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獨角獸“失蹄”寒武紀如何闖關科創板

本報記者/李昆昆/吳可仲/北京報道

被稱為AI芯片獨角獸的寒武紀,正在向科創板發起衝刺。

近日,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官網披露,寒武紀與中信證券已在2019年12月5日簽署了A股上市輔導協議,計劃在科創板上市。

如果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寒武紀或將成為“AI芯片第一股”。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作為寒武紀曾經最重量級的客戶之一,已在2019年啟用了自研芯片,這讓業內對寒武紀的前景有了一絲擔憂。

針對科創板上市事宜,3月12日,寒武紀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因寒武紀正在接受上市輔導,不便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註冊資本從138萬增至3.6億

“一開始這家公司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一位芯片行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寒武紀擁有頂尖科學家、頂級機構背書(中科院)、頂級機構投資,起點太高了。

公開信息顯示,寒武紀由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的陳天石、陳雲霽兄弟於2016年創辦。其前身是中科院計算所2008年組建的“探索處理器架構與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10人學術團隊。

2018年6月,作為寒武紀創始人兼CEO的陳天石就對外表示,“未來傾向於在境內A股上市”。科創板的橫空出世,無疑給了寒武紀一個很好的平臺。

記者從天眼查查詢瞭解到,2019年11月29日,寒武紀發生多項信息變更。其中,企業類型從“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變更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註冊資本從約138萬元變更為3.6億元。

天眼查顯示,自2016年成立以來,寒武紀至少經歷過5輪融資,成立之初即獲得來自中科院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隨後,寒武紀獲得過來自科大訊飛、阿里巴巴創投、聯想創投等明星投資機構的投資。2018年6月,寒武紀完成數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30億美元。

此外,在寒武紀擁有華為海思、紫光展銳、晨星半導體等明星企業客戶。其中,華為是寒武紀最重量級的客戶之一。

“華為最初用的寒武紀的知識產權,後來轉向了自研。”一位接近華為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此前,華為麒麟970和麒麟980處理器都採用寒武紀的NPU,而華為隨後推出的麒麟810最大亮點在於搭載全新華為達芬奇架構NPU。

與華為分道揚鑣?

據瞭解,寒武紀人工智能芯片主要有兩種商業模式,一是將處理器IP授權給芯片廠商,例如,與華為的合作;二是自己設計和銷售芯片,比如,寒武紀面向互聯網公司等用戶推出的雲端智能芯片。

2016年,寒武紀1A處理器研發出來後,華為麒麟970集成了該處理器,成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手機芯片,並應用於華為Mate10手機。

當時公開報道稱,1A作為麒麟970的“大腦”,可以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其集成了55億個晶體管,比高通驍龍的31億個、蘋果A10的33億個,多了將近20億個晶體管的情況下,功耗卻比前者少了20%。業內人士稱,此款芯片的發佈確立了華為頂級手機芯片廠商的地位。

此後幾年,寒武紀成為華為麒麟處理器的重要供應商之一。2018年9月,華為推出了同樣集成寒武紀雙核NPU的麒麟980芯片,讓搭載這款芯片的華為Mate20大放異彩。

不過,到了2019年6月,華為在nova 5系列新品發佈會上,發佈了全新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810,這款芯片採用了華為自研達芬奇架構NPU,在隨後推出的麒麟990芯片上,華為也使用了自研的達芬奇架構NPU。這被業內看作是寒武紀的一大損失。

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稱,僅從搭載麒麟970手機出貨量來看,若授權費為5美元/片,則超過4000萬臺手機出貨量為寒武紀帶來約2億美元的收入。

速途研究院院長丁道師說,以前提到芯片主要是CPU和GPU概念,寒武紀普及的是NPU,可以簡單理解成是AI的芯片,它在傳統基礎上加了AI的部件功能,使AI算法的應試能力更強了。其實如果沒有寒武紀,華為的麒麟芯片也可以注入AI的部件,只是速度太慢了,加了寒武紀的NPU之後,速度快好幾十倍,所以這是他們當初合作的契機,但現在華為把AI芯片技術搞定了,就沒必要每年花費那麼多錢從寒武紀購買了。

業內普遍認為,華為作為寒武紀最大的客戶之一,自立山頭後,對於寒武紀出貨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寒武紀與華為之間的合作事宜,記者聯繫寒武紀方面採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上市前景如何?

丁道師認為,即便失去了華為,除了手機行業,寒武紀的芯片還能用在智能安防、無人駕駛、智能家電等領域,“只是它(寒武紀)還沒有很好地進入一些場景和落地實驗,以後的機會還是有的。”

據瞭解,除了推出面向手機廠商的處理器以外,寒武紀還推出了雲端AI芯片MLU100和MLU200、邊緣AI系列產品思元220(MLU220)芯片等產品,至此,寒武紀實現了雲、邊、端的完整AI芯片佈局,覆蓋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做芯片研發需要曠日持久的投入,而且投入後不一定能看到效果,所以做芯片的企業不是很多。

“目前國內只有幾大巨頭在做芯片創業,一般公司出不起這個錢,也沒有這麼強大的技術來做支撐。阿里、華為、寒武紀都在做AI芯片,這裡單指AI芯片,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CPU芯片。”該人士說。

據瞭解,2018年阿里巴巴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整合了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此外,百度、谷歌等巨頭也已高調入局AI芯片市場。

市場調研機構 Compass Intelligence在2018年發佈的AI Chipset Index TOP24 榜單中,英偉達高居第一,華為海思排名12位,寒武紀則位列第23位。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些科技公司上市能不能被投資者看好分幾種情況,有些公司是不管技術做的怎樣,只要它的營業規模做得很大就可以。還有些公司是技術很厲害,哪怕一分錢不賺,甚至虧了幾十個月,也能獲得很高的增長,比如當年的谷歌和近年的特斯拉,都在沒有賺錢的時候通過技術給人“畫餅”,然後獲得幾十億、幾百億美元的市值。

“假如寒武紀失去了華為這個客戶,也沒有一些新客戶進來,但它如果能讓業界明白,它在無人駕駛、城市智能安防等領域有了一些落地的解決方案,那麼即便它的營收做得不好,如果能把以後的故事講明白了,把這個‘餅’畫得很大,依然可以激發投資人的追捧熱情。”上述人士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