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出利用AI軟件克隆聲音進行詐騙,我們該如何看待AI?

深圳科技資訊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事情起因大概是這樣:在月28號舊金山RSA大會上,一家名為Pindrop專門檢測語音詐騙的初創公司,向業內發出警告,網絡詐騙份子已經開始藉助AI軟件克隆聲音進行詐騙了。

這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AI、互聯網等高科技產品紛紛亮相,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與此同時,洩露用戶信息,利用AI進行詐騙的消息也層出不窮,那麼我們怎麼來看待AI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AI發展的趨勢無可阻擋

在2019中國智博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表示,AI和電、互聯網一樣,將會改造世界,傳統行業要把握AI最好的機會。中國AI的發展勢不可擋,未來移動互聯網,5G和AI這三大技術將會在更多的地區推廣。

中國的AI應用做得很快很好,我們有海量的數據,海量的創業者,去推動AI科技的進步的。我們不要害怕和抵制這些高科技,而是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嘗試和擁抱高科技,因為我們未來的生活可能處處都是這些產品。

2、只要各國政府和機構加強監管和立法,AI的安全問題也並不是那麼可怕

AI目前的安全問題,主要是前期快速發展,而各國政府對它將會造成的危害估計不足,考慮不周全,隨著問題的出現,肯定會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規則,更好的幫助AI發展,讓AI真正為人民謀福利,而不是對人類造成危害。

3、在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個人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

畢竟AI是新生事物,可利用的漏洞肯定還是特別多,這就需要我們個人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學習AI防範的相關知識,避免自己上當受騙或者信息洩露,通過個人、社會一起努力,AI應該是安全可控的。

任何新生事物總有一個發展過程,我們不能苛求不犯一點錯誤,但是我們也不能放縱這種錯誤的發生,需要社會和個人一起努力,讓AI為我們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給到您幫助。


深圳科技資訊


前幾天,一個利用AI技術讓你和明星換臉的軟件ZAO火爆朋友圈時,小編苦口婆心勸說大家不要跟風使用,一旦被有心人士利用,後果不堪設想。

這不,AI換臉餘波未退,AI換聲進行詐騙的戲碼就在現實中上演了。

事情發生在英國一家能源公司的CEO身上,一名詐騙犯利用AI語音模仿冒充其德國母公司的老闆,在電話裡要求這位CEO立即將22萬歐元轉到匈牙利一家供應商的銀行賬戶,"大老闆"放話了,這位高管二話沒說照做了。

要不是騙子貪得無厭,故技重施要求第二次轉賬,這位高管可能都沒反應過來自己是被騙了。

據他回憶說:這位詐騙犯可是連人"大老闆"的德國口音都模仿出來了。

這22萬是鐵定打了"水漂"追不回來了,目前也沒查到嫌疑人,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公開報道的AI詐騙案。

看來啊,這科技的進步與普及速度可遠遠走在了咱老百姓的認知前面。AI成為詐騙者的目標和幫兇,危及到個人財產安全也是遲早的事。為了不被騙子收割,小刺蝟必須給大家盤點一下AI詐騙的"花式"幾大招了,瞭解一下?

當你收到好友發來的"急,借錢"之類的文字,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警惕心理:"呵,騙紙"。

但如果收到的是語音呢?

那結果就不一樣了。此起彼伏的動聽聲音:支付寶到賬XXX元!

大家都知道,目前微信語音是不能轉發的。但當你的微信號後落入了騙子手中,他們可以通過提取語音文件或安裝增強版微信(插件),實現語音轉發。

第二種,機器人電話

利用機器人進行推銷,想必大家都沒少經歷過吧,接通一個看似官方的來電,聲音那頭會非常自然地跟你打招呼"你好",停頓之後,如果你客氣地回應了,對面機器人就會將你引導到手機短信,鼓勵你辦理業務。

最讓人無奈的是,目前還沒有真正能有效阻止非法機器人電話的方法,只能咱一個個手動去"標記拉黑"了。

第三種:語音克隆

上述案件利用的就是這一項,小編想起最近熱播日劇中也有涉及到這項技術的部分,劇中女主死了,有人利用女主生前的錄音做成了一個AI軟件,可以和男主對話,不僅說話聲音一樣,情感和語調都一毛一樣,可以說是親媽都分辨不出了。騙子同樣可以利用錄音提取了一個人的聲音,對素材進行合成,就可以用偽造的聲音詐騙了,細思極恐啊。

第四種:AI換臉

跟換臉比起來,上述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畢竟視頻通話的可信度是遠遠高於語音和電話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利用AI換臉技術詐騙錢財的事情發生,但真的到騙子可以偽裝為任何人那一天,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當然,只要咱自家門看得緊,任憑騙子手段五花八門,也撬不走咱的一粒土。以下幾條小提醒,可千萬得牢記:

1、 在涉及錢款時,咱們可得把錢包捂緊了。打個電話、視頻確認對方是本人後,再鬆鬆錢袋子也不遲哈。

2、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很重要,手機、身份證等個人信息不到必要時不要暴露在網絡上。

3、 很多詐騙犯能成功騙走錢財,抓住的都是民眾佔便宜的心理。提醒大家,拒絕誘惑,警惕陌生人的好處。

4、 老年人的防騙意識較為淡薄,家中有老人得格外注意提醒、告誡老年人在接到電話、收到短信時,只要是不認識、不熟悉的人和事,不理睬就完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