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末期,“礼崩乐坏”是如何从“饮食”中所体现的?

东周末期,礼崩乐坏,“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现象频频发生。此时期贵族饮食生活中所遵循的礼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伴随着食物种类的增加,春秋时期贵族在吃饭过程中逐渐摒弃繁文缛节;尤其进入战国时期,他们更多地将心思放在了对物质上的享受上,饮食礼制也就相应地瓦解。

一、饮食礼制中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皆处于侯爵的位置。他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存在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在宴飨过程中皆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东周时期,通过战争逐步走向强盛的诸侯国往往在宴飨中利用饮食制度来规范他国,以宣扬本国国威。

东周末期,“礼崩乐坏”是如何从“饮食”中所体现的?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这样一件事:鲁国正卿季孙宿拜访晋国,“晋侯享之,有加笾”,后季武子不敢在宴席上多做停留,派行人告曰:“小国之事大国也,苟免于讨,不敢求贶。武子此举表明春秋时期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为求保身立命,必须恪守大国所制定的礼节,谨言慎行,否则会大祸临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蔡侯入郑,“郑伯享之”,但蔡侯在宴飨过程中表现出不敬的姿态,子产不悦,言:“蔡侯其不免乎!君小国,事大国,而惰傲以为己心,将得死乎?”蔡侯的表现子产言蔡侯大祸将至。

此例亦表明,在诸侯国交往中,小国遵循饮食礼制对自身是多么的重要。上述叙述也就意味着饮食礼制所蕴含的规范等级制度的功能发生蜕变,这些礼仪外衣逐渐成为诸侯国制霸的一种利器。

此外,诸侯还通过随意僭越饮食礼制来凸显大国实力。《左传》昭公六年载,季武子入晋,晋侯以加笾之礼享之,恪守周礼的季孙宿坚决表示反对。韩宣子曰:“寡君以为驩也。”晋国加礼仅仅是为了寻求欢乐。在小国国君面前随意僭越礼制,表明晋侯根本不在乎饮食礼制的规范,只为张扬其大国之威。

东周末期,“礼崩乐坏”是如何从“饮食”中所体现的?

二、饮食礼制所蕴含的道德思想逐步瓦解

殷商后期,统治者在日常生活中奢靡无道,酒池肉林,民众怨声载道。周初统治者以商为鉴,注重在饮食过程中参入敬天保民、尊亲敬老、尚俭节用等思想。但伴随着周王权势的衰微,周代饮食礼制中所蕴含的道德风气也逐渐消散。

宴飨事宜原本是诸侯国之间互相沟通、友好往来的桥梁。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瓦解的其一表现是诸侯利用它行大逆不道之事。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简子宴请代王,令“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待代王死后,兴兵攻占代王属地,代王遵从礼制赴约,反而摊上杀身之祸。赵简子无视饮食礼制、大摆鸿门宴的行为实乃不义之举。宴席在后期往往发展成为政治阴谋的温床,这与其促使各国友好相处、共同拱卫王室政权的本质功能完全相背离。

东周末期,“礼崩乐坏”是如何从“饮食”中所体现的?

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逐步瓦解的其二表现,即宴飨地点变得更加随意。西周时期宴飨事宜一般在庙堂内进行。而进入春秋时期以后,有关宴飨地点的规定被完全忽视。

《左传》中记载:

“齐鲁夹谷之会,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

孔子极力反对在峡谷地带举行飨礼,这在他眼里是一种“弃礼”的行为。但是这种现象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比比皆是。”《左传》定公八年载:“将享季氏于蒲圃而杀之。”北郭、蒲圃非庙堂之地,在这里举行飨礼可谓对敬天思想的无视。

东周末期,“礼崩乐坏”是如何从“饮食”中所体现的?

三、饮食礼制所反对的酗酒行为普遍出现

周代饮食礼制遭到破坏的另一个表现便是诸侯酗酒行为变得普遍。酒饮是构成宴飨的重要元素之一。周初,《尚书·酒诰》明禁酒之法令,严惩酗酒的贵族。进入东周时期,中央禁酒令逐渐走向失效的境地,贵族酗酒误事的事件屡见不鲜。禁酒令遭到破坏最能直接反映出东周食礼内容遭到毁灭性打击。

《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楚鄢陵之战,“王闻之,召子反谋。榖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子反因醉酒而以误战机,导致楚国大败,自己也饮剑谢罪。下臣饮酒实属常见,国君中亦有嗜酒误国政者。《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国君嗜酒到如此地步,实乃国之悲哀。

东周末期,“礼崩乐坏”是如何从“饮食”中所体现的?

进入战国时期,贵族酗酒之事同样可常见于文献记载之中。《韩非子·说疑》云:“赵之先君敬侯,数日不废御觞,不能饮者以笛灌其口,”赵敬侯嗜酒暴政的行为令但是赵国百姓苦不堪言。

此外,此时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各派思想家纷纷崛起,他们以笔论政,谈古论今。贵族嗜酒的社会现象成为各派讨论的重点。《孟子·梁惠王下》云:“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饮酒无度势必导致国家的灭亡。

《庄子·人间世》云:“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伴随着礼制的崩塌,嗜酒行为往往引起国家的动乱。从战国各派思想家开始频繁谈论嗜酒这个社会问题的角度来看,战国时期贵族嗜酒现象比春秋时期更为严重。

东周末期,“礼崩乐坏”是如何从“饮食”中所体现的?

四、小结

东周时期,尤其进入战国时代,伴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农具逐步普遍投入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种类及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加之畜牧业及酿酒业的发展,这时期贵族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较大的满足。现实社会中的富足,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由原来过渡关注上天的旨意逐步转向关注现实社会,表现在饮食生活中便是饮食生活中礼仪制度逐渐遭受践踏。

参考资料:《左传》《论语》《孟子》《礼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