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前者雖難,但加倍努力或可做到;而後者則可遇不可求。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書:賴瑞和的《杜甫的五城—— 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這是一本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訓的書。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賴瑞和(1953—),曾就職於香港、臺灣多所高校。我們大陸學界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中古史研究,尤其是他研究唐代文官制度的系列成果。但是,賴先生的文學、文化隨筆,同樣出眾,《杜甫的五城》就是其中的一本。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賴瑞和先生

書名取自杜甫《塞蘆子》前兩句: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選這張圖還有些嘀咕,畢竟這些年被惡搞太多了

這“五城”,指的是唐代河套地區的五座軍城:

豐安、定遠、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和東受降城。賴瑞和先生研治中古史,這些地理名稱耳熟能詳,但“迢迢”之感,卻始終未能親自體會。這便是本書的寫作緣起。他在序言中寫道:

“我常想,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搭乘火車,沿著黃河,走這一段路。從現代的蘭州出發,往北走,經中衛、銀川、平羅、五原和包頭,一直走到呼和浩特,去感受‘五城何迢迢’的滋味。”

於是1988年暑假,賴瑞和開始籌劃大陸到旅行,此後一直到1993年,他先後九次赴大陸旅行。筆者據百度百科的相關介紹加以統計,賴先生的遊歷距離達到了48658公里!完全當得起“行萬里路”!

他基本遊遍了唐史中重要的歷史名勝和文化地域,滿足了自己深入歷史語境、地理語境中去感受文化記憶的初衷。《杜甫的五城》一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賴瑞和說,他的“壯遊”,是為了實現文學青年的旅行之夢。其實,旅行與寫作遊記一直是古代文人未斷的傳統。而且,來先生“遊”起來便一發不可收拾,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過客”。

他筆下的《杜甫的五城》,有面對歷史遺蹟無盡的遐思,有各種乘坐火車、客車的奇遇,有住宿下榻的千般體驗,更有臨風把盞的種種愜意。在別人看來,這種痴迷的旅行或許乏味和無趣,但在賴瑞和看來,卻是十足的過癮。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看到有人苛責本書說,記載的出行乘坐細節太多了,反倒是涉及歷史文化時卻一語帶過。而我向來認為,沒有生活的人,學問也未必能做好。學問並非一味地皓首窮經,也需要情懷、情趣,需要在嚴肅認真之中有那麼一絲跳脫與活潑。學問需要好玩。本書除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情懷之外,賴瑞和還以一個非大陸人的視角,記錄了八九十年代之交大陸的風土民情。這不僅令我想起了R.D.詹姆森的《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民俗》,他們在感覺上有相像的地方。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當初是導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說是作為學術生活中的輕鬆讀物,蠻不錯的。我也聽話地一口氣讀完了,讀的過程中,常常被賴先生的酣暢遐思、把盞小酌、微醺看世界這些“小資情調”所感染,時不時地產生喝酒的衝動後來有幾次到外地開會或者短遊,也有意去模仿和捕捉賴先生這種情調。現在,雖然很多內容記不得了,但這些印象卻深深地留在記憶裡,有時候還想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呢。

在賴先生此書出版前七年左右,餘秋雨先生的大作《文化苦旅》轟然面世,遂致洛陽紙貴,引發了一波文化懷舊與創傷書寫的熱潮。《杜甫的五城》於千禧年前後在臺灣出版,到2008年才首次在國內面世。雖然《杜甫的五城》與《文化苦旅》大體上同處九零年代,但它們展現出的文化意味卻各各不同。不過,作為世紀之交的產物,對照著都讀一讀,即便不是中文從業者,也會生出無盡的文化遐思吧。

杜甫的“五城”,賴瑞和情根深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