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元人散曲中的“道情”與“唱理”

古人受儒道兩家影響文學,從而產生了兩種精神相通、旨趣相同的傳統唱曲,即道家唱情與儒家唱理。 前者是寄情太虛而超脫凡塵;後者為託志丘壑而離世脫俗。

在元代,由於異族的武力征服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文人學士的自尊心也嚴重受挫。這些抑鬱不得志的文人們滿懷亡國之哀,屈辱之痛,便紛紛傾吐哀憤心情。

因此,元曲表達了特有的“道情”與“唱理”的內涵,即憤世之音與遁世之情。

說說元人散曲中的“道情”與“唱理”

憤世之音是亂世情感的不平之鳴,柔弱者的反抗之聲。

唐宋兩代文人有著優越的地位,到了元代,他們卻跌落到倡優與乞丐之間的可悲地位。科舉制的廢除,也使他們失去參政的機會。

面對混亂的現實, 仕進無門、晨オ無望的文人能不憤世嗎?因此,當時大量的作品中都充滿了憤世嫉俗的呼喊,老莊思想成為元代曲作家的批判的武器。

說說元人散曲中的“道情”與“唱理”

遁世之憤,則是敗北主義者的嘆息。

元代士人面對反常的社會,在“一聲長嘆之後”,唱起“離開利名場,鑽入安樂窩,閒快樂”的隱逸曲。 他們以“至柔”抗擊現實中的“至堅”,逃避政治,放棄利慾,力求保持高遠的心志和真樸的氣質,因此曲作中突出表達了埋名隱跡、超脫世外的遁世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