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又愛又恨的鮮果“一件代發”

 鮮果一件代發,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生意比較小,而且不怎麼賺錢。比如一件30元左右的水果,一件代發的利潤空間也就2-3塊錢,然後卻要承擔壞果售後,市場波動,以及可能的壞賬等等這些一系列的風險。

  這麼低的利潤,搞一件代發划算嗎?


讓人又愛又恨的鮮果“一件代發”

鮮果一件代發怎麼來的?

  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可以在眾多購物網站上找到天南海北的商品,甚至有的店鋪可以滿足你所有的購買需求,那麼一個小小的店鋪怎麼會有如此豐富的品類,到底是如何操作的,答案就是一件代發。

  值得肯定的是,這種新型的交易方式很好地連接起了交易的各個環節並帶來了各種紅利,但是在水果生鮮領域做一件代發絕非易事。

  那麼,作為產地該如何才有可能做好一件代發呢。

  1.做好品控、包裝,保證產品與水果店明顯的差異性,質量高於普通水果店。

  2.保證水果的售後,一個沒有售後的代發商註定是沒有市場的。

  3.薄利多銷,把利潤空間儘可能地留給合作伙伴,代發本身就是一種供貨批發的業態,不能指望用零售價去和分銷商談合作。

  4.貨源的穩定,保證有單必發,不能出現經常性缺貨,一旦缺貨無疑會對分銷商造成麻煩,降低顧客體驗感。

  5.規模化、低成本化,只有在規模的基礎上才可以降低各種成本,保證合作的穩定性。

  但是,就算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前提下,有些地區的產品仍然無法獲得大的交易量,這種現象在一些偏遠地區尤為嚴重。

  在和一些分銷商的交流中,源味君發現,許多一件代發正在慢慢偏離產地直髮。

  以甘肅天水為例,天水花牛蘋果,這個具有明顯地標性的水果,正在被外地(如西安)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的水果商代發,通過各種圖片、視頻的加工,美其名曰產地直髮,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一些假產地發貨的快遞費用便宜。

  對於這種投機取巧,以次充好的黑心商家,市場終究會給出答案。但是目前來說,有許多電商願意與這樣的假產地來合作,因為價格低,有利可圖。

  在這種惡性循環下,生鮮電商的上下游都在進行著激烈的價格戰,真正的產地直髮危機重重。

  做一件代發需要哪些能力?

  那麼,如果你是B2C的銷售平臺,如果想做一件代發,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渠道整合能力

  沒有渠道,一件代發無從談起。你需要有自營渠道能力或者深度合作渠道保證基礎出貨量,否則無法讓整個體系正常持續地運作。

  目前有電商渠道,微商渠道。電商渠道有量但是利潤薄,微商渠道利潤不錯,但是服務成本很高,訂單比較分散。

  貨源組織能力

  這裡說的貨源組織能力不是說你能採購到果子,這個大部分可以做到,我所說的能力,是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時對於貨的數量,質量,價格都能做到相應地可控。

  倉內作業能力

  倉內作業也不是簡單的安排工人打包,那個只是一個搬運工的活。你需要去考慮單包裹打包成本(紙箱,耗材,人工,倉庫租金,水電等),以及倉內損耗如何管理和控制,挑出來的次果怎麼處理,如何統計水分蒸發損耗。

  最後你會發現,一件代發生意跟富士康做工廠基本沒差別,拼的是精細化管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多少同行的打包工還都是坐在地上作業,效率慢不說,無法形成小組配合,人員之間會有很多無謂的走動,效率極其低下。

  簡單衡量倉內作業能力,首先看他是否有打包工作臺,大家不要笑,用我這幾年跑原產地的經驗告訴各位,能用工作臺操作的真的不多。

  快遞調度能力

  快遞主要是從時效和成本出發,設計物流方案。從本地網點發貨還是跟區域市場部直接合作。哪些地區選擇中通,哪些選擇圓通等,甚至根據渠道來選擇快遞,某些性價比渠道就可以選擇百世或者韻達、天天。

  說了這4個能力,我們發現其實想做好一件代發遠沒有你想象的這麼簡單。

  就單單貨源組織來說,如何做庫存來實現24小時內發貨,如何應對天氣,如何應對同行競爭,這些都是很深的學問。

  水果一件代發差不多已經發展了1年多2年的時間,可還在堅持做的已經少之又少。為什麼?

  首先是不賺錢,其次是不賺錢的情況下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再者就是慢慢發現這個其實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活,一般的公司根本幹不好。

  一件代發本質上是一個企業服務,是2B的生意。2B的生意比拼的是規模,有規模才有效率以及成本優勢。

  所以一件代發註定在未來是一個寡頭生意。

  未來在某個產區,能夠做一件代發或者供應鏈服務的也就那麼1-2家。只有壟斷,所有渠道都能整合進來,規模能讓你持續優化供應鏈,更穩定的供應鏈又能吸引更多的渠道,變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一點延伸思考:農業究竟難在哪裡

  以下為一個農產品銷售平臺的業內人士的心聲,源味君認為很具代表性,分享給大家,也許能帶來一些深度的思考。

  當初想進入農業時,只是覺得農業最多是髒些、累些、亂些、落後些、粗放些。而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總是能混下去的。落後粗放也是好事,到處是機會。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當初還是“天真”了點。

  受到消費升級的感召,伴隨著生鮮電商熱度的提升,水果消費的興起,想著從水果電商切入大概是好的,微商?微商城?社群?會員?傳統電商?都去思考過,也或多或少嘗試過。

  損耗大,售後難,利潤薄,價格波動大,供需不穩定是水果電商繞不開的“原罪”。行業94%都在虧損也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那時總在兩個點之間糾結,做量還是做品質?

  做量的話,一個價格波動就虧損嚴重,當時抱著一種幻想,前期佔據市場份額,後期推廣成本就能降下來了,也能形成規模效應,採購、包裝等各種成本都會降低。這大概也是很多商家期望的,所以價格戰就猛烈起來了。

  最關鍵的問題是,控成本帶來的低質,又反而導致店鋪信譽降低,客戶大量流失,得不償失;而做品質,又需要優質貨源。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嘗試過“外地一件代發”——“本地一件代發”——“批發市場調貨自己發”——“代辦調貨自己發”——“基地直採自己發”,每一種模式都有其優點缺點,做的越深相對越成熟,但複雜性也越高。

  而從經驗來看,要做好真正的品質,做出品牌,沒有優質基地很難成功。

  那麼問題又來了,搞調研、做認證、籤基地雖然耗時耗力但還不是最難的(其實真正的優質基地並不多),真正難的是,要完全包銷,品質果可以選出來,非品質果總也得銷售出去。

  那麼,要麼批發,要麼給別人一件代發,批發又不是我們擅長的,給別人一件代發,發差些的果,多少又有些“愧疚”。

  以上,還只是一個產品,麻煩的是,我們嘗試了很多產品。對於農產品來說,真的跨品類如跨行。

  每個產品在採購、分選、包裝、儲運等都各有各的問題。我們先後嘗試過李子、櫻桃、羅漢果、砂糖桔、滑皮金桔、芒果、梨、紫薯、檸檬、百香果、芋頭等等多個產品。

  這可能也是大多數水果電商公司的選擇,因為水果具有應季性,也具有關聯性,所以多品類可以更好地延續和用戶價值最大化。但每個產品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坑”,我們往往也過高地評估了自己的運營能力和供應鏈能力。

  水果的高風險源自它的不穩定性,價格不穩定(行業報價都稱“時價”,一天變動幾次很正常,每次波動10%也很正常),品質不穩定(同一批貨,同一個基地,同一個產區,品質都可能不一樣,再加上供應商本身的不確定性),供應不穩定(受天氣影響,受生長週期影響,受信息不對等影響都很大)。

  除了不穩定,還有包裝不合理、存儲不合理、運輸週期長等帶來的損耗風險也非常大。

  還以百香果為例,整個3月份,百香果的價格翻了2倍多,當時為了搶果(已經是尾果),飢不擇食,拉回來之後,天氣冷,熟不了,加上回南天溼度大,儲存了7-10天后,全部壞掉,虧損很大。

  痛定思痛,我們開始收縮,儘量減少品類,並且制定了較嚴格的規範和流程。

  其次,我們開始對產品進行持續性調研和技術研究,百香果是我們的重點產品。從一知半解到一步步摸索,到與整個行業建立聯繫,調研交流,在慢慢成長。

  甚至還做了很多超前工作,比如基地認證標準、分選標準、採購計價模型、甚至還想對百香果供需進行建模,以對中期(7-10天)價格進行預測。

  在技術研究這塊,除了產品基本特性,還對產品包裝、儲存等做了長期研究,當然這是個很難的過程。

  此外在種植端,我們看的資料也達到10萬字以上,在市場調研以及合作規劃等研究上也有10萬+字。我們開始逐步轉型並定位為專業百香果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商。

  要改變或者顛覆一個產業非常難,特別是在農業農產品的源頭,用互聯網領域常見的“降維打擊”很難成效。

  與批發商、農戶、合作社打交道也不是我們所擅長的,在這個“叢林裡”也有很多的“潛規則”。充斥著的往往是“零和博弈”,你坑我來我坑你,產業既是各自為政又互相傾軋。

  人情、面子在交易和合作中還佔據很大比例。因為沒有人能把控風險,所以風險真正爆發時候,都會互相轉嫁,轉嫁不了的就暗自承擔。而粗放的、惡性競爭的無疑又會放大風險爆發的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中也漸漸學會“沒有對錯,只有利弊”,即使忍無可忍,但還是要維持合作,無論是口頭預定還是合同條款,都沒多少約束力,這也許也是農產品行業的另一種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