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成果應該寫成論文還是專著?

論文和專著是學術成果的兩種基本載體。在達晉編譯看來,論文和專著的差別並不在於篇幅大小,不是說論文篇幅小一些,而專著篇幅大一些。兩者的區分主要在結構、內容和性質等方面。論文是對一個論題的闡述,是一種問題性的思考:對某一個專門性的問題進行思考,將思考成果寫成一篇論文。而專著是對一個專題的論述,是一種體系性的思考。論文要確定論點,提出論據,由此展開論證。而專著則是對某一專題的體系性敘述,具有較為廣泛的展開和較為深入的論述。因此,專著的深度和廣度顯然超過論文。

學術成果應該寫成論文還是專著?

現在的問題是,論文不像論文,專著不像專著,缺乏論文和專著的品格與品質。例如學位論文,包括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應當是一種論文的文體,應該具有論文的特徵。即使是十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字的博士論文,它也應該具備論文的性質。但現在的碩士論文像綜述,而博士論文則像專著,沒有達到論文的要求。這些問題都說明了我們對於論文和專著的把握上還存在一些偏差。當然,也有一些專著是論文的結集,也就是說先有論文發表,然後把論文編撰以後形成一本專著。這種專著意味著它每一部分都達到了論文的水平,而一本專著的十個章節就相當於十篇論文,這樣一種專著的學術質量當然是比一般專著更高的。

一般的專著,並不是每一部分都能夠發表的。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資料的梳理或者綜述,或者是對本學科問題的一種沿革性的敘述,而沒有達到論文的程度。就這部分內容而言,資料價值大於觀點,是沒辦法作為論文在刊物上獨立發表的。一般來說,專著的這種水分可能會比較多一些,這也是對一般的專著學術評價較低的原因之所在。而論文則相對來說學術含量要高一些,各單位對於論文和專著在學術評價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單位更注重論文,並以論文發表的數量作為學術評價的主要標準。也有些單位注重專著,以專著作為學術評價主要標準。評獎也會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有些獎項注重論文,有些獎項則注重專著。

在一般的情況下,就論文和專著這兩種形式而言,我們認為注重論文可能更為合理一些。應該把論文作為主要的學術評價標準,而學者也應該以論文作為主要的學術成果載體。因為論文的篇幅不是很大,一般是一萬字或者幾萬字,它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而現在的學術刊物一般都是雙月刊,還有月刊,論文這種形式可以把學者日常研究的成果及時地發表出來。有些學者雖然也在做研究,一開始就確定其最終成果是以專著的形式出版的。在專著的寫作過程中,並沒有注重對階段性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因此在三五年的專著寫作期間,一篇論文也沒有發表,只是最後出版了一本專著。這樣一種做法並不值得提倡,而應該把階段性成果發表出來,每年至少要有兩三篇論文發表。通過每年發表的這些論文,可以把這種學術進展、學術方向及時地反映出來。三五年以後,研究成果成熟了,再以專著的形式發表出來,這樣一種做法是較好的。

當然論文也是有長有短的,就一個初學者而言,一開始可能要寫一些篇幅較短的論文,比如說三五千字的論文。對短篇的論文能夠把握以後,再逐漸地寫一萬字左右的篇幅較長的論文。最後能夠寫兩三萬字論文,基本上碩士論文所要求的篇幅。因此,論文寫作是一個由短到長逐漸發展的過程。專著的寫作更需要學術積累,因為專著的篇幅比較大。對於一個碩士生來說主要是論文的寫作,而對於一個博士生來說基本上要達到專著的寫作程度。

儘管論文和專著這兩種學術成果的載體存在差異,但它們還是有共同之處,要求寫作者對其中的內容把握好,能夠順暢地將學術思想通過論文或者專著的形式表達出來。科研學術編譯,歡迎諮詢達晉編譯,達晉編譯是一站式醫學科研學術服務平臺,主要專注於醫學科研服務,包括SCI論文翻譯、SCI論文評估、SCI論文發表、SCI論文潤色、醫學基金申請等,可以協助廣大醫務工作者順利完成學業或者職業從容晉。

學術成果應該寫成論文還是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