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慢性蕁麻疹來襲 抗組胺藥就是唯一良藥?

冬季慢性蕁麻疹來襲 抗組胺藥就是唯一良藥?

(上游新聞記者 喻舒)冬季,天氣日漸寒冷,毛孔收縮,汗腺分泌減少,是慢性蕁麻疹的高發期,對這種來勢洶洶、反反覆覆的疾病,我們究竟該如何用藥呢?

冬季慢性荨麻疹来袭 抗组胺药就是唯一良药?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宋志強介紹,由於蕁麻疹主要和組胺釋放有關,治療的主要藥物就是抗組胺藥。抗組胺藥有很多種。目前國內外的診療指南標準方案就是建議規則口服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西替利嗪、依巴斯丁、氯雷他定等。第一代抗組胺藥,如撲爾敏、賽庚啶,因為吃藥後多數人會有打瞌睡的副作用,一般現在不再推薦用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至於抗阻藥物需要服用多久,要依據患者的病情來定。建議至少服用3-6個月。

有些人會問,3~6個月是不是吃藥的時間太長了?並沒有,相當數量的患者服用半年後若停藥仍會再出現症狀。因此,醫生常常會建議患者在症狀控制並穩定一段時間後,再逐步減量並以最小劑量維持直至停藥。

宋志強主任指出,事實上,常規劑量的抗組胺藥物只能控制大約60%的患者病情。也就是說,會有將近一半的患者可能口服抗組胺藥後症仍會有少量蕁麻疹發作甚至根本控制不住。

遇到這種情況,醫生也會有多種選擇,一是可以更換抗組胺藥的種類(比如吃氯雷他定不行,可以換為西替利嗪或依巴斯丁等,反之亦然);二是可以增加藥物劑量(國外皮膚科醫生最常用這招,比如一片不行,可以吃2-4片);三是聯合其他類型抗組胺藥物(比如西替利嗪加上依巴斯丁或者氯雷他定等)。如果這些招還不行,說明你的蕁麻疹可能是難治性或重症的了,醫生可能會考慮聯合一些免疫抑制藥物(如環孢素、短期使用激素或新的治療藥物如奧馬珠單抗等)。後面這些治療就需要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下進行了,不建議自己去嘗試。

在症狀得到完全控制後,不能突然停藥,否則會出現症狀的復發甚至加重。建議穩定1個月後再逐漸減少劑量或服用次數。比如,同時口服了兩種藥物的,在症狀控制後1個月後,可嘗試停用一種藥物;口服一種藥物的,可在1-2月後改為每日口服3/4,1-2月後改為1/2,如此逐漸減量直至停藥。應注意,若在減量過程中出現症狀的復發和加重,需要恢復至減量前的劑量,在症狀重新得到控制後,再嘗試減量。

選擇哪一種抗組胺藥好?

雖然不同的抗組胺藥都宣稱自己的優勢,但實際上,不同種類的第二代抗組胺藥在治療蕁麻疹的療效和副反應上差異不大。因此,如果患者沒有相應的禁忌症,這些藥物都可以選擇使用。

當然,宋志強主任表示,如果患者同時在口服其他藥物或有肝腎功能不太好,醫生會根據藥物的代謝途徑,分別選擇主要經過肝臟(如氯雷他定等)或腎臟(如西替利嗪等)的抗組胺藥物,以減少可能的相互相互作用和肝腎代謝功能的負荷。

如果患者從事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司機、飛行員),建議選擇無鎮靜作用(不會引起打瞌睡)的藥物(如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等)。同時,抗組胺藥物的選擇還要考慮治療經濟學問題。只選對的,不一定非要選貴的。大多數抗組胺藥價格便宜同時療效也不錯,適合長期費用。

還有沒有其他偏方和神藥?

宋志強主任認為,不排除有其他能夠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偏方,但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要明確的是,主流的治療依然是抗組胺藥的規則使用。對於一些伴有ASST陽性的患者,自血療法可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敏治療對一些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且過敏原確實可誘發加重的病例也可以酌情考慮。一些新的生物製劑(如抗IgE單克隆抗體)、紫外線光療對部分頑固、對常規治療有抵抗的患者可能有好的療效。 對於一些顯著焦慮的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和抗焦慮藥物的服用也是一種重要的補充方法。從症狀控制的效果來看,單用中藥和中成藥的效果並不好,當然,宋志強主任也表示,祖國醫學博大精深,不排除民間有高手對本病有獨到的治療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