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意味著什麼?你們覺得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食啊?

西天幾樓


對於我來說美食並不僅僅是好吃的食物才叫美食,現在我從這幾個方面說一下。

第一,小的時候天不亮,媽媽就起床給我做早餐,讓我好吃飽去上學,媽媽每次都陪著我一起吃,因為她怕我自己一個人吃飯吃不下去,這個時候我覺得什麼飯菜都是美味的;長大工作以後,每當我回到老家吃到媽媽做的飯的時候,我覺得此刻就是我吃過最美味的食物,因為這是一種感情的寄託以及長期對於食物味道的習慣,簡單的幾個家常菜或許對於別人來說算不上什麼,但是在我看來這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第二,當我幹活一天活下班回家,看到媳婦跟孩子在等待著我吃飯的場景,這個時候無論桌子上是什麼樣的飯菜我都覺得是美味的;

第三,有的時候幹活非常累了,去吃一碗麵條也覺得非常美味;

  • 美食並不僅僅是好吃的食物,有的時候是一種感情,有的時候是一種幸福,有的時候是一種時刻,有的時候是一種需要。總之,美食對於我來說意味著很多,當我們有“心”的時候,美食離我們並不遠,粗茶淡飯都是一種美食,享受生活,品味現在。

小郭日常做菜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在家裡常年做飯,說起美食的寓意,應該是孩子的一句話“爸爸我想吃拔絲香蕉”是爸媽的常年愛吃的老味道,是老婆來到我家的吃好喝好。是我學來了新的菜給家人們做了分享。

在我15歲學徒的時候,在後廚就是端端盤子,記得在夏天最熱,每到中午廚房裡忙的大汗淋漓,甚至有時候停電,廚師還要站在爐子邊不停的炒著菜,衣服溼透了,滿臉的汗水來不及擦掉,做出來的每一道美食都是為了撐起一個家。


高興小生活


“侗寨那些美食”長年生活在鄉下,吃住在鄉下,就是一個純粹的農民。作為一名吃貨來說,我喜歡美食,也喜歡對美食闡述自己的想法,尤其喜歡把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分享把信任的朋友,因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人生苦短,唯有家人與美食不可辜負呀!這句話一直讓我雀躍不已,真正深得我心呀。文字的力量,體現著美食真正的地位。

一道上佳的美食,可以慰籍受傷的心靈,讓思鄉的靈魂感受到千里之外的牽掛,讓功成身就更加喜上加喜。


但是什麼是美食呢?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想法。即使一道美食,由不同的人烹飪,也有不同的味道與愛好。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美食應該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從人類的進化史來看,從生食到熟食,人類的壽命增加了一大塊;從熟食到美食,人類的幸福提升了一大塊。

但對於我來說,美食至少應該具體如下的特點:

1、烹飪得法,好吃看得見,美食最主要的特點應該就是好吃。如果不好吃,所謂的美食就是無病呻吟了。如果上好的食材,被人弄壞了,我覺得是大大的糟糕,是暴殄天物。如果有操作得當的人,良好的食材整製成美味,才能讓品嚐的人感覺人生如此圓滿,人生就應該享受到如此美味,才是不辜負美好的人生。

比如前段時間,我一直對草魚不是很興趣,魚刺多。但是我們在防疫執勤的時候,有群眾主動捐贈一個八九斤重的大草魚來慰問。我們這裡的大草魚都是山溪水養大的,肉質響鐺鐺的。為了避免操作不當,造成浪費,專門請來了一個熟手整治。也算得上是同道中人,得知是稀罕的食材,忍著從坡上勞作回來已經餓得前心貼後背的疲勞,細心地為我們整治水煮魚片。

從藍翔出來的,果然夠專業水準,雖然在值勤點條件簡陋,但是整出來的水煮魚片,膚白貌美,味道正點,大傢伙吃得真是安逸過分喲。從而也糾正了我對草魚的偏見,不是草魚不好吃,而是草魚的烹飪技術不到位,沒有好好地利用食材。

2、應季,遵從自然規律,適應四季輪迴,簡單地說就是春天應該吃春天的菜,夏天應該吃夏天的菜,秋天應該吃秋天的菜,冬天應該吃冬天的菜。

春種秋收,每個美食的食材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懂貨的人,對於大棚蔬菜雖然不反對,但從來不會認為大棚蔬菜是最好的蔬菜。那只是提供一個反季節的食品,從來不是美食真正地道的食材。

真正地道的食材,是按照食材本身的生長規律,在適當的時候播種,自由生長,自然成熟。我們這裡的土雞現在很稀罕了,因為難養,價格是飼料雞的三倍以上,還有價無市。至於土雞與飼料雞究竟哪個的營養價值更高,那是專家們研究的方向,我只關心哪種雞比較好吃,其次是我能不能吃到。

3、生態環保,必須的不加以人工干預。

為什麼我們現在喜歡吃野菜,因為野菜代表著一種生態的念想。如果一種美食,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添加劑,想來也不能被大眾認為是美食,至少我是不認帳的。真正的美食,應該不要加以人工干預,莫施化肥,莫打農藥。

我一直覺得最好吃的小白菜,是我們農民在坡上燒荒之後,就地撒一些小白菜種。雨水滋潤後就會發芽,然後小白菜依靠草木灰的營養成分生長,有足夠的生長週期,沒有人去管理,到了可以吃的時候,就可以採摘來下火鍋或者炒蒜米小白菜,真的是有小白菜地道的香味,那是自然的味道。

4、流傳民間,也就是能夠流傳廣泛,有很大的受眾。

有很多美食,可以代表一個地方,只要提到某種美食,就能聯想到某個地方。比如我是黔東南黎平人,牛癟呀扁米呀醃魚醃肉呀酸湯魚呀就是我們這裡的標誌美食。

這裡扯哈題外話,雖然我是貴州人,但是我對茅臺還是有點偏見的。茅臺好吃,貨難整呀,對一個鄉下農民來講,茅臺確實還是太遙遠了。打下最普通的比方,我一家一年才收穫不到兩千斤稻穀,以出田稻穀1元/斤的價格,我全家的口糧還整不到一瓶飛天茅臺,那個距離我太遙遠了。那種美味,沒有群眾基礎,都是特定階層來享用,買來喝的遠不如送人的多,喝的都不是自己買的完蛋玩意,遠不如我們黎平自產的包穀酒來得紮實,戲稱“黎平茅臺”。


我是“侗鄉那些美食”,專門記錄鄉下的美食。只為了一份念想,為了不想丟失,為了保持傳統,敬請關注交流。


侗寨那些美食


美食,看字面應當是美好、美味的食物。

在我這樣一個烘焙人的眼裡,真正的美食,就是有故事的人做出來的。

它可能其貌不揚,它也可能美得讓人直流口水,但是每一款麵包、蛋糕,都帶著每一位烘焙師的情感。



當你路過麵包坊,看到這樣一個小麵包,你可能不知道,那個麵包師,為這個麵包的造型的設計,想了多少個日夜,掉了多少頭髮;你可能也不知道,為了做出這一款新品,他研究了多少次不一樣的配方,浪費了多少原材料......但是你只要知道,這一塊小麵包,在你品嚐它的時候,它給你帶來的滿足、噴香、酥軟的口感。就是烘焙師想要傳達的美食意義。

這也就是我眼裡真正的美食,應該有的味道,讓你初見就想吃,吃了以後就能滿意,吃不到的時候就會想念的,就是美食。


裡永蛋糕西點培訓學校


非常喜歡這個問題的本身,很開心能為此作一個自己的詮釋。也許不是絕對,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哦![握手]

首先,我一直在想,美食的本身的定義是怎樣呢?文化,地域不同,飲食習慣也不是一統的!這個時候,同一種食材,南北方卻有不同的見解。

打個比方說,我們一直從小吃慣的,折耳根(又名魚腥草)。愛的人覺得太美味兒,很久不吃,想的心慌!可從未接觸過的北方人!他們不一定能接受它的味道,就更別說把它視為美食的一種!那麼,這種時候,如何定義呢?吃不下去的,說它太難吃!他錯了嗎?不能算錯,因為他只是沒法嘗試!說它好吃,美味的人說錯了嗎?也不是,因為對它的喜歡也是貨真價實的!或許有人會說,我說的魚腥草,氣味太過特殊化,所以不能作為評判標準!

那麼,我們就換個方式,來聊聊美食的定義!廣東的各種生滾粥,魚生在早茶,夜市裡很是常見!地道的南方人,早餐可能除了各種粉,就是類似豬雜粥、海鮮粥,等粥類情有獨鍾!

大排檔鮮魚刺身,也是一樣備受青睞。

這些美食上過《舌尖上的中國》也上過《味道》……多種美食節目!可以認定它們是廣東人的美食。可是,也有些朋友,慕名前往!可能一試之後,有的喜歡,有的覺得大失所望!

其實,他們都沒有說錯,美食的定義,不是一定只是別人眼中,口中的傳奇!喜歡吃,說明他口味能同化,不喜歡也不是挑剔。是每個人的胃,每個人的口感觀不同!大同小異,存在差異是必然的。

我們既不能去評定說喜歡吃魚生的本地人,口味清奇,因為對許多人來說,魚生確實很美味呀!

也不好去批判接不吃魚生的人,覺得他不懂最原始,本真的原味兒美食!只是他的胃還接收不了!魚生沒有錯,美食的定義也沒有錯!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我們四川的皮蛋,北方的血腸,安徽的臭鱖魚!每個地方的特色美食,是因為地方的一個從古至今的飲食習慣而來。它們都算當地人心裡眾多美食中的一種!它們都有獨一無二的魅力,吸引著喜歡它的人。不喜歡的人,拒之千里。

美食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想法。但它一定和心態,情結有關!要麼,是思念家鄉的美食,要麼是你曾經旅遊過,工作過,吃過的念念不往的一個特色美食?總之,美食不僅是舌尖上的味覺享受!還有一種情懷,思想在摻雜在一起!才能讓人時隔再久,吃到曾經熟悉的美食,心裡仍然會感慨萬千!





柒月清清


美食對於每個人的意義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喜歡看電影和書籍,尤其是美食類相關作品。它們是一段段人生的縮影,透過它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

美食首先意味著生存和安定寧靜生活

最近看了作家李娟的冬牧場,描述了她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深入冬季牧場的生活。那是一段特別艱辛的荒野生活,自然吃得也很貧苦,不管是牧場上的牛羊駱駝們還是人類。可是看著作家筆下的描寫,依舊覺得好吃得不行,想嘗試一把:加了碎麥片的濃香奶茶、吸飽了湯汁的饢餅、啃完馬肉的骨髓。。。。。。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環境中,食材是有限的,可人們對美食的熱情卻是無限的。它們不僅給牧民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能量,也為這艱苦生活帶來一絲樂趣和幸福。

美食意味著親情

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小時候看不懂,只顧著看開頭父親那一波行雲流水般的廚藝操作,覺得不可思議。長大了再看才頓悟到:食物是感情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每年過年回家的時候,父母總是早早地買菜備料,為自己準備上滿滿一桌自己喜歡的菜餚;離別之際,又會給你塞上一堆家鄉土特產之類。這些東西也許在外面可以輕鬆買到,可是又不一樣,它們是父母對兒女最為隱晦的愛意表達。所以,“媽媽的味道”也是美食。

每次夏天回家,老媽都會做上滿滿一盆龍蝦給我一人獨食↓↓↓

美食意味著愛情

如同親情一樣,每天為愛人準備熱騰騰的每一餐是我對他愛意的表達,樂在其中。

美食類愛情電影也很多,比如《濃情巧克力》《美味情緣》,美食如巧克力,容易讓人有滿足感和幸福感!

最近還有看的一部日劇《昨日的美食》,是關於一對同志愛人的日常生活故事,他們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日常中,烹調出一道道省錢卻營養美味的「愛」的料理。

美食還意味著自我成長

《茱莉和朱麗葉》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人生失意的女主在模仿學習偶像茱莉亞•切爾德菜譜的歷程中找到了自我。她在做菜的過程中不僅學習著偶像做菜的技法,也在學習偶像的自信樂觀、對婚姻和生活都充滿熱愛的態度。

美食即生活,承載著親情、愛情、友情的食物都可謂之美食。

最後的最後,祝我,祝你,祝看到此文的小夥伴們在與美食打交道的過程中,收穫自己的美好人生!


大饞貓小兩口


美食,顧名思義,肯定是好吃的食物才能稱之為美食了,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對美食的定義都不一樣,有的人認為貴的食物就是美食,有的人認為便宜的好吃的也可以是美食,但是也許有人會有不同的意見。可能有些人覺得美食在他心目中就是能夠填飽肚子的一碗飯菜,就像街頭的那些乞丐,他們其實都吃不飽,如果有人給他們一碗米飯,哪怕是剩菜,在他們眼裡,也是一道美食。如果是一些生活貧困的人,哪天能夠吃上一頓紅燒肉,那這頓紅燒肉在他心裡也是一個美食。

在我的心裡,我認為的美食並不一定非要味道鮮美,食材珍貴的食物,也不一定要美食評論家的認可的味道,也不一定要被很多人認可它的味道。就好比我的媽媽做的菜,她做的做一道菜叫海帶雞蛋湯,我覺得很多人都吃過這個菜。他的材料很簡單,只有海帶,雞蛋跟鹽,但是在我心裡它就是一到任何菜都比不了的美食。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吃的美食,吃的並不僅是他這個味道,更是這道美食的情懷。就像我們現在的很多人。都很想念以前媽媽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姥姥的味道,覺的他們做的菜餚都是美食。其實。一方面他們做的菜是美食,另一方面是這個美食的味道已經在我們心裡已經種下了烙印,外面什麼山珍海味都是比不了的。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美食通常是被認定為一種特別美味的食物,而且肯定有一些美食評論家會給予這個食物很高的讚賞,然後它才能被大家公認為這是美食。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經歷的酸甜苦辣,哪怕那只是一道簡單的美食,我們每個人去嚐嚐他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味道,更多的時候,美食它不僅是美味額食物,更是一種我們內心需要的味道跟情懷!




徐小樣vlog


人到中年,南來北往,奔波於生計,行過很多地方的橋,見過很多地方的雲,吃過很多地方的食物。

雖然不是什麼美食家,卻越來越喜歡“美食”一詞,也有很多感悟吧。在我看來,美食不分優劣,但因為做的人不同,吃的人有異,因此給食物注入了不同味道,也因此展示出高低。

我喜歡把美食分作三個層次:

三流的美食,用眼睛看就行。

尤其是那些高大上如五星級餐廳出品,每一種食材,都精雕細琢,最後數十道工序下來,端上桌的,成了一件唯美藝術品。讓人不忍下筷,當然也不用下筷,未嘗眼先醉。

當然,你若是奔著暢快淋漓吃一頓來的話,可能要有點點失望了。因為這裡講究的主要是“美”,不在“食”。

二流的美食,舌尖能分辨,充分滿足味蕾。

它可能是尋常街邊的那個川菜館,點一份麻辣水煮魚,吃完意猶未盡;它可能是深夜北京三環立交橋下那個手工餃子攤兒,什麼樣的餡兒都有;也可能是大冬天,走在街上香飄十里的烤栗子烤紅薯,不吃上一口,根本不想邁開腳步。。

這裡的美食,可能就不在“美”,重點在“食”了。每當飢腸轆轆十分,選擇它們準不會錯,吃他個大快朵頤,吃他個杯盤狼藉。

一流的美食,用眼用嘴不夠,還要用心慢慢體味,因為內裡夾著溫情無限。

比如加班到深夜,同事為你端過來的小甜點,那一口甜,溫暖到心裡,隔著多年還能回味;比如年邁的母親,盼了一年,準備的那一桌團圓飯,每一道菜都是她精心琢磨,每一道菜她知道那是你最愛,你吃著吃著,就吃進了心裡,那種熟悉又濃郁的味道,這世上,再沒有第二個人,能瞭解,願意為你做出來。

這種帶著人間溫情的食物,無論在家,還是在外,若能享用,希望你再慢一點,再慢一點品嚐,因為太稀有,太珍貴。。


大頭和她的黑妹


多數人當有情緒的時候,常常會用吃東西來慰藉自己。彷彿食物是情緒的一劑良藥,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和慰藉感,食物從來不拋棄不放棄我們,始終是我們的貼身好伴侶。以至於一些肥胖患者對食物有很強的依賴感,殊不知背後是攜帶著深層的情緒問題和心理創傷。瞭解並懂得如何應對這些情緒問題,我們才會身心健康愉悅。

食物對你究竟意味著什麼?

食物本身的目的是維持生存和享受。人從母體誕生進入極度不安全的世界,唯一能夠安慰我們的是食物,食物代表著安全感;小時候被教育教育“乖,一個會兒給你買糖吃”,事物常常代表獎勵;對於沒有在生活中獲得足夠愛的人,食物往往代表著愛……

當受困於深層的情緒問題,吃東西就是最直接的一種緩解方式。實驗中把一個有肥胖症患者關起來,每天只給定量的食物,發現當他無法通過過度飲食表達情緒,就會逐漸發展出其他行為模式來展現內在深層的問題。因此,關於從根本上解決胖的問題,首先要找到內在最深處的認識:食物在替代什麼?

安全感

某些不能原諒,不能忘懷,不能放下的內在情緒讓你想通過不斷抓取獲得安全感,食物就會替代安全感,你會通過吃來獲得滿足,身體會因為有東西可以不斷囤積而感到安全。例如,潛意識中感知到感情危機的人,可能會突然吃很多以彌補不安全感。

無條件的接納

當人不想面對自己,就會企圖逃避外界壓力和事物,甚至希望跟外界隔絕,包括隔絕自己的感覺。食物成為隔絕外界和內心的盟友,吃東西讓人感覺到被接納,不斷吃卻讓自己陷入了內在與外在的麻木。這類人通常不清楚自己的體重、身材,甚至不愛照鏡子。

獎勵

當人感到自卑,當在其他地方獲得不了獎勵,吃東西就是為數不多的心理獎勵,食物造成神經上與獎勵連結的信號,通過吃東西讓自己獲得暫時的自信感覺。

愛和擁有

當人感到匱乏:空虛、寂寞、煩躁無法緩解,都渴望用食物填補。這時候食物代表著豐盛和富足,人往往感覺不到飽。餓是“病體”在餓,身體細胞、情緒的記憶在餓。常常伴隨吃完以後的負罪感,反而又加劇了內在的匱乏感。

當你看清自己被食物控制,而食物實際上是在滿足內心的某種需要。你就會有信心下決心不再受食物擺佈。


123Sss


美食這個沒有一個真正的定義,可能是一道不起眼的小吃,可能是一頓媽媽做的小菜,可能是一頓所謂的大餐,因時而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