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01

車企2月份的銷售數據陸續發佈,結果並不意外:摔得很慘烈。

無論是合資品牌、自主品牌,還是豪華車、低價車,跌幅在60%左右算是成績較好的,大部分跌幅80%左右,還有一部分下跌達到了90%。

中汽協等機構還未發佈數據,但我們根據部分車企發佈的數據,整理了一下:

  • 捷豹路虎2月在華銷量跌幅達到85%;
  • 上汽集團2月銷量為4.74萬輛,跌幅達86.95%;
  • 比亞迪2月銷量5501輛,同比下降79.5%;
  • 北汽新能源2月汽車銷量1002輛,同比下降65%;
  • 本田中國銷量為11288輛,同比下降85.12%;
  • 豐田中國銷量為2.38萬輛,同比下降70.2%;
  • 馬自達中國銷量為2430輛,同比下降78.95%;
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主流自主品牌受衝擊幅度小於合資,比如上汽乘用車下滑了80%,上汽通用五菱下滑了88%,上汽大通下滑70%,而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下滑幅度超過90%。

衝擊之大前所未有。即使是上汽這樣的車企巨頭,在如此跌幅面前,也難以抵擋。

上汽旗下兩家子公司率先宣佈降薪:

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及技術中心發佈《關於2020年薪酬及福利調整說明》,將從今年3月起調整員工月績效獎金髮放比例,除此之外,還取消了年休假補貼,調整了高溫費標準等。

另外一家子公司上海匯眾汽車製造有限公司也下發通知,將自3月起對於員工待遇進行調整,下調幅度達22%。

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此前,新勢力造車裡的威馬、蔚來汽車都採取了降薪措施。據新銳汽車觀察瞭解,還有不少車企,內部正在討論降薪計劃,特別是自主品牌車企,大部分可能進入降薪通道。

02

整體上來看,大眾、通用、本田、豐田等合資品牌,有較強的實力。即使經歷兩三個月的大幅度下跌,下半年市場反彈,仍可能收回失地。

但有一部分車企,已經到了跌無可跌的狀況。2-3月銷量“交白卷”的衝擊,對整個體系,將可能是最後一擊。即使市場回暖,也不再有春天。

比如海馬汽車,2月銷量只有134輛。這意味著海馬的整個產銷體系,基本處於停擺狀況。

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據海馬公佈的產銷快報,其2月份產量為0;1月份生產汽車630輛,不過後來證實這630輛全部是代工小鵬G3的數據。也就是說,海馬品牌實際上已經停產兩個月。

2019年海馬已經淪為邊緣車企。其總銷量僅29456輛,同比下滑56.41%;全年產量為28889輛,同比下滑52.06%。

兩年前的2017年初,海馬汽車定下了年銷30萬輛的目標。當年的海馬,似乎還是自主品牌中的一家頗具實力的車企。

但也是2017年,中國車市出現轉折,海馬最終完成銷量僅為14.03萬輛。從此,海馬一蹶不振,只用了兩年,體系幾乎完全崩潰。

儘管海馬汽車發佈公告稱,3月將恢復生產,但其本就羸弱的銷售體系,已經在疫情中被重創。

類似的車企還有眾泰汽車。儘管其還未發佈2月的銷量,但從2019年的業績來看,眾泰和海馬是一對“難兄難弟”。

眾泰汽車披露的2019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19年淨利潤虧損約60億-9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50%-1225%。

2017年也是眾泰的巔峰,銷量超過30萬輛。但2018年,其銷量就跌至23.19萬輛。有機構預測,2019年銷量下滑了40%,意味著其銷量不到14萬輛。

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中國車市經過過去兩年的調整後,不少車企和品牌已經站在懸崖邊上。除了上述兩家,還有力帆、獵豹、寶沃、華泰汽車等。

2020年是這類車企生死存亡的關鍵年。繼去年幻速、比速品牌倒閉之後,這類車企流年不利,又遇到了疫情。銷量“交白卷”,直接將他們逼入死角。

2020年,是中國車市最大的調整年。汽車產業政策在十年前就鼓勵的淘汰一批,將會在2020年實現;而度過2020年的車企,可能迎來新的增長週期。

03

最慘的車企,還有一類:新勢力造車。

已經摺騰了五年左右的新勢力造車,仍未突出重圍。很多新勢力的關鍵詞是“熬”,處在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階段:

車型沒推出的前三年,他們內心憋著一口氣,覺得車型推出來就好了。結果量產車推出市場一年後,發現銷量根本上不去。

目前銷量最好的蔚來汽車,年銷不過2萬輛,甚至比不上傳統車企中的慘敗者海馬汽車,更別說寶沃、眾泰。

而在盈利能力和資源的積累上,造車新勢力甚至不如海馬、力帆、眾泰等車企。即使已經處在邊緣中,傳統車企畢竟輝煌過,有一定的積累。

同時,即使到了市場潰敗邊緣,他們還能利用產能和資質,從新勢力手裡賺錢,作為補充。比如海馬給小鵬汽車代工,力帆將資質和產能賣給理想汽車,蔚來汽車的生產也由江淮代工。

新勢力造車是風雨飄搖中最不確定的一葉扁舟。傳統的邊緣車企,尚能通過降低薪酬、變賣固定資產自救,而新勢力車企沒什麼可賣的,只有繼續講故事融資。

而現實是故事越來越難講,資本似乎對新勢力造車的狂熱已經消退,第一批機構正想方設法套現。比如高瓴資本,就在去年下半年清倉了蔚來汽車的股票。

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這是一個信號,也是資本面對造車的一種心態。投資其他新勢力造車的資本,無外乎是因為標的還沒上市,無法套現罷了。

新勢力唯一的自救,就是降薪。3月4日,新勢力造車威馬汽車HR通過20分鐘的線上會議,通知了智能網聯部(CTO)全體員工“取消年終獎”的消息。威馬汽車員工的薪資構成是:工資、年終獎和13薪獎金。與此次取消年終獎同時執行的,還有延後至6月發放的13薪。

從發展歷程上看,今年是新勢力造車最關鍵的一年:大部分頭部企業已經有一到兩款車型,在市場上銷售。

此時的新勢力車企面臨兩條路:要麼銷量衝上去,年銷超過5萬輛,贏得更多的信心和融資;要麼停滯不前,被市場和資本放棄。

大部分業內人士相信:已經拼殺了五年的新勢力造車,如果今年上不了一定的規模,即使年內不關閉,也很難有可能再衝出重圍。

特斯拉的成功,在於它搶到了時間窗口,而非其他。如果Model 3再晚兩年推出,它在同類型的奔馳、奧迪、寶馬、保時捷產品面前,就會失去成為爆款的機會。

2020年以及往後的兩年,合資車企和傳統自主品牌車企的大量新能源汽車將推上市場。對於造車新勢力,時間窗口正在關閉,靠競爭力打贏傳統車企,那幾乎完全沒有可能。

新勢力造車可以說很不幸:在較為成熟的產品或第二款產品推出時,新冠疫情來了。受打擊的程度和傳統巨頭比,就像一個小孩和一個成年人,遭受同一場大病。

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截至目前,所有的新勢力造車都沒有公佈2月銷量數據。但如果我們通過1月的銷量數據和2月整體市場的跌幅,來估算新勢力造車2月的銷量,可能出現一個慘痛的數據:大部分頭部造車新勢力月銷200-300輛之間。

停產+降薪!兩類車企熬得過“寒冬”,熬不過疫情

新勢力造車最現實的問題,不是量產車有多少款,也不是新能源車的用車配套環節完不完善,而是能不能在短期內打造出一款爆款產品。

從特斯拉Model 3,以及廣汽新能源Aion S的銷量來看,純電動車在市場上,已經完全具備了爆款的可能性。

但在造車新勢力推出的產品中,從推出時間到產品細分市場來判斷,存在爆款可能性,只存在於ES6和理想ONE上。

推出超過一年還沒有成為爆款的G3、NO1和EX5,基本上就已經宣告了,這款車的生命週期內不會再有更高的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