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下,職場採購是否常常成為“補鍋匠”

思考一下,職場採購是否常常成為“補鍋匠”


李宗吾的《厚黑學》裡面,有一則著名的故事 --- “補鍋法”。

你的鍋爛了,需要去找人補鍋,補鍋匠背過身去,把裂縫敲得更大了。對你說,看,這鍋都壞成這樣了,你還不如去買個新的。你說還是要麻煩你幫忙看看能不能修呀。

於是補鍋匠把你的鍋補好了,你對他千感謝萬稱讚說他的手藝好,付了雙倍的修理費。暗暗自喜,比買個新鍋便宜多了。


思考一下,職場採購是否常常成為“補鍋匠”


01

在企業中,很多時候,採購硬生生被逼成了“補鍋匠”


“只有降價才是你的唯一業績。”--- 於是只能讓供應商提高報價,每年降一點點,這樣來體現採購降本的價值。


“怎麼又要投資一套備模?原來那一套產能不夠嗎?”--- 於是,單一供應商卡脖子要求漲價的時候,半年損失了十套模具的利潤。


“這家供應商價格便宜15%,現有供應商賺錢賺翻了吧!” --- 於是,當新供應商超低價進入後,企業面臨著無止盡的質量投訴、三天兩頭斷供鬧漲價。


而最終,你卻落了頂“管理不善”的帽子。


採購工作涉及成本,職責重大,因此種種羈絆也越多。採購經理們也懶得去解釋更多了,滿腦子只是在思考,當鍋真的裂大了,自己有沒有能力去修補。


02

“補鍋匠”是如何養成的?


可能很多管理者不愛聽。但是事實就是,大部分的“補鍋匠”,很大原因是企業的上層管理團隊養成的。很多企業從架構組織、到管理者,並不懂採購、不重視採購、不信任採購。

思考一下,職場採購是否常常成為“補鍋匠”


因此,企業老闆管理採購,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 重視採購的重要性。採購職能不能理解為企業裡面花錢的,而是公司成本的管理者。採購的管理成果,是企業利潤。因此,企業需要對採購給予一定調動內部資源的授權,要對提升採購人員專業化提供大量支持及監督;


2. 尊重採購的專業度。企業老闆一旦決定啟用一位採購經理,就不能以懷疑的目光審視他的一切,這會讓他無從開展工作。企業採購行為並不是簡單的一買一賣,採購價格制定涉及到的細節之多,超過其他人的認知。採購人員工作在市場一線,對於市場的供應、企業的需求有著最清晰、具體的掌握;


3. 採購策略的連續性。

很多公司設計了採購輪崗制度,這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合規風險。但是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前任制定的合理策略不得不由於輪崗,被繼任者中斷、甚至推翻,而很多重要降本項目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落地。最終導致降本項目夭折,甚至企業形象、商業信譽受損;


4. 監督過程,更注重結果。商場如戰場,為了達成企業的利益,採購們需要有很多手段。片面的事實、階段性的混淆信息,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會引發一些內部的疑問。但是,老闆們需要更加關注,採購策略的最終結果是否符合企業長期利益,而非鑽研於每一個個案。


對採購業務足夠的重視、對採購策略給予充分的信任,通過系統性的方法及制度規避風險,才能將採購真正的價值發揮出來。


03

“補鍋匠”如何自我救贖?


然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全部是因為組織不信任、老闆不重視嗎?


事實上,由於種種原因,採購專業化程度不成熟,也導致這種情況常常發生。


我們還可以作些什麼,避免淪為企業裡的“補鍋匠”呢?


思考一下,職場採購是否常常成為“補鍋匠”


1. 建立積極的個人及專業形象。我對採購的理解向來是主導公司上游供應一切事務的職位。因此這是一個需要有大局觀的職位,以公司上游供應的全局利益為導向(因此越來越多的公司倡導TCO,而不是簡單的成本觀念)。一個優秀的採購,需要建立自己的影響力、需要培養大局觀、及供應鏈整體風險意識;


2. 培訓你的老闆,以及跨部門的工作搭檔。很多時候由於跨部門工作搭檔的一句話,洩露了你籌備以久的第二供方的項目計劃;很多時候由於老闆聽說了一些相反的市場信息,為此你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信息去證明你的方案是正確的。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有意識的去培訓他們,如何與供應商交流、如何識別商業活動中的各種信息、以及如何區分企業微觀業務與宏觀市場的差異;


3.

保持敏銳的市場嗅覺。採購如果僅僅專注於自身的業務,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瞭解供應商所在的行業、瞭解自己企業所在的行業。如果你知道你更多供應商的成本水平及優劣勢;如果你知道你的競爭對手在使用哪些供應商、他們的成本大致是怎樣的;如果你知道行業市場中有哪些新的降本方向…你在整體供應鏈中積累的信息越多,你的採購策略才會越豐富、全面,主動權才會越大;


4. 學會彙報。如果常常覺得自己的工作很被動,那麼彙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彙報會讓老闆有參與感,但也不必事無鉅細。初步彙報主要目的是獲取老闆對於事件的態度;中期彙報是為了與老闆明確執行方向;而最終彙報,唯一的目的是獲取管理團隊的同意,因此可視化強調投資收益比、提示風險、設定解決方案的兩套不同的計劃。


思考一下,職場採購是否常常成為“補鍋匠”


最後,如果你有一些好的想法、或者意識到一些風險,由於種種原因無法開展工作。這時候,會議紀要顯得尤其重要,記錄出你提出的建議、記錄出討論的結果。雖然我們不想當“補鍋匠”,但是也千萬不要當“背鍋匠”呀。

*思考一下,職場採購是否常常成為“補鍋匠”來源網絡如有重複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