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一、“可持续”理念

据IFRC(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间,世界共记录发生了3,751场自然灾害,相当于每天发生一次以上。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2018年约有1.34亿人需要援助。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2000~2019年全球自然灾害次数 数据来源:statista.com

最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耳边常有灾害发生的新闻。一个是我们身边的新冠肺炎疫情,另一个是不在我们身边、但也很严重的全球性蝗灾。其实这些灾害的发生都与人有关。

首先,新冠肺炎被认为是因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所致,从而使病毒在人际间广为传播。就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基本可以确定新冠病毒的自然原宿主为蝙蝠类哺乳动物,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另外,全球性蝗灾要归因于极端气候变化,而极端气候变化有很大程度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这次蝗灾的起因,要从印度洋某一侧的海水温度说起,因其大幅度偏离平均值,致使东侧地区异常干燥,西侧地区异常湿润。干燥气候让处在东侧的澳大利亚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山火;而湿润气候给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地区的蝗虫,提供了疯狂繁殖的绝佳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澳大利亚山火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部分受本次蝗灾影响的区域

这些事件不得不再次让我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情感,从原始社会的惧怕、崇拜,逐渐走向工业社会的改造和征服,现在正逐渐转变为治理和保护,并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实,“保护自然”是从人类自身视角出发的说法,并不准确。6500万年前,一场巨大的灾难让恐龙灭绝,如今也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应对灾难的能力,才是地球真正的强大之处。我们的地球环境非常顽强,长远看来,无论人类给它出什么难题,地球都有办法应对:我们可以砍光所有的丛林,几千年后依然会草木繁盛;我们可以用尽所有的化石燃料,让大气层中充满二氧化碳,但地球只要花一百万年左右,就能让大气层恢复正常;那些灭绝的动物,也会被其它同样多元化的动物取而代之,因为演化的巨轮不会停止转动。无论如何,地球都会恢复正常,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但人类并不能经受住这么长时间的考验。人类是在目前这个自然环境中演化出来的,改变这个世界,就是改变让人类以及文明得以兴盛繁衍的环境,我们当然比恐龙先进的多,但这不表示我们比恐龙更能适应地球环境的巨变。我们不断大声疾呼“保护自然”,但其实面临危险的不是自然,而是我们。

后来随着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提出“可持续”的理念,加入了时间的维度,希望我们人类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在地球上幸福地生存繁衍。可持续概念提出得非常好,它包括了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概念与建筑领域的关系非常之大,因为我们所有的居住、生活、工作、娱乐等等都要在一定空间发生,而这种空间的塑造就涉及到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同时,塑造形成的空间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

作为建筑行业的工作者,应当重视及加强可持续人居方面的探索及实践,对人居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比如:

国土空间规划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城市规划如何能够避免过度集中、功能单一和摊大饼式扩张;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更关注城市开放空间的嵌入,更关注社区环境的提升以及体育、卫生和医疗设施的配套水平;如何在城市治理中更关注各类临时应急设施的配备和预案规划;如何创造更多更友善的户外空间,让人们更多地在阳光下活动;如何设计更开放和卫生的室内空间,让人们重建人和人的信任并担负起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责任;如何让人们有更漂亮、干净的菜市场和超市、公共厕所和垃圾站,彻底清除藏污纳垢的死角;如何让我们拥有更多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办公和生活环境,而不要都依赖空调和照明;如何让我们的建筑更加低碳节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如何让我们的室内环境更加健康,让人拥有良好的身心,提高幸福感……

那什么样才算是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简要举例: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沃邦(德国 弗赖堡市), 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人性化、包容、安全的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沃邦(德国 弗赖堡市), 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人性化、包容、安全的环境

为了提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很多国家和组织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实践。英国在1990年推出了BREEAM绿色建筑认证,美国在1995年推出了LEED认证。此外还有澳大利亚NABERS建筑环境评价体系、挪威Eco Profilev、法国ESCALE评估体系、日本CASBEE评估体系、德国DGNB评估体系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评估体系的推广和应用,对各个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倡导“绿色”理念、引导建筑从业者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世界各国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部分) 图片来源:researchgate.net

以上列举的可持续建筑认证评估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的环境友好性方面。2014年,WELL健康建筑标准于美国发布,是第一部完全关注建筑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的标准。它将设计和施工中的最佳实践与注重实据的医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建筑环境为媒介,促进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2019年,国内也推出了《住宅建筑健康厨房星级评价标准》,该标准作为健康人居系列标准之一先行发布,后续还会发布卫生间、商用厨房等一系列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的建筑功能区域专项标准。

厨房是对居民健康影响程度最大的家庭区域之一,健康的厨房环境与理念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疾病发生。《住宅建筑健康厨房星级评价标准》由中建协认证中心、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得乐室(北京)、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远洋地产、融创地产、金螳螂装饰等10余家设计、地产、装饰装修、智慧家居行业的顶尖机构共同编制,旨在对厨房建造、交付全过程从健康角度进行规范。标准从空间安全与舒适、空气、水、光照、厨房部品部件、智能化、健康促进策略与创新七个方面对厨房进行评价,符合标准的厨房可被授予三个等级:三星级(健康级)、四星级(优秀级)和五星级(卓越级)。

以上说到的是建筑层面的标准,在城市/社区层面,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ISO 37100系列标准:

管理体系类:

◆ 37100 术语

◆ 37101 城市可持续发展 管理体系 一般原则与要求(已发布)

◆ 37103 管理体系认证(在编)

◆ 37104 管理体系指南(在编,中法德参与)

◆ 37106 智慧城市战略指南


评价指标类:

● 37120: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关键指标(已发布)

● 37121:弹性城市关键指标

● 37122:智慧城市关键指标


基础设施类:

■ 37150: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综述(已发布)

■ 3715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绩效评价原则及要求(已发布)

■ 3715X: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交通

■ 37153: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维护

■ 3715X:数据交换


中建协认证中心已经开展了ISO 37100系列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未来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服务于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可持续人居的思考

图 | ISO组织发布的ISO 37101宣传册封面

我们已经在创建可持续人居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这还只是开始。

“可持续”不只是一句口号,它应当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只有我们用心去思考它,认真去实践它,才能与它越来越近。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城市里也能有清澈的河流,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阳光下各种动植物生机盎然……在这样的画面里,我仿佛看到了曾皙所说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