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自然人文景觀——觀閣鎮三寨

一道自然人文景觀——觀閣鎮三寨

胡林平

歷史上觀閣場為廣安重鎮,有一代二花三觀閣之稱,臨近溫江、石盤沱碼頭,為農副產品集散要津,商賈雲集,富戶環居。

大巖寨突兀於砂石村與合福村之間,南、西、北三面寨下為平壩,東面只有一條石路,地勢險要。大巖寨、曾家寨、胡家寨三寨連成一個整體,宛如一字長蛇陣,由北向南展開,成為觀閣場的天然屏障。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廣安有個觀音閣,三個寨子連一砣,哪個膽敢來侵犯,定叫敵人跑不脫”。足見這三個寨子護衛觀音閣場的作用。三個寨子以大巖寨為首,胡家為次,曾家寨更次之。大巖寨,四周皆有城牆和碉堡,寨上亭臺樓閣俱全,設東南西北四門,位居首端北方,胡家寨位於尾端南方,建有東西南三門(北面地勢陡峭,不便通行),這兩個寨子較為顯要,曾家寨居兩個險要寨子之間,建有東西兩道城門,三個寨子互為依託,互助防禦。清朝初期,匪患嚴重,觀閣人為防匪患,於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修建大巖寨、曾家寨、胡家寨,每個寨均有寨門及條石堆砌的寨牆,迄今寨牆還零星可見,除胡家寨三個寨門完好外,其餘兩個寨只有東門(正門)尚存。三個寨子,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現三寨正門(東門)均在,共有數百畝良田,還有水井、山泉,如遇土匪侵擾,場鎮居民紛紛進入三個寨子避匪。一個寨子遭到攻擊,其他兩上寨子立即馳援。當地一些富坤、官員還在寨子上安家置業。 觀閣七八起義,華鎣山游擊隊曾屯兵大巖寨普子埡,圍攻寨下國民黨鎮公所。

大巖寨還有鐘鼓樓等多處遺址,文化底蘊深厚。鐘鼓樓座落在砂石村一組,東門口北方的山丘的頂上,曾建有修有一座攢尖式六角亭,簷角高翹,展翅欲飛,勾心鬥角,飛霞流丹,雕樑畫棟。亭高約6米,樑上懸掛著一口二個成年人都合抱不了的高1.5米的大鐵鐘。鐵鐘聲音清越宏亮,穿透力強,方圓十里可聞,亭子毀於1964年“四清”。鐘鼓樓西北方,還曾建有“龍門鳳閣”之稱的觀音閣廟(觀閣鎮砂石村一組村民遊開林住宅所在院子,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馮家院子,建於清光緒年,曾為合福村小,三合院農居,穿鬥結構排列木瓦房,懸山式屋面,正堂屋三間,有六米多高,開間二十多米,恢弘大氣,兩邊的偏旁各二間,院壩很大,佔地約一畝約,青瓦白牆,具有濃郁的川東民居的氣息,只是年久失修,竹篾夾板牆壁破漏,急需採取保護性措施。張家院子為楊森治下旅長張晉昌出資修建,北面正朝門恢弘大氣寫有“萟(萟同藝)苑”兩字,兩旁石柱上刻有對聯,進朝門過二層門樓,就來到院壩,院壩的南面為三層碉樓(現只有底層),院壩西面為二座正堂屋,前面一座己撤,南面廚房有一個深三米多面積十平方米左右的石砌天井盛了半池水,用於防火災,四面有石砌圍牆。大巖寨下的方井為一口百年古井,水質優良,一年四季從未乾涸。民間集資修建的臥佛寺也位於胡家寨門口。

大巖寨群人才輩出。華鎣山游擊隊烈士唐文淵,張晉昌(楊森麾下旅長,歷任嶽池縣長),曾國傑(國民黨44軍150師上校參謀主任,正團級,1949年11月隆昌投誠起義,解放後歷任廣安縣人大代表廣安縣政協委員),曾國俊(國民黨軍隊營長),李茂春(國民黨總統蔣介石警衛隊士官,正團級)。胡佐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制系,畢業後曾任湖北省姊歸縣縣長後,又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軍秘書,大竹縣梁坪區坐辦,大竹地區行署專員,跟隨楊森任過貴州省省政府機要秘書,貴州省花溪縣縣長,重慶市政府二科科長。),均生於斯,長於斯。

鐘鼓樓現成了觀閣場鎮旁大巖寨山丘的代名詞,有典型的淺表性丘陵風光。山丘上小路蜿蜒而平整,石椅石桌點綴其間,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空氣清新,地勢較高,站在山頂處可以把全鎮風貌盡收眼底。

綜上所述,鐘鼓樓擁有天然的丘陵地貌,又有不少文化遺址,加之臨近觀閣這座文化古鎮,交通便利,加以保護、開發、打造,定會是廣安前鋒乃至成渝周邊人們鄉村遊的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