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用上班,心理卻沒底,怕出錯,這是什麼心理?

陪希綻放


心疼您幾秒鐘,我們可能是同一個類型的人。

您可能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

然後再區分一下你是屬於什麼類型的,我們兩應該是缺乏安全感類型裡面的兩個分支。

你的情況我沒有,但我的狀況是對人的,如果是一件和人密切相關(親人啊,朋友啊)的事情,事情我去辦了,在沒有得到對方肯定之前,即使事情辦的再好,我就一直擔心他們不滿意,不符合要求。

你如果沒有我的情況,只是對工作有關的事情這樣,那應該是在工作環境中缺乏安全感,說明平時在工作中有一定壓力,要麼你的老闆或頭兒比較嚴格,經常給你不信任;要麼就是你對自己或者下屬比較嚴格謹慎,如果有下屬呢,下屬又不太讓人放心。

你如果還有著跟我一樣的情況,那情況還要嚴重一些,得調節調節自己了。

以前僅個人見解,如有不妥還請指出!


肖書君


我的觀點:不安全感作祟。


每一個人都會吐槽上班很辛苦、上班很累,但是每一個人也都在享受著上班帶來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把一天中大多數空閒時間填滿,不至於無所事事;第二,工作帶來的報酬,讓我們生活更有安全感和成就感。


擁有安全感的生活是有序的、可以預見的。所以,儘管我們每天都在吐槽工作,但是我們依然離不開工作,並且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


然而,當有序的節奏被打破,大多數普通人面對大段大段的空閒時間,往往會顯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生活很懶散,覺得自己很頹廢”“感覺很沒有安全感”······


所以,不安全感滋生了。我們不用上班也會覺得心裡沒底。


舉兩個例子:


第一、老師。老師在放寒暑假的時候,不用幹活,而且有大段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他們絲毫不會有沒底、怕出錯的心理。因為,他們雖然有大段空閒時間,但是他們的生活依然處於穩定運行的軌跡之中,寒暑假是可以預見的,工資也是有保障的,生活的秩序並未打破。


第二、裸辭之後的人。裸辭之後的人最普遍的心理狀態是第一週很嗨,第二週開始焦慮······這種心態的轉變主要源於裸辭之後的人,生活在突破了原有秩序之後,陷入了迷茫的狀態,生活固有的保障丟失了,生活秩序也被改變了,他們需要重新面對未知的世界。


上面兩個例子,就是這種心理代表的正反面狀態。


如果想要擺脫這種心態,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的生活構建起相對穩定的堡壘機制,把自己生活中的時間安排下去,儘量減少自己無所事事,不知道幹什麼的時間。


冬瓜很涼


用四個字概括:復工心切!

長時間宅在家裡,不僅徒生諸多煩憂,還會產生明顯的社會疏離感。擔心工作受影響,收入受影響,想得太多,會把不是問題的事情想成問題,比如:單位會不會被拖垮?工作會不會被刷掉?復工通知會不會遺漏了我?

如果你單位尚未復工,你可與單位保持經常聯繫,瞭解當地復工動態,並相信復工進程正在提速,你單位復工也指日可待了。

多做事,少空想,你內心的疑惑就淡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