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门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五门堰位于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始建于王莽居摄2年(公元7年),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五门堰始称唐公湃,相传为唐公房(今城固县桔园镇升仙村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传说的主人公)创建,经宋代整修改建,因渠首并列五个进水门洞而得名。后经元、明、清历朝数次大规模扩建,建成灌溉渠道百余里,分水洞湃三十六处,浇田五万余亩,五门堰灌溉管理严密有序,专设堰首和洞湃堰长总理堰务,设立制度,勒碑示禁。五门堰灌溉工程为汉中粮食丰收、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五门堰灌溉工程由堰坝、引水门洞、退水龙门、灌溉渠系等四大系统组成,工程遗址、遗迹保存完好。现存遗迹有观音阁一座,龙门寺古寺一所 ,三进二院,内有太白楼、禹稷殿、大佛寺等明清建筑,存有历代治水县令塑像4尊,藏有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清查田亩碑、水利保护碑、章程碑、歌功碑、堰产碑、书法碑等宋、元、明、清等各代碑刻54通,这些碑刻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古代五门堰的创修、管理及历史沿革。 碑文语言流畅,字体娟秀,雕刻精湛,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还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五门堰是陕西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且至今仍在发挥灌溉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五门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五门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五门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