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愛囤“末日食物包”保質期一般有二三十年


美國人愛囤“末日食物包”保質期一般有二三十年


編者的話:“如果世界因災難而崩潰,你最不需要擔心的是今天晚餐應該做什麼”這是美國售賣“末日食品”商家的廣告語。西方不少國家都有很強的“末日情結”,老百姓平時就有儲備習慣,這次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很多商家更是抓住商機,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末日食品”。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王婉迪


最近美國一些大型連鎖超市開始推出“末日食物包”,顧名思義,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也可以求生的食品儲備。“末日”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是部分商家為了營銷產品所想出來的廣告詞,意在表示產品的儲備豐富,可以應對大型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美國的許多大型商家都推出了此類產品,可以在實體店購買或者網上訂購。雖然看似太過誇張,但這種食品儲備方式備受歡迎,如今各大網站的“末日食物包”在推出的幾天內就已售罄。


這些食物包的價格從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環球時報》記者在網上看到一款售價157美元的食品包,上面寫著“兩週應急食品補給(每天1500卡路里)”。食物裝在一個黑色的塑料桶裡,裡面按照不同的食材分為一個個黑色密封袋,商家的描述顯示這些食物的保質期為25年,黑色密封袋一共四層,並且建議在斷電、自然災害、疫病流行期間食用。食物的內容包括奶酪通心粉、炒飯、薄煎餅、燕麥粥、土豆濃湯等。


最讓人驚訝的是那些價格高達四五千美元的超大食品套裝,裡面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不僅有真空包裝的糧食、肉類,還有脫水的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搭配齊全,能夠滿足全面的營養需求,這五六百罐食品的體積也蔚為壯觀,放在一起堪比一個集裝箱,商家宣稱可以供四五個人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吃上一年,保質期也有二三十年之久,可以瞬間把家裡變成一個“食物銀行”。
在美國,有一類人是“應急食品包”的忠實擁躉。在著名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裡面的主角謝爾頓就是這麼一個人,因為家裡的常備應急食品包只夠他和室友兩個人吃,他甚至會拒絕有客人前來過夜,理由是如果發生意外,家裡的儲備食物就會短缺。雖然只是一個笑料,但也能夠看出應急食品儲備是許多美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小題大做的“末日食物包”在美國如此受歡迎?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英美等國家就已產生了對“世界末日”的憂慮,主要的恐懼來源於核戰爭、宗教衝突、經濟崩潰等,這種擔憂的心理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體現,也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那時候的人們就有修建防空洞、避難所、儲備生活物資的習慣。“冷戰”和“大蕭條”的出現更是堅定了人們應該隨時為意外事件做好準備的心理。上世紀60年代,“生存主義”一詞誕生,主要是指用儲備生存物資、學習生存技能等方式來防備以後可能會出現的災難。許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美國這個國家從立國至今,並未在本土遭受過太大的災難,因此美國人普遍認為自己對大型危機的承受能力並不是很強。另外,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許多人也有一種“與其等待救助,不如依靠自己”的思想,這些都是造成“末日食物包”脫銷的原因。


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大多數美國人即使不進行過分的食品儲備,也很喜歡在颶風、暴雪等自然災害或者流行病感染季節搶購一些食物和日用品。如果仔細觀察,超市裡最先被搶購一空的都是罐頭食品、冷凍食品和瓶裝飲料。與中國人鍾愛生鮮食品不同,美國人從飲食習慣上本就不排斥食用大量的罐頭食品,也不會認為“末日食品”不夠美味。家家戶戶常備的食品大量都是午餐肉、速凍培根、真空沙拉醬和意麵醬、盒裝的麥片等乾燥、速凍、抽真空的半成品,甚至連雞湯和骨頭湯都有量產之後的軟包裝商品,加熱後就可食用,而這些食品的內容本來就和“末日食品”極為相似。所以“末日食品”從某種程度上只是把他們熟悉的食品換了名字而已。


“世界末日”的概念植根於西方文化中,讓美國人自幼就有一種“末日危機”,而近年來相關題材的書籍電影等風靡世界,更讓末日來臨的恐慌變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還有美國人說,如果真的有“末日”,需要的也絕不僅僅是食物,美國人家裡一般會配備一個應急醫用箱,裡面配有創可貼、繃帶、手套、常用藥品等。還會有一個應急的工具箱,包括各類電池、手電筒、頭燈、護目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