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淇縣史蹟」荊軻與荊軻冢

在兵連禍結的戰國末期,朝歌屬衛國。當時的衛國勢力已相當衰弱,是魏國的附庸國。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荊軻,就生活在此時的朝歌城裡。

「鶴壁淇縣史蹟」荊軻與荊軻冢

荊軻,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是衛國人。他的先輩本是齊國人,後來荊軻遷徙到了衛國。清代《淇縣誌》說荊軻舊居“在縣境,戰國時刺客常居於此,今失所在”,據淇人相傳,荊軻舊居就在南關一帶。關於荊軻故里,民間有另一種說法是,荊軻生於淇地,其依據是南關一座廟裡原存的一塊石碑,上面說荊軻是“淇縣姜莊人”,但現在碑已不存,無法確證。無論如何,荊軻曾長期在朝歌居住是沒有疑問的。

荊軻受戰國大環境薰陶,抱負遠大,平日喜歡讀書、擊劍,因為不同凡俗,所以衛國人叫他“慶卿”,後來他遊歷燕國,燕國人叫他“荊卿”。他曾經向衛元君獻上治國之術,可惜衛元君沒有采納。後來秦國東攻魏國,佔領朝歌,荊軻被迫走上離鄉飄流的道路。無論走到哪裡,他總是跟當地有威望有才幹的人物交朋友,以尋求施展才華的機會。

荊軻先到了近鄰趙國,並不得志,他只好北上燕國。在燕國,他結識了生死至交高漸離。由於荊軻為人深沉穩重,而且見識不凡,他受到了燕國在野名人田光的青睞。後經田光引薦,結識燕太子丹,被拜為上卿。太子丹為保全燕國,謀劃刺殺秦王嬴政,而荊軻就擔當了赴秦行刺的重任,在易水河畔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悲歌。

來到秦國之後,荊軻獻上厚禮和秦叛將首級,取得秦國君臣信任。秦王嬴政在咸陽宮接見荊軻,接受燕國割讓的督亢地區的地圖。荊軻用卷藏在地圖中的匕首追殺秦王,最終沒有成功,慘遭殺害。

「鶴壁淇縣史蹟」荊軻與荊軻冢

荊軻刺秦義無反顧,他慷慨赴死的悲壯義行,感天動地,在後世仁人志士之中廣為傳頌。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詠荊軻》詩中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表達了對荊軻的懷念與敬仰。西漢太史公司馬遷距離荊軻年代不遠,在《史記·刺客列傳》中他用了大部分篇幅,詳細描繪荊軻言行,向後人展示了荊軻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在末尾,司馬遷盛讚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大意:他們五人做事,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他們出發點明確,絕不違背自己的良心,他們的名節流傳於後世,難道是偶然的嗎?)上世紀九十年代,影視領域掀起“荊軻熱”,先後有多部作品將荊軻搬上銀幕,使得荊軻可歌可泣的形象家喻戶曉。

荊軻被害後,屍骨被草草掩埋於咸陽附近,後來淇人為其義行壯舉所感動,將其屍骨秘密遷回朝歌埋葬。據南關老人回憶,過去南關南堂廟裡有一塊石碑,上有“攜其骸骨移葬故鄉”等文字,可惜現已不存。另據《中國名人名勝大辭典》記載,荊軻墓“在淇縣南一公里折脛河北岸,墓呈金字塔形土冢,高六米,佔地約三十平方米,墓北有觀音堂廟,廟碑刻亦記‘荊軻墓,廟南’字樣”。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淇縣師範學校校長李道三曾盜掘此冢,內有水,頗寒冷。李從中盜獲古劍一把,長三尺,銅鏽斑駁,擦拭之後寒光逼人,李將劍據為私有,現下落不明。有傳言說當年李將此劍賣給一英國傳教士,從天津港出海,現在流落英國,不知確否。

「鶴壁淇縣史蹟」荊軻與荊軻冢

現在南堂廟南、折脛河北,有荊軻冢尚存,但經過多年來平整土地、開墾耕地等農業活動,其規模已大大縮小。上世紀八十年代,荊軻冢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像其他曾經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一樣,荊軻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沉寂於歷史的角落,聽任後人或扼腕憑弔,或冷眼無視。荒涼孤寂身後事,不廢千秋美名揚,一聲嘆息而已。(淇園工作室王之珩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