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語閱讀選題取材於哪裡?

要了解考研閱讀的選材,我們從兩個角度回顧一下十年真題。首先,看一下真題文章的出處。結合英語大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規定以及對真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同學們耳熟能詳的一些英美期刊都是考研英語閱讀的選材來源。比如Newsweek,Times,Businesss Week,The Econmist,等等。說道這一點老師建議各位同學如果有一定富裕時間可以販毒一下這些雜誌,不是為了押題,而是為了進一步訓練同學們的英語思維,熟悉英語語言的特點。文章涉及的主要內容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英、加和日本等過廣泛關注的社會話題和熱點問題。其內容包羅萬象,社會生活類文章在命題中佔據了絕大部分,帶有普及性質的自然科學和科技方面的文章以及商業經濟文章基本上每年都會涉及。但是關於宗教、軍事、政治等敏感性話題的文章不在選材範圍之內。在進行習題選擇的時候,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另外,這些內容包羅萬象的考題選自什麼地方,是真的像江湖傳說那樣——教育部都有一個題庫,每年命題組的人都是從題庫裡隨機抽取的題目,關於這一點,同學們且把它當做笑話吧。實際上,每年的英語試題,都是教育部一個專門的考研英語命題組從前面一兩年的英語國家的核心期刊中選取話題合適的文章,進行20%左右的改寫,按照特定的命題要求進行命制的。2009年考研英語試卷的一個小插曲也佐證了這一點。

2009年英語試卷閱讀的第三篇試題是關於經濟發展和教育之間的關係的文章。從各個角度來說,這個題目沒有任何問題,除了這篇文章的發表時間:2008年報11月的《經濟學家雜誌》。按照往年的慣例,這個時間考驗試卷早已命制完畢,開始交付一些性質特殊的印廠進行印製,比便於2009年1月10日使用。而2009年的試題卻有一片是在這個時間命制的,這個插曲進一步證明題庫問題只是道聽途說。

以上考驗閱讀的選材問題,另外還有一點需要各位同學瞭解,那就是這些文章的題體裁問題。 閱讀題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議論文或者說明文。這一點很好理解,研究生入學考試是一場選拔性的考試,其目的是選拔各個高校所需的研究型人才,這場考試的勝出者將來要用他們所掌握的英語閱讀各自專業的期刊論文。所以,這場考試的性質和目的就決定了選拔的過程。毫無疑問,這兩種文體在考試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議論文只要要佔大約85%左右的比重。


議論文這種文體是最常考查的,一提到議論文經常要說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那怎麼樣樣來區分一輪點和論據呢?大部分考生最易忽略的一個問題,就是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掌握文章的整體脈絡結構,單詞不認識,句子讀不懂的情況下,把這道題給做出來呢?這就用到了宏觀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大類叫微觀閱讀方法,就是怎麼樣猜詞,怎麼樣去看其代指的內容,怎麼樣去分析句子等。還有一大類叫做宏觀閱讀方法,包括如何確定文章的中心線,如何藉助文章整體性的東西去幫我們理解我們不懂的內容,最終把題目作對,經過我們對十年真題的統計,通過閱讀方法把握文章中心線和作者感情線,做真題可以提高70%以上的準確率。

做過真題的同學們也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今天我非常有信心地拿過文章來讀,然後非常有信心地開始答題,我覺得我已經讀懂文章了,看完四個選項以後,我認為正確答案是A,但實際上正確答案竟然是B,一股鬱悶之情騰地一下湧上來。我覺得我選的是對的,為什麼非要選你設置的那個選項?其實我們準備任何一種考試的過程,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說白了,其實都是把每個人自己的思路往出題者思路上去不斷靠近的一個過程。你只有一個選擇必須要同意這個觀點,千萬不要給自己設置囚籠,在自己的囚籠中不肯走出去。確實,看到一篇文章進行推斷,是大腦非常主觀的一種思維活動,我們每個人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知識背景、生活經歷都是不同的,這就導致了不同的人面對一篇文章的時候讀出來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出題者卻用了一種極客觀的方式來考察我們的閱讀能力,他只涉及了一個正確答案,讓全國的考生只有選到了他規定的正確答案才能給你2分。因此,我們別無他法,只有從自己那些錯誤的思維方式當中跳出來,看一看他是怎麼來設置正確答案的同時為什麼又設置了對我來說具有迷惑性的選項,這個選項的迷惑度對我來說到底在什麼地方呢。這樣,才能夠跳出自己的思維框架,找到合適的答案。

考研英語閱讀選題取材於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