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混戰,到底有多少軍閥?

威史


北洋軍閥時期是中國近代以來,比較非常亂的年代,祖國大地被分離,群雄割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比如熟知的奉系、皖系、直系、等等互相攻伐,人間生靈塗炭。同時又有外國人插手中國內政,比如日本和蘇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當時實在是太過混亂,一句二句根本說不清,總之亂就完事了。


袁世凱稱帝失敗以後,內部開始分裂比如皖系直系和奉系,他們是面和心不和誰都想當老大。而中原軍閥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山西的閻錫山、楊虎城和馮玉祥控制著山西和察哈爾,桂系軍閥和川系軍閥、滇系軍閥派系更加混亂。雙方為了利益,時常都是明爭暗鬥,對於國家來說損失極大。甚至可以成為中國近代的“黑暗時代”


同時國民革命政府成立,組建北伐軍討伐北洋軍閥,當時國民革命軍深得民心,連戰連捷、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等強大勢力。同時由於張作霖被日本人殺害,張學良改旗易幟接受中央國民革命軍直接領導,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實則還是暗流湧動。


鵬正


北洋軍閥:袁世凱 2.皖系軍閥:段祺瑞 3.直係軍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4.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宗昌(山東軍閥)。5.晉系軍閥:閻錫山。6.浙系軍閥:孫傳芳。7.江蘇軍閥:齊燮元。8.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9.粵系軍閥:胡漢民,陳炯明,龍濟光等。10.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湯薌銘。11.黔系軍閥:劉顯世,王文華,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12.滇系軍閥:蔡鍔,唐繼堯。13.川康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14.新疆軍閥:楊增新。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北洋軍閥,是民國眾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可謂群龍無首,軍閥勢力逐步分裂,各自在不同的省份建立割據勢力。這些割據的軍閥名義上是北京政府管控,但實際上,卻由軍閥控制。

在我國曆史上,諸如此類性質的“軍閥”有很多,其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例如漢朝時期的分封異性王,最後導致藩鎮割據等。形式不一,但性質基本相同。


一、袁世凱與北洋軍閥

《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潰》中記載,清廷在鴉片戰爭後與洋人約定五口通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北洋、南洋”稱呼由此而來。

北洋系離不開袁世凱,袁世凱離不開“小站練兵”。在新農鎮走出了“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還有吳佩孚、段芝貴、倪嗣沖、陸建章、張懷芝、張敬堯、孫傳芳等人也都出走於此。這些人後來成為軍閥割據勢力的主要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的勢力此消彼長、相互制衡。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勢力。他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的短暫統一。“二次革命”勝利以後,袁世凱大力發展實業,同時計劃加緊復辟帝制。後來,由於各路勢力的護國運動,袁世凱被迫取消原定計劃。


二、幾股勢力此消彼長

迫於形勢和壓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勢力開始分裂: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之間各有背景,各有爭鬥,軍閥混戰一度導致北洋政府名存實亡,與此同時,南方國民政府也在軍閥混戰中建立。那麼北洋政府的三大派系都是怎樣的存在呢?

皖系軍閥段祺瑞,在日本勢力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係軍閥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三省。此外,山西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均在外國勢力的操縱下,相互爭鬥、相互打壓。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各軍閥之間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

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以後,孫中山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開展了第一次討伐段祺瑞的護法運動,但由於北洋軍的實力鎮壓,運動以失敗告終。之後軍閥們又相繼展開了比較著名的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



三、北洋軍閥的覆滅

北洋軍閥是近代一支特殊的政治軍事力量,其本質是政治反動集團。北洋軍閥的雛形源於李鴻章的淮軍,洋務運動時期進一步健全和發展,其體制、機制的沿革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我們知道,南方國民革命政府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成立。為了推翻吳佩孚、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北伐,連克長沙、武漢等地,基本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

隨著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隊伍的加入,革命軍於1928年攻克北京,北洋奉系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革命軍北伐勝利完成,北洋軍閥統治被滅。


山城小哲


北洋軍閥的前身是袁世凱主導的北洋新軍。

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後妄圖復辟帝制。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國人們的強烈反對,最後抑鬱而死。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除北洋軍閥分裂出的皖、直、奉三大派系以外,當時的中國還存在許多地方軍閥。在山西等地,閻錫山被稱為“土皇帝”,掌管晉軍大權。馮玉祥、楊虎誠等則盤踞在陝西、察哈爾等地,在蘇聯的扶持下實力強勁。四川更是軍閥林立,劉湘主導著軍政大權。蔡鍔將軍去世以後,唐繼堯繼續領導著滇系軍閥,陸榮廷則領導著桂系軍閥。

這個時期的大小軍閥為了政治利益和地盤相互混戰,使人分不清到底有多少個軍閥。

後來皖、直、奉三大派系發動了直皖戰爭與兩次直奉戰爭。讓民眾認清北洋軍閥的黑暗性。所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後,人們群眾反對北洋軍閥的呼聲愈發高漲。

而且,在北洋軍閥混戰期間,國民革命政府在南方成立。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組建“北伐軍”,從廣東出發,討伐兵力數倍於自己的北洋軍閥。在北伐軍英勇作戰以及人們群眾的支持下,北伐軍連戰連捷,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的勢力。西北軍的馮玉祥以及山西的閻錫山審時度勢,加入北伐軍,一起攻打最為強大的奉系。1928年,北伐軍攻克北京,張作霖被迫撤回東北,並在路上被日本人刺殺身亡。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接受中央領導,自此,國民政府在名義上實現統一。

不過實際上,國民政府統治下的民國依舊是軍閥林立。抗日戰爭期間大部分軍閥聯合抗日,促進了統一。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中央權威不斷被削弱。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自此,軍閥割據的歷史終於成為過去,中華民族再次實現統一。


老家伊濱的


說的軍閥,很多可能想到“強權”,”燒殺“,”暴力“,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我想淺談幾點,北洋時期,這三大軍閥主要是東北地區的奉系軍閥和華中地區的皖系軍閥及盤踞長江兩岸的直係軍閥,從地形圖上看,這三大軍閥割據地區都是國內較為富庶且人口資源滿足,其中更有甚者,皖西軍閥佔領的沿海地區,甚至成為了能夠與國外進行力量交換,以及軍事依靠的重要決策性的基地。


盤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直系對比其它兩大軍閥也不會太差,以及黃河地區的直係軍閥,他們最多的背景牆就是日本人對他們的支持。另外關於奉系佔領的大東北地區,依靠的雖然也是日本,由於必須依附與日本,其相比就有了一定的區別與差距。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由北洋政府分裂出來的三大軍閥,在各自為營以後也形成了相對敵對的勢力。他們為了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富裕,也讓自己有更大的戰鬥能力,而且進行了一系列的比拼。


  • 當然三大軍閥混戰,其中任何一方都想要獲得絕對性的勝利,所以發動的大大小小的戰鬥往往難以統計。但是除開小型戰爭以外,最大的就是直皖之間的一次戰鬥和直奉之間的兩次戰鬥。雖然這種軍閥內部戰鬥場面無法避免,但在這種特殊情況之下也給國家帶來了相當大的內耗。
  • 然到了1921年左右,北洋軍閥已經成為了一個相對較為白熱化的階段。直皖之戰中奉系和直系並沒有長久的和平,反而是因為利益之間的衝突,爆發了兩方的戰爭,張作霖只能夠退守到自己的關外,守在東北過著自己的日子,發展著自己的軍隊。而後在自己能力較強之時,直接打敗了直系的吳佩孚。當然張作霖之所以最終能夠退回東北,與張學良的決定有著最大的關係,所以這種混亂局面,也在歷史推進過程之中,逐漸平穩了下來。

其實不僅有最大派系之間的爭鬥,在派系內部也有著不同的劃分。比如說奉系之中的張宗昌和湯玉林等佔有一定比例的存在。直系當中的閻錫山以及孫傳芳和皖西當中的各個集團,更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


因為軍閥長期混戰,使得中國大地一片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一次大的軍閥混戰,死傷往往是成千上百的傷亡,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軍閥,這還真不是在這幾點文字就能講清楚的

即使軍閥時期的數量難以統計,但各個軍閥派系鬥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之前矛盾可謂是很尖銳,但是這種狀況終究持續不了長久,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和推動者,與歷史發展規律背道而馳,這種軍閥混戰終究被和平所戰勝,故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國服君


如果僅於北洋的話有三類,但袁世凱去世前是沒有明顯區分的。

1:皖系

代表人物:段祺瑞北洋三傑之虎,前期實力很強,控制中央政府,手下大將徐樹錚曾收復外蒙,直皖戰爭後逐步解體。

2:直系

代表人物:馮國璋北洋三傑之狗,中期實權派人較多,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直奉戰爭後逐步瓦解。

3:奉系

代表人物:張作霖屬於野路子派,後期實力屬於獨孤求敗,後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即位,918之後入關被蔣介石瓦解。

當然除了北方實力較大的三大系,南方也有。

4:粵系

代表人物:陳炯明,北伐很猛,之後基本被蔣介石用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收編,成為蔣介石嫡系部隊。

5:桂系

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主要故事就是與粵系天天打,與蔣介石分分合合。抗戰時浴血奮戰,後隨著國民黨退出歷史。

6:滇系

代表人物:前期唐繼堯、蔡鍔,後期雲龍,因為地處大西南,所以一心向往中原走,每天就是和川系打搶地盤,人員比較穩定,內部平衡。

7:晉軍

代表人物:閻錫山辛亥革命宣佈獨立,從此走上了巔峰,他和誰都打過也和誰都是兄弟,但從不離開山西,知道國民黨敗退臺灣。

8:川系

代表人物太多了,太過於複雜,很窮很鬧騰,但是抗戰表現過於耀眼,穿著草鞋跑到北方就是幹,武器裝備落後但是很偉大,太偉大了。

9:西北軍

代表人物:馮玉祥,為什麼放到後面呢,因為西北軍成分特別複雜,除了馮玉祥自己帶出來的還有皖系、直系、奉系各路軍隊組成,中原大戰之後基本就解散了但各自又自成氣候。

10:西北軍閥

代表人物:三馬,長期混跡於西北沙漠荒地,屬於只要不搞國家分裂中央政府也不想管,形成時間長清末就已成行。三馬都比較兇殘,我西路軍將士大部分死於青馬,馬步芳屠刀之中,後期全部跑到境外。


喜悅TD


提起北洋軍閥不得不說起一個人,那就是袁世凱。袁世凱生於清朝年間,今河南項城人 ,北洋軍閥的奠基者,領導人。

光緒年間,清政府為了強國,改變軍隊的戰鬥力,光緒帝令袁世凱在全國招兵,在今天津小站的地方訓你,培養出請的人才。如馮國璋,段琪瑞,王士珍等。

軍閥也就是軍人以武力為靠山,自成派系的軍隊或集團。軍閥自古就有之,只不過名稱有點不同罷了。由於當時袁世凱的軍隊稱為北洋軍,故他的政府也叫北洋政府。後來北洋軍自然而然的成了北洋軍閥。

袁世凱死後,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他所領導的北洋軍,由於高級領導之間互相不服,不和。且無能力掌控北洋軍全局,便逐漸分裂成三大軍閥, 且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爭。

直係軍閥:也就是領導人大多出生於直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人,且思想理念差不多自成一派的軍閥,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主要將領有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孫傳芳等。主要割據在江蘇、江西、湖北三省。馮國璋原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北洋三傑之一。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並於1920年7月聯合奉系軍閥發動直皖戰爭,擊敗皖系勢力,與奉系共同控制北京政府。當時時直係軍閥主力有18個師和18個混成旅。軍事勢力已完全控制華北、華東及中原地區。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段琳瑞一生清正耿介,頗具人格魅力,號稱“六不理總理,王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等。勢力範圍皖 ,魯,瀘,浙,閩,陝。袁世凱死後,皖系以北洋正統自居,操縱政局,聲勢顯赫。但好景不長,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皖系一敗塗地,一蹶不振,儘管後來段祺瑞又曾出山擔任“執政”,不過是有職無權。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興盛,亦最早衰敗。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三個行省,稱“東三省”。勢力範圍也就是三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旅,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總倒戈直,皖兩大軍閥協同作戰。


歷史天平


滿清王朝被推翻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集團首先奪取了革命的成果,並以第二次革命為契機,進入長江流域,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然而,袁世凱復闢失敗病逝後,北洋集團分裂

皖系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任了國務總理、陸軍總長,成為名義上的北洋集團首領。因為段祺瑞在北洋集團中地位高,聲望高,加上控制了中央政權,因此很多北洋集團的要人和軍頭都依附於他。而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部分北洋就被稱為皖系。

直系

袁世凱死後,馮國璋不願隸屬於段祺瑞,於是召集江西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結成同盟,馮國璋是直隸人,所以聯盟也叫直系

在馮國璋死後,直隸督軍曹錕因為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成為了反對段祺瑞勢力的核心。曹錕也是直隸人,所以以他為核心的這股勢力也被稱為直系,不過這個直系和馮國璋那個直系並沒有什麼歷史淵源。

吳佩孚

吳佩孚在鼎盛時期控制了湖北和河南,陝西的劉鎮華也依附於他。然而,不久之後,北伐軍北上,吳佩孚戰敗離場。

馮玉祥

陸建章在陝西戰敗後,馮玉祥的第16混編旅直接歸陸軍部管轄。直皖大戰以後,馮玉祥依附曹錕。但是,馮玉祥和吳佩孚的關係並不好,他們之間有時會發生衝突。

第二次直奉大戰,馮玉祥被段祺瑞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軍,他的部隊也被稱為西北軍。

孫傳芳

孫傳芳原來是湖北省省長王佔元的下屬。後來,他成為長江流域五省的總司令,控制了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和江西五省。他在北伐中被打敗了。

奉派

奉天派嚴格的說屬於北洋軍閥的旁系。其首領張作霖出身草莽,不是北洋新軍出身,開始只是依附袁世凱、段祺瑞發展。不過張作霖善於抓住機會,所以後來勢力日益龐大,控制了東三省。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擊敗直系以後,奉天派鼎盛時控制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

晉系

是北洋軍閥的一個支流。閻錫山參加了辛亥革命,後來依靠袁世凱和段祺瑞長大。至皖戰爭後,閻錫山控制的山西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

然而,在中原戰爭中,閻錫山戰敗。最後,烏龜撤回了山西。

除了上述較大的派系外,北洋軍閥中還有許多半獨立的小軍閥。


歷史小俠客


北洋軍閥分裂為三大軍閥之後,嫡系的北洋軍分裂成皖系和直系。皖系由段祺瑞掌握,而直系由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掌控,另外作為旁系的奉系掌控在張作霖手中。皖系、直系、奉系就是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大軍閥。

三大軍閥同出一源,但是分裂之後再也沒有“同門之誼”,為了能夠積累更多的財富、有武裝足夠強大的軍隊,這三大軍閥陷入混戰之中,試圖吞併另一方,成為最終的統治者。小規模的戰鬥不計其數,就不作多說,就大規模的戰爭來說,一次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這些由於貪婪而引發的內鬥耗損了無數的有生力量,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三大軍閥內部也有無數小派系,這些派系錯綜複雜,內部相互傾軋,同時也在損耗軍閥內部的力量。比如奉系之中有張宗昌、李景林、湯玉麟等佔領小片區域擁兵自重的小派系;直系同樣也出了山西王閻錫山、東南王孫傳芳這樣的地方勢力;皖系的內部關係更加混亂,段祺瑞對於各地集團從來沒有過有力的控制,這些小集團也從來沒真正忠心過段祺瑞。



樂幽心屢止


北洋時期軍閥林立,派系較多。勢力較大的有奉系、直系、皖系、晉系、粵系、桂系等。

1、奉系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代表人物有張學良、張宗昌、郭松齡等,勢力範圍在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6月4日,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燬,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

2、直系

直係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係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

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

3、皖系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勢力範圍在皖、魯、滬、浙、閩、陝。

袁世凱死後,皖系以北洋正統自居,操縱政局,聲勢顯赫。但好景不長,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皖系一敗塗地,一蹶不振,儘管後來段祺瑞又曾出山擔任“執政”,不過是有職無權。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興盛,亦最早衰敗。

4、晉系

晉系軍閥,為民國時期軍閥派系之一,主要佔據山西地盤。20世紀上半葉,晉系軍閥集團統治山西38年之久。於其他軍閥類似,和當時的北洋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代表人物閻錫山就曾擁戴袁世凱稱帝。

以閻錫山為首,以晉綏地緣為特徵的晉系軍閥集團,屢屢與其他政治力量逐鹿中原,一度佔有晉綏冀察四省和平津二市,其首領閻錫山甚至一度自立為“國家元首”。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馮玉祥、閻錫山失敗,晉系軍閥集團實力、地位大為下降,但仍保持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直至1949年4月太原解放,晉系軍閥集團方才土崩瓦解。

5、桂系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政集團。

按代表人物來分,可以分為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

歡迎下方留言

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