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曹操與南匈奴的“內黃之戰”,曹操或為袁紹的打手

在《三國志 ·魏書·武帝紀》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這件事發生於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春季,在此戰之前,曹操又擊敗侵略魏郡、東郡的黑山軍白繞、於毒、眭固等人。當時曹操作為東郡太守(打白繞的時候不是,因為擊敗白繞被表為東郡太守),討伐入侵自己所轄境內的黑山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過內黃並不屬於東郡,而屬於冀州魏郡,是袁紹的地盤。曹操為什麼要到內黃討伐於夫羅呢?如果說是因為內黃距離東郡較近,曹操此舉的目的在於禦敵於外,那麼作為冀州牧的袁紹此時又身在何處呢?結合當時的背景,小編認為“內黃之戰”包括之前與黑山軍作戰,都是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的一部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公孫瓚、袁紹、曹操、黑山軍、南匈奴之間的關係

要了解“界橋之戰”與“內黃之戰”的關係,首先要知道參戰方之間的關係。“界橋之戰”的參戰方是冀州牧袁紹和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內黃之戰”的參戰方是東郡太守曹操和滯留在東漢的南匈奴於夫羅部。如果算上之前與於毒等人之間的戰鬥,還要加上盤踞在太行山脈的黑山軍張燕。

聊一聊曹操與南匈奴的“內黃之戰”,曹操或為袁紹的打手

曹操與董卓部下徐榮的“汴水之戰”中,他的兵力基本上損失殆盡,不得不要揚州募兵。根據《三國志》以及《會稽典錄》的記載,丹陽太守周昕先後支援曹操上萬的兵員。又根據周昕三兄弟受袁紹指揮與袁術部下孫堅爭奪豫州一事來看,周昕當為袁紹的部下,至少是盟友。那麼此時曹操與袁紹的關係就非常明確了,曹操的兵是袁紹的;曹操再次募兵後進入河內,正是袁紹的屯兵地點;曹操在濮陽擊敗白繞,袁紹立即表曹操為東郡太守。這個時候曹操與袁紹應該是介於同盟與部下之間的關係,就和後來劉備與陶謙的關係差不多。

聊一聊曹操與南匈奴的“內黃之戰”,曹操或為袁紹的打手

而公孫瓚與黑山軍、南匈奴屬於另一個陣營。談到東漢末年兩大陣營,基本上會說到袁紹、曹操、劉表為同一陣營;公孫瓚、陶謙、袁術是另外一個陣營。在後者的陣營中,還有黑山軍和南匈奴,但他們的影響較低,所以經常被忽略不計。這一點從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發生的“匡亭之戰”中可以看出來。“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於夫羅等佐之。”而且很多史料都能夠證明,在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戰爭中,黑山軍始終是站在公孫瓚這邊。這或許是因為“遠交近攻”的關係吧。

“界橋之戰”與“內黃之戰”的時間

袁紹與公孫瓚的關係徹底惡化,是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袁紹與袁術爭奪豫州之後。因為在這次戰爭中,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越(當時在袁術一方)被袁紹一方射死,公孫瓚歸罪於袁紹身上,決定進攻袁紹。根據《後漢書·袁紹傳》以及《後漢書·孝獻帝紀》中的記載,在初平二年冬季十一月,公孫瓚南下到冀州渤海郡,在東光正遇到北上的青、徐黃巾。擊潰黃巾軍後,公孫瓚士氣高漲,而且吸收了一部分黃巾軍,軍勢更盛,準備向鉅鹿廣宗進軍。而根據《孝獻帝紀》中的記載,“界橋之戰”結束於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一月到四月之間。可以看到從初平二年冬到初平三年春,袁紹一直承受著公孫瓚的軍事壓力。

聊一聊曹操與南匈奴的“內黃之戰”,曹操或為袁紹的打手

而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的記載,曹操擊敗白繞,成為東郡太守的時間在初平二年七月以後;曹操以“圍魏救趙”的計策逼退於毒、擊敗眭固、於夫羅等人的時間是在初平三年四月之前。這個時間正好符合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的時間。加上參戰方的或聯盟或敵對的關係。所以小編認為“界橋之戰”與“內黃之戰”之間存在聯繫,是兩個陣營同時進行的不同的戰場。

對“界橋之戰”與“內黃之戰”的重新梳理

如果“界橋之戰”與“內黃之戰”確實存在聯繫,在這個基礎上,小編再對這場戰役進行重新梳理。在初平二年到初平三年,公孫瓚從渤海郡西進到鉅鹿郡。公孫瓚的軍事實力強於袁紹,擁有超過一萬的騎兵部隊和超過千人的精銳騎兵——“白馬義從”,本人也具備相當豐富的軍事經驗。為了對抗公孫瓚,袁紹不得不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向東行進,導致魏郡空虛,以及與河內的曹操(這個時候曹操應該在河內)聯繫薄弱。

聊一聊曹操與南匈奴的“內黃之戰”,曹操或為袁紹的打手

黑山軍、南匈奴於夫羅部與公孫瓚屬於同一陣營,趁袁紹後方空虛的時候入侵到魏郡、東郡,其目的或許是單純地趁機劫掠,或許帶有切斷曹操、袁紹,與公孫瓚對袁紹前後夾擊的戰略目的。兗州刺史劉岱屬於袁紹的盟友,但是其部下東郡太守王肱的軍事能力實在太匱乏,無法對付黑山軍。於是曹操從河內移動到東郡,擊敗白繞,其軍事能力得到袁紹的認可,被表為東郡太守。但黑山軍、南匈奴的威脅依然存在。這也解釋了曹操在當時為什麼不在東郡治所東武陽,而在東武陽與太行山之間得到頓丘。

聊一聊曹操與南匈奴的“內黃之戰”,曹操或為袁紹的打手

之後於毒進攻東武陽,或許是因為實力不足的原因,曹操沒有回頭消滅於毒,而是做出向西進攻於毒老巢的假象,迫使於毒撤退。於毒部撤退後,黑山軍實力受到削弱,曹操繼續進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的眭固,以及在魏郡內黃活動的於夫羅,保護袁紹後方的安穩,同時也起到了屏障東郡的效果。可以判斷出,曹操這個時候對袁紹的依附程度很強,他手中的資本和東郡太守的政治地位都來源於袁紹,當然也要受到袁紹的調遣和安排。

聊一聊曹操與南匈奴的“內黃之戰”,曹操或為袁紹的打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志·魏書·張楊傳》中有一段記載,袁紹的部將麴義曾經在鄴南擊敗過於夫羅。而內黃就是在鄴城的西南方。麴義擊敗於夫羅的時間當在初平二年七月到初平三年四月,同樣符合“界橋之戰”與“內黃之戰”的時間。有人認為麴義擊敗於夫羅與曹操擊敗於夫羅是同一場戰役,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那麼曹操擊敗於夫羅的時候,袁紹應該已經擊敗公孫瓚,然後回頭處理黑山軍與南匈奴。總的來說,小編認為曹操擊敗黑山軍、於夫羅僅為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戰爭的一部分,且未必是曹操個人所為,曹操很有可能借助了袁紹的力量。只不過《武帝紀》中隱去麴義,只突出曹操的作用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