理。我試圖用十二生肖總結這些不同的類型:

鼠型討論者:喜歡找“洞”,尋找他人的毛病。

牛型討論者:忍辱負重,承擔很多發言的任務,負責自己所在群組最多任務。

虎型討論者:虎有虎威,這種討論者對他人形成威懾,搞不好成為網絡欺凌者。

龍型討論者:“飛龍在天”,龍型討論者會離題萬里,帶偏節奏。

蛇型討論者:蛇藏於洞,有的討論者在討論中“潛水”,不肯發言。

馬型討論者:駿馬奔騰。馬型討論者話題跳躍過快,他人可能無法跟上。

猴型討論者:猴子活躍。猴型討論者發言活躍,全程高能量。

雞型討論者:雞定期打鳴,有的討論者定期發言,比如只在星期一發言。

狗型討論者:狗的特色是忠誠,這些討論者自始至終忠於開始的話題,不多發散。

兔型討論者:兔子善跳,兔型討論者可能的習慣是話題跳躍過快,與狗型討論者相反。

羊型討論者:羊溫順聽話。這類討論者可能是課程中怯生生的新手,需要給予信心和鼓勵。

豬型討論者:動物中,二師兄給人感覺愚蠢,但動物學家認為它們智商很高,這種人屬於“狡猾的愚蠢”(deceptively simple),不要忽略這些討論者,有時候甚至可以把他們的貌似簡單的問題提出來,讓討論更有質量。

這些類型當然不能囊括所有的學生,也和討論者自身的生肖無關。這無非是擇一動物屬性,試圖關聯到討論中人的形態。一旦識別到發言者的不同形態之後,老師是可以對症下藥採取不同應對策略的。比如可以鼓勵潛水的學生多發言,甚至可以問:“小明,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對於話題的過度跳躍,也可以給拉回來,以免扯得太遠,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實現。“雞型討論者”可能只定期打鳴,例如只在星期一出現,其他時間不看討論,他們會錯過星期四、星期五的一些同學的發言,需要有所提醒。這些管理是比較費事的,有時候老師可能需要一個助教,幫助維持討論的秩序。

討論規則:討論也會翻車。“不知者不為罪”,有些規則事先不講好,事後試圖約束,則難度大得多,也難以服眾。華南師大的於仕琪教授曾告訴我,他見過一付費課裡有孩子嘲笑老師胖,甚至說髒話,導致全班被禁言。這個問題的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是在討論之前“約法三章”,告知討論的規則和期望值是什麼,如果犯規又是什麼結果。如果“規則”給人冷冰冰的印象,壓抑討論,也可以換成“期望值”或者“網絡禮儀”的說法。弗吉尼亞·謝耶(Virginia Shea)在《網絡禮儀》(Netiquette)一書中總結了十條禮儀,我稍做了一些補充和修改,可以作為參考:

記住我們都是人,都有各自的需求,也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

用現實生活中的文明禮儀要求網上的自己,不要因為在網上,就可以以為所欲為。

瞭解自己的環境。不同的討論和群組,大家的期望值可能有所差異。不同社區有各自的文化,要了解他們的細微差別。平時可能大家也注意到,有些人在單位當個小領導,頤指氣使,到了同學圈還是這樣,就會讓人側目。

尊重別人的時間和帶寬、流量限制,不“分享”一些自己喜歡,但可能浪費他人時間和流量的東西,包括視頻。

注意自己的形象,珍惜自己的網絡羽毛。不要以為是在網上,就可以亂說亂髮,網上不負責任的說法,會跟隨一個人更久。電子足跡更難抹除。即便你自己刪除了,也可能被他人截屏,困擾很久。

分享自己知道的“專家知識”(expert knowledge),比如可能會幫助老師、同學的一些知識,但不分享網絡上其他人也在分享的大路貨。

不要陷入罵戰不可自拔。

尊重他人隱私,不透露他人的個人信息,也不能不經他人同意,分享和他人私下聊天的截屏。

不濫用自己的權力。網上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未必都是你“應該”去做的。

原諒他人的失誤,我們都會失誤,不如大家都寬容一點。

這些說法,老師自己平時參與的各種聊天群裡,也應該多加使用。網絡討論,應該是訓練這些網絡禮儀的一個好環境。這些禮儀有助於學生成長為更負責、更文明的網絡公民。除了上述禮儀之外,老師還可以對於文字表達,增加一些額外的期望,例如討論中能否使用表情符?對語法和錯別字有無要求?是否要求增加文獻出處等。

工具運用:最後,我們說說討論工具的使用。討論的工具通常是非同時在線的討論區(discussion board, forum),也可能是大家都可以編輯的維基網頁、博客等。不同工具的功能有細微差別,老師要善於使用。比如,如果是用維基網頁討論,要注意不要無意中刪除彼此的發言,如果是博客,要發佈進入的地址。

線上討論區的使用,也有很多有趣的技術考慮,例如:

課程開始說明將使用什麼工具開展討論和互動,如何進入,如何退出。

決定討論放在課程的什麼地方。我建議使用就近原則,放在和相關教學內容一起,比如放在同一個單元裡。

明確發言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可以使用技術手段開放、關閉發言。

規定是允許跟帖,還是僅讓學生每人針對話題,發表自己的反饋?

可設置討論區為先發帖後回帖。學生如果自己沒有發言,而先看到他人的發言,自己的發言恐怕會因群體壓力等原因,受他人的影響。有些課程管理的軟件,是有“不發帖不能看到回覆”這種功能的。

規定是否使用評估量表評估。

規定是否打分,根據什麼標準打分。

如果發言比較長,建議學生備份自己的發言,以免網絡死機或他人誤刪,導致所有內容消失。

決定是否使用匿名發帖的方式,有時候為了創造安全的環境徵集大家意見,可以使用匿名發帖的方式。如果是公開論壇,需慎重使用匿名方式。匿名帖如果不可逆,發現不合理的發言後不便干預。如果可逆,匿名可追蹤到人,則對學生不公平。如果僅僅是收集學生意見,可採取其他的工具,比如匿名問卷調查,其結果只有老師自己看到。

當然,互動的工具遠不止在線討論這些。其他工具包括小組作業、項目作業、博客等,但我想如果認真思考了問題的設置、技術的運用、學生的可能形態、規則和禮儀、老師自己的作為之後,不論使用什麼工具,都可以展開高效、有趣的互動。這些互動,會形成良好的網絡學習氛圍。它對未來可能在虛擬環境下工作的學生,是極好的訓練。這不正是教育要做的事情之一嗎?


教苑雜談


只要是教育工作者,從事教書育人的職業,可能都渴望自己的課上得有意思吧?因為只有課上得有意思,才能讓學生們喜歡我們的課堂。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課堂仍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把課上好,是每位老師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領”。

一、閱讀教學中,教出“恍然大悟”來,有意思。

在小學生的眼裡,老師上的“好課”就是覺得“有意思”。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在分析講解課文時,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著重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但是課文中有許多東西學生還是很難感悟出來的,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和講解。老師一味的“放”和一味的“講”,同樣不可取。課堂上於老師總是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複疑無路”時,進行恰當地引導,點撥,學生們都會有“撥雲見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臉上洋溢出那種“恍然大悟”的異樣神情。比如他在《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引導學生思考林沖的人品,用一個字概括出來。他先讓學生找出 重點段3、4、7段,畫出寫林沖的重要詞語,邊看,邊想,通過這些詞語去思考林沖的為人。學生在於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到了林沖的禮讓、忍讓、謙讓、寬讓,總結出能概括林沖人品的一個字“讓”。課堂上學生們興致盎然,細心領會文本,感覺到“恍然大悟”來!

二、有感情地朗讀,有意思。

課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編輯精挑細選的精美經典文本,如果課堂上老師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還可以啟迪他們的智慧。於老師在課堂上做到了“讀誰像誰”,他聲情並茂地朗讀,讓學生進入了文中人物的內心,理解人物的情感。《豬八戒吃西瓜》這篇文章,在於老師的感情朗讀下,學生們明白了八戒的貪吃,孫悟空的執著!

三、把課上得有意思,還包括輕鬆的課堂。 凡是聽過於老師的課,都感覺到他的課上得很輕鬆,有時學生是在遊戲中學習知識,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效率高,效果好。比如他執教的《狐假虎威》、《狐狸和烏鴉》,讓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情趣,學生喜歡這樣輕鬆遊戲的課堂。


夜月SH


本人也是最近跟學生上起了網課,覺得有幾個辦法不錯。

1.有網上直播的方式,稍微帶一點自嘲押韻搞笑的段子

例如

同學們,你們的十八線網紅女主播老師又回來了,今天的直播不需要同學們點贊,不用你雙擊,不要你刷🚀,只要你豎起耳朵,拿起筆,認真聽課即可,條件很簡單,按照說的做啊!

2.可以在課堂或者課件上適當插播一段與課堂內容有關的視頻或者短片,以達到振奮人心,提神醒腦的作用。

3.用飽滿的感情和語調通過屏幕去感染學生,情緒也是可以傳遞的。


閒不下來的小晨


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飽受網課折磨的孩子們和老師們似乎已經找到了一些門道,至少在操作上沒有像之前那樣動不動就把麥克風打開或者攝像頭打開的現象了,上課的紀律也好了很多,但是上網課究竟有多大收穫,就不一定了

在每天從早八點到十二點,再從兩點到五點,還要在桌子跟前忙碌將近一個多小時甚至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能夠完成作業的孩子們,可以說是相當的苦惱了。

那麼,如何讓疲於上網課的孩子們更加輕鬆地學習,從而不會將一天那麼長時間緊盯著屏幕當做一件痛苦的事情,就需要上網課的老師們多下一些功夫了。

那麼,對於老師們該如何進行,才可以讓網課變得有趣一些呢?

一、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多媒體)

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專家瑪利亞.哈迪曼曾經寫過一本書《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並在其中揭露了人類對於大腦的錯誤認知。比如,有很多人曾經說: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每個受教育的孩子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我們的教育方案也要針對每一個孩子進行針對性的制定,這樣可以實現個性化的教育。

但是在美國科學家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對於每個個體而言,個性化的教育一方面實現起來難度比較大,另一方面並沒有特別的效果。但是,授課老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授課材料的多樣性,就可以保證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能夠有比較充裕的注意力,並且最終的效果也比較好。

根據這項研究,授課老師需要在課堂中使用多種媒體教學方式,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語音教學模式,比如在有關概念講解的時候可以使用一些小視頻作為講解,或者有一些相關的媒體文件(尤其是現在這樣一個由於疫情,孩子們沒有辦法在現場看老師演示的情況下),使用一些多媒體課件模擬實驗環節用來闡釋講述的內容,對孩子們的幫助是非常有效的。

二、課程時間分配的合理性

根據青少年身心發育的規律,每個階段孩子的注意力時間是非常有限的,這就需要老師們要注意掌控課堂的節奏,可以將自己所講授的內容按照模塊進行劃分,每一個模塊的講授時間大約控制在5~7分鐘左右,隨後留下相應的練習時間,當孩子們的注意力維持時間還沒有過去的時候,就開始了下一個環節的講授。這樣可以保證孩子們在聽課過程中的注意力是相對比較集中的,這樣授課的效果比較好。

同時,對於在作業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單獨的講解,而對一些個性化的問題,也就是出現的頻率不是很普遍的問題可以在課後和孩子進行單獨溝通或者將解題步驟寫得詳細些發到授課群裡,指定孩子們進行學習,尤其是沒有解答出此類題目的孩子們。

三、老師授課的風格調整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是形容這些因為疫情原因不得不進行網上直播授課的老師的:【我本來是一名老師,可是新冠硬生生把我逼成了一名十八線的主播】,每次課程結束的時候,都很想來一句“各位老鐵們,鮮花火箭走起來~~~~”。

其實,在網上授課過程中,老師的風格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要變得比原先線下授課的時候活潑一點,甚至有時候可以給大家開開玩笑,講個小段子或者笑話提提神都是可以的。

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增強課程的趣味性,讓孩子們能夠在課堂上保持足夠的專注,畢竟在教室裡上課的時候,老師還可以施展粉筆打法,但在直播間裡如果不停地糾正某個或者某幾個學生的不當行為,老師就會比較累了,採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上課的效果。第二個方面是為了調整老師的狀態,讓老師能夠隨時保持相對比較旺盛的精力來講課,畢竟隔著屏幕上課,很多老師難以發揮出正常的狀態,加之不清楚屏幕那端的孩子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表情,什麼樣的一個狀態,上課的老師們就會有一種惴惴不安的心情,還有一種莫名的孤獨感。

正如多年之前,程老師在微信上講課時的感覺一樣。先是在西北教育聯盟的一個微信群裡講《家校關係如何維護》,由於都是教育系統,大家平時也經常講微課,所以配合的非常好,鮮花、掌聲、紅包那叫一個熱烈啊~~~~,但當程老師後來在學員群裡分享《如何進行看圖寫作》,指導機構的孩子們如何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微信群裡就相當的冷清了,又因為是在晚上講課,周圍非常的安靜,這時候就感覺到一種孤獨感,很不舒服。所以我非常能夠理解那些被迫成為十八線主播的老師們。畢竟一直是在講線下課,講線上課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將原先線下課程的一些習慣帶出來,就感覺很不適應。

所以在線上直播授課的時候,老師們要適當調整下自己的授課風格,這樣教學效果就會更好些。

四、組建學習小組

剛才我們說的基本都是老師在教學方面該如何進行調整,以便於孩子們能夠喜歡上網課,並且能夠專心上網課。但缺少了同學陪伴的學習,畢竟還是有些冷清的,如果有些孩子學習的時候不是很自覺,那麼效果就不會好。

每個班級按照自然組的劃分,將一個組的學生編成一個個線上學習小組,老師可以在課後拋出一個問題作為小組討論的題目(這個題目可以有一定的難度),最先做出來的學生可以過一下小老師的癮,給小組的同學們講述一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以及相應的解題思路。並且給予一定的表揚。同時,還要對這些情況進行記錄,對錶現優異的學生在開學後有一定的獎勵。

五、結束語

當孩子們首先感受到老師在網上授課過程中發生的改變,就會很好奇,注意力就會比較集中,再感受到老師上課中間的趣味性,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樂趣的時候,自然就會對上課更加有興趣,授課效果也就不用贅言了。

總而言之,注重上課風格的調適、課程內容的豐富、課件展示多種多樣,孩子們上課自然效果就好。


全腦開發程老師:教育戰線的一名老兵,主做全腦開發師資培訓、零秒思維寫作師資培訓和家庭教育指導,期待與更多的朋友一同交流。

全腦開發程老師


因為是在家上網課,在一個相對舒適輕鬆的環境下,學生上網課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確是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我認為解決方法主要是加強監督、增加有意思的互動。

1、加強監督。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就要採取有效的措施,讓學生的注意力回到課堂。比如,輪流把學生拉上講臺,多對學生提出問題,請學生來回答,等等。總之,是要採取一些方式來避免學生開小差。

2、增加互動。上網課的確和線下上課很不一樣,上網課有利有弊,但上網課也有很多可以吸引學生的有趣的地方。比如,講講有意思的段子啊,刷個穿雲箭啊,什麼的。我最近也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方式,可以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放首歌,請同學開麥唱歌,玩個小遊戲等等。這些方式,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

總而言之,讓學生提高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在網課上,要加強監督,增加互動,善用技巧,活躍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