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被忽視的一首小眾詞,如畫風光裡都是淚,句句醉人,字字含愁

秦觀筆下的詞,總是那樣疏秀含愁,深婉迷離。

《點絳唇·桃源》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秦觀被忽視的一首小眾詞,如畫風光裡都是淚,句句醉人,字字含愁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新黨執政,元祐時的舊黨遭到打擊,秦觀無可倖免的在被貶之列,本在國史院編修之位的他一路接連遭貶。至紹聖三年(1096年),秦觀已被貶至郴州(今湖南),這首《點絳唇》便是秦觀在遭貶之路亦或已居於郴州時所作。他鄉蕭索,多少的失意哀愁,多少的可言盡之意,和那些不盡之意都在其中。

上闋寫道酒醉後的我輕漾小舟,任那流水載著小舟到花開深處。醉後在湖中蕩著輕舟,真是一番別有自然意趣的雅事,醉意輕濃,隨舟而漾,流水和著輕風,讓人沉醉。“花深處”便是詞人將其理想化為詩題中的“桃源”之地了,他多希望那花深處就是世外桃源的入口,可是那世外桃源卻只能存在於靖節先生的《桃花源記》裡。

秦觀被忽視的一首小眾詞,如畫風光裡都是淚,句句醉人,字字含愁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開篇中寫道“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隨溪而遇桃花源,多麼相像,又多麼不同。相像的是流水引於繁花處,不同的是《桃花源記》中漁人沿著桃林找到了那世外桃源,而秦觀隨舟而至的花深之處,除了繁花,並無桃源。

想來秦觀在當時也是此種心情吧,所以他在接下來寫道:“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糾纏於俗塵之事,終究是沒有辦法在這遠離塵囂的花間之境生活的。這裡的花間既是指小舟漂流所致的湖中花間處,也是指遠離繁華的山水之間,但終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世俗繁物總是不能真正擺脫的。

秦觀被忽視的一首小眾詞,如畫風光裡都是淚,句句醉人,字字含愁

湖上泛舟,隨波而漾,不覺已是夕陽欲晚,水面煙波浩蕩,在夕陽的映照下霧靄迷濛,霞光千里。這是下闋所寫之景,詞人內心由醉漾輕舟的愜意爛漫,轉為感嘆桃源無尋,甚感惆悵彷徨。湖中的盛花之地激發了他隨舟而漾的興致,同時也引發了他內心長久的愁鬱,那愁鬱來自宦海遭貶的接連打擊,來自世事難料的諸多遭遇,更來自離家輾轉的顛沛。

正沉浸在那彷徨鬱結的愁思間,忽然風起,便有了“山無數,亂紅如雨”,這是一派情景和諧的夕陽煙波裡突然而來之景。青山無數本就存在,山重水複間,晚風吹來,落紅如雨般灑下,似乎是專來迎合詞人的愁緒一般。紅花飛離如雨,原來這是暮春了,一句“亂紅如雨”,仿似傷春,卻又不是傷春,因為心頭本來就有揮不去的悲愁心事,只是時節正好,落紅也正巧罷。

秦觀被忽視的一首小眾詞,如畫風光裡都是淚,句句醉人,字字含愁

浩渺煙波,山無數,自己身在湖上,渺小如粟。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和這眼前揚落的亂紅是同病相憐的,亂紅沒有力量掌控命運,自己不也如此嗎?罷了,不如盪舟歸去吧。這就到了詞的最後,秦觀以一句“不記來時路”結尾,歸去之時,竟不記來時路,深深的無力感在一片朦朧詩意中盪漾開去,這樣的無力不是結束,正是開始。

歷史上,秦觀這次的貶謫生涯長達七年之久,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已是被貶的第三年。暮靄黃昏下,人不再少年,煙波浩渺裡,往事亦如煙。眼前的青山夕陽,好像皆懂得秦觀的失意,秦觀的彷徨,晚風已來,那些離恨悲愁終是無處安放的,它們裹挾著他,離繁花之地漸漸遠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