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貧苦,卻敢於和天下第一奸臣鬥爭,成就大明第一硬漢美譽


所謂歷史,其實大多是王侯將相的故事,因為他們畢竟在社會的最高層,一舉一動都可能對時局產生影響,所以歷史少不了他們的角色。即使在科舉制度盛行,平民與統治階層的道路打通之後,世家大族依然佔據著統治階層的大部分位置,小老百姓除非有過人的資質,很難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但必然之中必有偶然,有那麼一個人,沒有家室背景,也沒有過人的才智,但卻讓當時及後世之人由衷的欽佩,並且他也的確推動了時局的發展。

這個人叫楊繼盛,是一個哭孩子,家境貧寒不說,還在小小年紀死了親孃,後孃對他也不待見,就是讀書也是在他苦苦堅持了六年父母才答應的,可就是這樣苦水泡大的一個人,卻是一個正氣盈胸的人。

他少年貧苦,卻敢於和天下第一奸臣鬥爭,成就大明第一硬漢美譽

他做出驚人之舉的時候正是他輝煌騰達之時,官升四級,由邊遠地區直達中央,而提拔他的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嚴嵩。

嚴嵩提拔楊繼盛不是因為楊繼盛討好了他,而是因為楊繼盛曾經得罪過他的對頭——仇鸞,後來嚴嵩鬥倒了仇鸞,自然就把楊繼盛提拔起來,就像算術公式一樣,負負得正,敵人的對頭肯定就是自己的朋友。

嚴嵩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仇鸞和自己都是禍國殃民的大壞蛋。

仇鸞身為守為國門的將軍,居然和敵人談判,用金錢去賄賂蒙古將領俺答,最終導致了庚戌之亂,無數百姓生靈塗炭,財物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而身為內閣首輔的嚴嵩,只顧自己的利益,一味討好皇上,從不把國家百姓放在心上,平日裡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不說,在庚戌之亂中居然授意兵部尚書不要出擊,數十萬大軍眼睜睜的看著蒙古燒殺搶掠,毫無作為。

仇鸞固然可惡,而嚴嵩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繼盛眼中容不下仇鸞,又怎能容得下嚴嵩。

楊繼盛本來就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擔任兵部員外郎,因彈劾仇鸞而被整到了邊遠地區,現在又回來了,從中央到地方一走,他明確了誰才是這個國家的罪魁禍首。

嚴嵩,你永遠都不可能是我的朋友。

楊繼盛回京擔任的是一個肥缺——兵部武選司。這個職位可以說是兵部的人事部門,決定這很多人的升遷,所以非常搶手,嚴嵩把楊繼盛推薦到這個職位上,是為了楊繼盛好好的感謝他,成為他的人。

楊繼盛對他的感謝是一紙彈劾。

他少年貧苦,卻敢於和天下第一奸臣鬥爭,成就大明第一硬漢美譽

明朝是一個彈劾成風的時代,從國家大事到私人恩怨都可以用彈劾的方式解決,所以大家都對彈劾司空見慣。

但楊繼盛的彈劾卻讓舉朝皆驚。

他們吃驚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楊繼盛彈劾的對象是嚴嵩,要知道,嚴嵩當時不僅權傾朝野,而且整人成癖,凡危及他利益的人,都被整得七暈八素,大家早就不敢惹他了,無恥的人都去投靠,有點尊嚴的人都躲著他。而楊繼盛還剛剛得過他的好處,就去彈劾他,這就像一個人剛給了一顆糖給你,正滿面笑容的等著你感謝他,你卻給了他一巴掌,修養再高的人也會光火,更何況嚴嵩。

第二個大家吃驚的原因,是楊繼盛彈劾的方式,這不是一般的彈劾,而是死劾,這就像兩個人打架,不是花拳繡腿的切磋,而是拼死相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這件事情上,楊繼盛的意思就是,要麼我把你嚴嵩告倒,要麼我就死。

楊繼盛用這種方式來向皇上標明,自己是認真的,希望引起皇上的重視。

這封上書,像一塊巨石,激起了千重浪。所有的人都開始明白楊繼盛,惋惜的有之,同情的有之,慚愧的有之,但大家都保持沉默,誰也不敢去掠老虎鬚子。

結果沒有意外,楊繼盛很快下獄,還被處以杖刑,有一個同僚怕他受苦,在他受了杖刑之後送了一顆蛇膽給他,希望他能緩解傷情,但楊繼盛既然抱著必死的決心,就不會在意皮肉之苦,他居然對人家說,我自己有膽,用不著。

楊繼盛雖然抱著必死的決心,卻在獄中頑強求生,監獄環境艱苦,他的傷口感染了,他居然用吃飯用的破碗瓷片為自己剔除腐肉,清理傷口,讓守衛他的獄卒心驚肉跳。

他少年貧苦,卻敢於和天下第一奸臣鬥爭,成就大明第一硬漢美譽

楊繼盛忍受著巨大痛苦活著的原因只有一個——讓嚴嵩殺了他,因為他知道,嚴嵩一定不會放過他,而自己只有死在嚴嵩的手上,才能讓嚴嵩的罪行大白於天下。才能讓皇上看清這個人的真面目。

他的目的終於達到了,三年之後,嚴嵩終於忍耐不住,欺瞞皇上,把他殺了。他的鮮血並沒有點醒皇上,卻點醒了另外一個人——徐階,他是楊繼盛的老師,一直在盡力營救楊繼盛,在楊繼盛的屍體面前,徐階終於領悟到——對待敵人要比敵人更流氓。

七年之後,他的老師冤殺嚴世藩,抄了嚴嵩的家,讓嚴嵩在乞討之中悽慘死去。

而楊繼盛,被稱為明朝第一硬漢。

我們也許沒有好的家境,也可能沒有天賦,但我們永遠都擁有自己的生命和意志,由此,我們可以奮力一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