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中 ”

言“中”

在一起談話中,你的普通話再標準,只要在表示認可的時候出現“中”,那說明你和河南省有絕對脫不了的干係。“中”在河南方言裡代表了“行、好、可以。”為什麼呢?首先,華夏的發祥地在黃河的中下流,有“中土”一說。居住在 “ 中國 ” 周圍的少數民族,往往被叫做“四夷”。 “ 中土 ”原意就是“中原、中國”, 狹義的中土就是現代的河南一帶,而廣義的中國是除了中原地區外,還包括山東省、山西省、河北省、陝西省等的一部分。

華夏民族又講“中庸”, 中庸一直是儒家的重要倫理思想。中,即是中和、中央; 庸, 是平常、正常道理。中庸就成了不偏不倚,隨意調和。所是儒家思想一直將中庸作為自己的最高道德標準。它也成了統治者頒佈條文的依據和指導思想。它與《孟子》、《論語》、《大學》四書成為做人的基礎和準則。

在統治者眼中中原地區又泛指“中國”, 現在我們對祖國的稱謂親切地叫“中國”。中原之所以能得到發展,與歷朝歷代的經濟文化中心都是在河南一帶,所以,爭奪天下叫角逐中原。這樣,“中”就代表了對一切事物的默認、許可。中也成了中國的中,我們也一直叫自己的國家是中國,在很多方面都將自己置身於世界的中心位置。中國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西周武王時期,即“中央之國”。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登封南)用土圭測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不見日影,認為這兒就是天下的中心,華夏民族也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別的劣等民族都應該臣服於他。其實,在古代“中國”並不是專指國家,而是首都。比如《詩經》大雅中就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裡的中國,就是京都的百姓。“把京都的百姓安排好了,管理經驗向四方推廣,別的地方自然就安定了。” 其次泛指中原,也就是特指現在的河南省及周圍地區。再次才是中國,因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在此地建立集權統治方才是中國 , 最早的出現在 19世紀中葉,也就是鴉片戰爭後,稱侵略者為西方列強,自己對應方中國。

中國是世界之中心,河南省是中國之中心,首都又是一個國家的中心,歷史上有許多朝代都定都(中)在河南,使河南成為經濟文化中心。中庸又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這自然讓生於“中”長於“中”又奉“中”為至上的河南人自然在表達滿意時用“中”。雖然“中”啟用於何時無法考證,但可以說當時一定很時髦、很酷,因為它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家都喜歡聽別人說的一個字就是“中”,因為它落地有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