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以其險峻而名列〝五嶽〞之首,號稱西嶽華山。它座落於陝西華陰境內,南接秦嶺,北臨黃河與渭水。其山素有〝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之稱,這可以說是對其態勢的描寫。《史記》中載有黃帝、堯、舜都曾到華山巡遊。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為什麼都選在華山舉行祭祀活動?這不能不讓人深思。人們用〝華山自古一條路〞來描寫華山的險峻。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談論華山自古一條路是如何的艱難與險阻。可很少有人研究為什麼華山自古一條路?那麼這裡不妨探討一下〝華山自古一條路〞對世人的啟示在那裡?


其實〝華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迷。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也就是說它是一整塊大石。《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大家知道山體的形成大多數是由於地殼的運動擠壓隆起產生的。這麼大的一塊〝華山巨石〞很顯然不是擠壓而成,那麼是誰〝削成〞的呢?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關於華山的神話故事有很多,象〝巨靈擘山〞、〝吹簫引鳳〞、〝黃雀銜環〞、〝破鏡重圓〞等等,其中之一的〝巨靈擘山〞講述了很久很久以前,華山與今山西境內的首陽山是一條山脈。由於老壽星因孫大聖在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的一句玩笑,手一抖傾倒了半盞玉漿,釀成了人間洪禍。河水自西而東受華山與首陽山阻攔不成東瀉,頓時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玉帝派大力士巨靈神開導河水。巨靈神左手託著華山的石壁,右腳蹬著首陽山的山根,使盡全身力氣,大吼一聲,兩山開裂,百丈高的一般黃浪洶湧澎湃地從兩山之間奔騰東流。如今,首陽山根留有巨靈神開山時的腳印;華山東峰崖壁上有五指分明的巨靈仙掌。華嶽仙掌被世人公認為關中八景之首。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還寫詩讚美〝巨靈擘山〞的功績:〝昔聞乾坤閉,造化生巨靈。右足踏方止,左和推削成。天地忽開坼,大河注東溟。遂為西峙嶽,雄雄鎮秦京。〞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古代中國一直是個半神的文化,中國的山山水水絕大多數都與對佛道神的信仰有關。絕大多數山水都有道觀或寺廟,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也只有這樣的山才孕育著豐富的內涵,向人們展示引人入勝的神蘊。

而道觀或寺廟與修煉是緊密相連的。那時的人們相信只有通過修煉的方式才能修成道或佛。〝華山〞是個道場,整座山都被〝道〞覆蓋著。而修道的最高境界莫過於〝真人〞,即〝全真〞。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整個華山的結構也頗有講究,遠看如〝蓮花〞。〝花〞與〝華〞同音,此為華山的來歷,有此一說。而〝蓮〞是修煉界中的聖品。另外山體分為五峰,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中國古代有〝五行〞宇宙觀之說,認為這個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而方位與五行有一個對應關係,西方屬金,北方屬水,南方屬火,東方屬木,中央屬土。所以山體與五行相配可謂獨具匠心,這樣看來華山還是個小世界呢。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山路奇險,景色秀麗,從山下玉泉院到南峰的最遠處〝全真崖〞中間有許多景點與關隘。大體上有:青坷坪、迴心石、千尺幢、百尺峽、擦耳崖、蒼龍嶺、老君犁溝、猢猻愁、金鎖關、仙掌崖、鎮嶽宮、長空棧道、鷂子翻身、南天門、全真崖。

所經關隘由平而險而奇而玄。從山腳玉泉院到青坷坪一路上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青柯坪以東才是真正爬山的開始,這裡有一巨大的迴心石,站在石上往上一看是危崖峭壁、突兀凌空的〝千尺幢〞。膽小者開始往回走,勇者才敢於向上攀登。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千尺幢為華山第一道險要,兩壁徒立,裂隙其間,石階若登天雲梯,鐵索垂直生寒,抬頭仰視,則天開一線,實在是練膽磨志的勝地;蒼龍嶺長約百餘米,寬不足三尺,中突旁收,兩側絕壁千尺,彷佛在考驗人們的意志。據說,唐代文學家韓愈在此畏險大哭投書求助,留下了蒼龍嶺上〝韓退之投書〞的勝蹟。也難怪,那時登山都是施勾搭梯,騎嶺而上。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至於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鷂子翻身〞,更是奇險無比。而在南峰遠處,有一倒坎絕崖,上刻〝全真崖〞三字,每字 三米見方,其字古樸剛勁,刻工精湛。此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空向裡,是誰又如何把這樣的大字鐫刻在崖壁上呢?古民間曾有〝不是神仙誰能鑿〞之說,讓人不得不信。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有許多〝神仙〞,在歷代修煉人中尤以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宋朝《梅花詩》作者大名鼎鼎的易學大師邵康節是陳摶第四代傳人。可見陳摶功力實不一般,他精於易學,不但有飛昇功能,而且還有宿命通功能。他曾說:〝華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空跨曉風;臺榭不將金鎖開,來時自有白雲封。〞

歷史記載:天下初擾,宋太祖之母肩挑太祖、太宗以避難。先生遇之,吟曰:〝莫道當今無天子,卻將天子上擔挑。〞;郝大通乃北七真之一,創立華山派。賀元希設長空棧道,懸空鐫刻〝全真崖〞,當屬其人。

修煉人要想達到〝真人〞的境界,一定要經過許多關隘。即便是〝迴心石〞也是擋不住,樹立正念,意志堅決,經〝千尺幢〞,越〝蒼龍嶺〞,過〝金鎖關〞,走〝長空棧道〞,最後達到〝全真崖〞,成就道家的最高境界修成〝真人〞,就是這樣一條路。《西遊記》中的取經之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修成正果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當然在登山過程之中,也有許多使人產生正念的現象,從而增強修煉的決心。華山有四大迷。第一謎叫作〝洞裡甕〞;第二謎是說〝仰天池〞;第三謎是說〝升表臺〞;第四謎在〝全真崖〞。


〝洞裡甕〞,洞中有一口巨大的甕,這口甕比洞口大得多,而又完整無缺,從未損壞過。那麼,這口甕是怎樣放進來的泥?是先有甕還是先有洞?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仰天池〞位於華山最高峰南峰的峰頂上,不過一米見方,深不盈尺。此池被道家稱作太乙池。別看這池子不大,〝神通〞可大著哩。它久旱不涸,雨澇不溢,春夏秋冬,池水始終如一。在海拔2000餘米的峰頂上,而且峰頂主要是堅硬無比的花崗石,池水是從何而來的呢?


〝升表臺〞每到暮春三月,前來朝山的善男信女都到這裡將表(指敬神用的黃色薄紙)撕成碎片扔下山去。在別處扔下的碎紙片會落下山去,可這裡卻恰恰相反,投下的紙片紛紛揚揚,不曾下落,卻直向天空飄去,彷佛鬼使神差的一般,由此,人們才將這裡叫作升表臺。


更為奇怪的是,當紙片漫天舞之時,總會有成群的燕子不知從何處飛來啄食紙屑,紙片越多,燕子也就越多,紙片越來越少,燕子也越來越少,直到紙片啄完,燕子也消失了。為什麼在這裡紙片不往下落,為什麼會有燕子來啄食紙片,在如此之高的山上,燕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這些迷都是摸得著,看得到的現實,並非虛幻。只有對神的正信才能破解開來,因為它們都超出了普通常人中的理論。所以登山尋道之人,見此就能增強他們修煉的信心。

為何“自古華山一條路”?

其實〝華山自古一條路〞是給人指明瞭一條應該走的路,就是修煉的路。這條路從起點〝青坷坪〞到終點〝全真崖〞,它是對生命歸真的一種暗示,只有通過修煉的方式才能修成〝真人〞的一種暗示。這條路雖然艱難曲折,但樂趣與希望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