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老師·好》這部電影嗎?有何感想呢?

種金易


《老師,好》觀後感

今天晚上很榮幸也很幸運跟騰龍宇翔的小夥伴一起觀賞了《老師,好》這部青春電影。

網友評論說,這是一部有于謙(沒有郭德綱)的電影,可以看。

年少輕狂,年少無知,年少青澀。可是歲月匆匆,一晃之間,我們長大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圈子,青春時的汗水留在了課桌上,留在了常穿的那件球服上,留在了心底的小屋子裡,好像鎖上了。

鏡頭開始,老師跟同學們的際遇,這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師,這是一個有抱負的人。我想到我的老師,我是一個幸運的人,小學,初中,高中都是學校裡最好的老師。

小學齊老師,我母親的同學,對我很照顧,當時我媽想讓我去武校健身健體。校長勸阻我媽的一句話,我沒有去,繼續我的學業。

初中的司老師使我喜歡上了古詩。自己比照著古人的詩詞,開始了對古風美好的追求。

初中的英語老師,給我們補課跟電影的補課環節一樣,真的是同學們底子差,讓老師家補課,還在老師家吃飯,老師缺別無所求。年輕的青澀原來是甜的。年輕的人是美的。

高中孔老師是我的班主任,數學老師。也是帶我們去向大學的最後一步。以一種嚴格,寬容的風格高瞻遠矚的看著芸芸眾生。物理老師跟電影中的苗老師一樣,保送生,但是必須做老師5年還是幾年。高中時鼻炎是最嚴重的時候,成績下滑的也是最厲害的。就像電影裡的耗子,大病一場肯定會有一些變化。這個時候我想到的是身體好,學習才能好,身體好,生活才能更美好。

大學生活,對於老師的記憶沒有同學之間的多,我的大學生活滿滿的都是學生會的記憶。還有一群調皮搗蛋的男生忙著調皮搗蛋的事兒。

電影中是千萬大軍過獨木橋的高考場景。也是絕大部分家庭最關心的節點。

老師好,我們的老師都是好的,同學們都是好的,那個年代也是好的,高考這個事兒也是好的。可以說,如果去問每一個參加過高考的莘莘學子,現在99%都是沉甸甸的回憶。美好的,青澀的,熱血的,懵懂的,天真的,快樂的,遺憾的,衝動的,傻傻的,呆呆的。

電影中老師對於也對於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尤為關注和青睞。這個也算社會的常態,反應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可是也證實一個事實,社會叢林生存法則中,優勝劣汰。你就該優秀,沒有那麼多理由和藉口。對你好,那是為你好,對你不好,也是因為你不夠優秀,沒有能量吸引別人。但是作為老師也是真情實意為學生好,一個是為了學校評估,最主要的應該是對的起自己的良心,為學生負責的良心。老師應該對學生有責任,這個也到了師德這個要求。為人師者,育人成長。

最後影片是在安靜的為老師一搏,讓縣長為苗老師“平凡”。苗老師是省第一名,曾經被北大中文系錄取,在哪個年代因為成分問題,沒辦法只能做個老師。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苗老師的不幸。也是苗老師最大壯志難酬的一點。人生很多時候都處在十字路口,往東走可能陽光大道,往北走可能就是極寒之地。如何抉擇都是對的。只不過這條路怎樣才能讓我們實現自己的價值。

從心出發,無關對錯,青春無悔,砥礪前行。


小怪咖SS


感動,除了感動還是感動。畢業了8年,如果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今世的擦肩而過,那麼能與一個陌生人結為師生之緣是需要多強大的氣場與緣分。

《老師·好》講述的是本來考到北大的才子苗宛秋因為成分問題沒有能去北大深造而一輩子從事一個普通而神聖的職業--老師。當他被分配到一個別人都不想帶的班級後,從一開始的反抗到慢慢的師生融洽,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師生之情,讓人不禁也回憶起讀書時那些寶貴的時光。

老師免費給學生補課,老師籌款給學生治病,學生一開始毀壞老師的自行車,到最後全員去尋找老師失竊的自行車,一件件普通的事情正是我們校園中最真實的體現。

讀書時念著老師的不好,氣憤老師的嚴厲,畢業時因為相處的3年又難以割捨,或許這就是普遍存在的師生之情,相愛相殺。

如果我們能回到校園,回到書桌前,翻閱著課本,重新回顧那段校園時光,那該多好。而《老師·好》就是一部幫我們回憶的影片,紀念我們逝去青春的影片,也許看著看著不經意眼眶會溼潤,但是更多的,是內心真切的感動。


撕蔥看戲


《老師·好》並不是一部賣相太好的電影

師生關係是影視作品中的一大類別,無論是國外還是中國,都有不少佳作。國外有《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動聽》《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心靈捕手》《地球上的星星》等,國產電影也有《孩子王》《燭光裡的微笑》《鳳凰琴》《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等。這些電影的主題和呈現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在製造戲劇衝突上大抵相似,即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一開始往往是矛盾、衝突、誤會,但在老師充滿愛與關懷的教育下,師生之間的堅冰慢慢融化,學生最終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也由此烘托出老師高大偉岸的形象。

苗宛秋直言,他只相信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苗宛秋簡直是很大一部分中國式家長和中國式教師的縮影:他們的確對孩子非常認真,對孩子成績高度關注和負責,非常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擁有一個好的人生。但他們問題在於,喜歡打著“為你好”“為了你的學習和成績”的旗號,不遺餘力地壓制你的一切創新和自由。因此一到高三,苗宛秋就取消了所有副科,學校文藝節也不讓學生參與因為要爭分奪秒地學習。

《老師·好》都差點要成為一部有點深刻的電影了,直到電影最後15分鐘的一個反轉,讓它徹徹底底淪為一部狗血又煽情的末流片。本有希望考上北大的安靜意外出了車禍失去了雙腿,她錯過了那一年高考,而在拍畢業照時苗宛秋也因愧疚和自責“消失”了。之後電影進入了狗尾續貂的強濾鏡、慢鏡頭、配樂、MV和畫外音橋段,硬生生將這部電影主題理解為謳歌教師偉大、緬懷青春美好。一個鏡頭切換就是30年後,安靜開了一家書店,她的妝容看上去還是像是19歲,老態龍鍾的苗宛秋到她的書店看了一眼就走了,在感傷的配樂中,電影劇終。


東嘉木的影世界


這部電影,是那種大夏天裡搖著蒲扇,吃著西瓜,穿著背心時,攪和攪和用白開水泡出來的老茶葉——沒什麼新味奇淡,但是夠剔透,夠爽脆,撥開了如今已經很粘稠油膩的青春校園電影套路。

論人物設計,《老師·好》並不比同類電影高明

——強權專橫但心底裡慈睿平和的長者;莽撞霸道有暴力傾向但本性照舊善良的班霸王;優柔聰明,註定被愛上的女學霸;幾個高矮胖瘦齊全,平時插科打諢但危難時刻反差出帥氣的損友;一兩個會嫉妒的小同學;一定會造成阻礙的校領導。

比情節鋪設,《老師·好》也不是多跌宕起伏。

——涉及劇透不深談,一開始的懲罰對立,再到一兩個學生出狀況老師照顧,然後老師有問題學生幫村,再點綴上一點愛情和幾塊遺憾,老套路了,很多時候閉著眼睛就能猜到接下來的劇情發展。但這部劇難得可貴的地方在於,把得住。走的正,很多稍微一不穩就容易油膩化的情節點。這部電影守住了——然後就是,一片清明澄澈。


不需要我說,現在青春校園片的套路,著重在描寫友情和愛情。描寫愛情就是墮胎吃藥,感情升溫靠對吼,體現真愛靠放棄志願,然後一兩個誤會各找各的新歡。 這部電影也有愛情,但自始至終,點到為止不越界,男主女主的範兒是懵懂,曖昧,交流互動在課後補習和洗書包,在“她去參加活動了我也要去”的小心思,並且女主角一直目標堅定“比起激吻墮胎吃藥整天生死離別,高考重壓下的我們,肯定對這種更有共鳴吧。 描寫友情就是打群架,一起翹課進局子,最好中途還有一點小反目——哎呀,我們當時的友情多轟烈。這部電影也有友情,但主要是分飲料吃冰棍,共同攢錢買錄音機,互相整蠱、安慰、鼓勵,然後一起做點和班級有關的事——大多數人的友情,都是在這些小事裡的吧。

並且這部電影對主角老師和主題的處理,很好。 其實某種意義上說,老師才是校園劇中最重要的角色,除了用人盡皆知先兇後慈的胖虎技法,有些細節很真實並且貫穿全劇。比如毫無掩飾的偏袒,比如對好壞學生的有色眼鏡,比如一言堂和專橫,以及好幾個看起來要煽情和解的小地方,老師優先想的是先去複習然後責備。再加上被著重體現的中年危機和生活壓力,這些細節自始至終地把住了,人設就很立體。


最後,這部劇的幾個高潮/轉折 ——有打鬧,但沒發展到欺凌的程度。 ——有嫉妒暗算,但沒發展到分裂的地步。 ——有好幾出悲劇,但都給了溫和折中的結局 這部電影就是這樣,平平和和的白開水,但就爽在透亮,賣的確實是情懷,但情懷不油膩不粘稠。大可一看。


你滴益達朋友


怎麼說,很多人都看哭了的片子,我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觸,不知道為啥我知道苗老師很好,在許多方面,比如用自己的工資讓學生治病,不要錢給學生們補課,為了面子亦或是尊嚴勉強住在小房子裡,他的人生也是很無奈的,考上北大,還是在小地方當了名教師,破滅了自己的理想。但我還是不太喜歡,僅僅因為學習的優異就去美化一個人的全部,或者以為是壞孩子,所有的壞事就算不是他做的,也是他謀劃的。我覺得真的很片面,是的老師都喜歡好學生,但是有真正瞭解他們,又或者瞭解過壞學生心裡也有夢,也有真善美麼?我覺得是種悲哀。

我覺得那輛貫徹始終的自行車真是搶眼,彷彿一條線索,又是紐帶見證著鬥智鬥勇的歷程。帥氣的吳京竟然客串了體育老師,如果我體育老師那麼帥,我肯定好好上,啊哈哈哈哈!警察蜀黍有點小帥氣哈,雖然沒看清楚,嘿嘿嘿!來自單身狗視角的凝視,真是檸檬了呢!不過吐槽一下,吃醋的女生真可怕,不過受到了相應的懲罰。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有錢了不起哦!

那個編織蝴蝶竟然那個時候就有了耶,好神奇啊,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有玩過呢,哈哈哈,童年的回憶。這裡我以為女主死了,還有點小震撼,感覺是用一條命換來了一套房,一開始還壓抑來著,後面發現沒死,但還是註定悲劇。

有人覺得感動在男主的調虎離山計,並沒有偷走自己的處罰單,而是和女主的合照,怎麼說呢,我好像沒有get到感動點[皺眉]

還行吧,感覺就那樣,有種回到高三的感覺,滿滿的回憶殺,還是致敬偉大的教師們!!!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 ,

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

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

而是遇到了你們,

我才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







曉曉影視圈


這是一部可以引發70後80後集體回憶的電影。在那個時代,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既是矛盾的,也是和諧的。大多老師的責任感都非常強烈,這個責任感既表現在追求成績上,更表現在育人上。所以驕傲的老頭槓上了不聽話的學生,那一句獅子吼般的“你來啊”,膽魄之強大,直指人心。

管你最狠的老師,往往愛你最深,不然,他只需要放任你,你就只會成為一堆爛泥,你的前途人生與他何干?但每個老師都明白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絕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那麼簡單。

所以,這部電影讓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想起讀書生涯裡那些對自己管教嚴厲的老師,心底下都會湧起感激,尤其當初的壞學生,他們感激正是這些老師讓自己沒有成為社會中別人唾棄的壞人。

同時,這部電影也會讓很多人去思考,為什麼現下的師生關係變成了彼此防備敵對,時刻劍拔弩張呢?為什麼老師再不敢去管學生?

個人認為,老師是教育裡的主角,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每一個群體裡總有幾個害群之馬。就因為這幾個害群之馬,教育上層,家長,學生全都針對老師。立法針對教師,不懂教育的家長插手教育事務,學生知道教育法規會保護自己,動不動就向上層舉報。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個老師都先求明哲保身,怎麼還會有大愛之心去管理學生?對學生來說,箇中得失真是一言難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